一种养殖池塘的底排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4770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5: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养殖池塘的底排污装置,包括养殖池塘、圆形集污池、集污井和水质净化池,所述养殖池塘内底端设置有三个所述圆形集污池,所述圆形集污池底端中部设置有池底集污口,所述池底集污口上端安装有防逃网。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圆形集污池、防逃网、池底集污口、集污管道、集污井、排污泵以及水质净化池的设计,不仅能够在全年任意时间对养殖池塘内排出的水生生物排泄物或食物残渣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实现了养殖尾水中杂物的循环利用,同时确保养殖尾水能够达到排放标准,而且能够有效防止水生生物的逃离,提升水质清新度,提高水体载鱼量,提升养殖效益,经济实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养殖池塘的底排污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养殖池塘的底排污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产养殖业是人类利用可供养殖(包括种植)的水域,按照养殖对象的生态习性和对水域环境条件的要求,运用水产养殖技术和设施,从事水生经济动、植物养殖。
[0003]然而目前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及未食用完的残饵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长期存在于池塘中极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常规养殖生产中通常为每年12月底或1月初,抽干池塘的水后,才能对池底开展清淤工作,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及时排污,易造成水体恶化,影响水体载鱼量,另外不能对富含有机质的淤泥进行回收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急需一种新型的养殖池塘的底排污装置来解决现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养殖池塘的底排污装置,解决了目前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及未食用完的残饵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长期存在于池塘中极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常规养殖生产中通常为每年12月底或1月初,抽干池塘的水后,才能对池底开展清淤工作,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及时排污,易造成水体恶化,影响水体载鱼量,另外不能对富含有机质的淤泥进行回收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养殖池塘的底排污装置,包括养殖池塘、圆形集污池、集污井和水质净化池,所述养殖池塘内底端设置有三个所述圆形集污池,所述圆形集污池底端中部设置有池底集污口,所述池底集污口上端安装有防逃网,所述池底集污口底端安装有集污管道,所述集污管道远离所述池底集污口一端连接有所述集污井,所述集污井内安装有水位控制管,所述集污井内底端安装有排污泵,所述排污管输出端安装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远离所述排污泵一端安装有所述水质净化池。
[0008]进一步的,所述圆形集污池为砖混结构,所述圆形集污池直径为10m,深度为1m。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所述养殖池塘内中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及未食用完残饵的集中收集。
[0010]进一步的,所述池底集污口为砖混结构,所述池底集污口为正方形结构,边长为0.4m。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将沉积到所述池底集污口处的排泄物以及未食用完残饵导入到所述集污管道内。
[0012]进一步的,所述集污管道与所述池底集污口以及所述集污井均插接。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将水生生物排泄物以及未食用完残饵导入到所述集
污井中。
[0014]进一步的,所述水位控制管与所述集污井螺栓连接。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水位控制管通过控制所述集污管道的启闭来实现集污井中水位的控制。
[0016]进一步的,所述排污泵与所述集污井螺栓连接,所述排污管与所述排污泵以及所述水质净化池均插接,所述水质净化池为三级净化池。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所述集污井内废水的便捷净化处理,使得养殖尾水达到排放标准,提高废物利用率。
[0018](三)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为解决目前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及未食用完的残饵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长期存在于池塘中极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常规养殖生产中通常为每年12月底或1月初,抽干池塘的水后,才能对池底开展清淤工作,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及时排污,易造成水体恶化,影响水体载鱼量,另外不能对富含有机质的淤泥进行回收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本技术通过圆形集污池、防逃网、池底集污口、集污管道、集污井、排污泵以及水质净化池的设计,不仅能够在全年任意时间对养殖池塘内排出的水生生物排泄物或食物残渣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实现了养殖尾水中杂物的循环利用,同时确保养殖尾水能够达到排放标准,而且能够有效防止水生生物的逃离,提升水质清新度,提高水体载鱼量,提升养殖效益,经济实用。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养殖池塘的底排污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3]1、养殖池塘;2、圆形集污池;3、集污管道;4、池底集污口;5、防逃网;6、水位控制管;7、集污井;8、排污泵;9、排污管;10、水质净化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养殖池塘的底排污装置,包括养殖池塘1、圆形集污池2、集污井7和水质净化池10,养殖池塘1内底端设置有三个圆形集污池2,圆形集污池2底端中部设置有池底集污口4,池底集污口4上端安装有防逃网5,防逃网5边框为角钢焊接,并用直径8毫米的钢筋焊接作为支撑,竖向每隔8厘米焊接一根钢筋,框架之上再行焊接网眼大小为2厘米的钢丝网,一端通过插销固定于砖混结构中,另一端可提起,池底集污口4底端安装有集污管道3,集污管道3远离池底集污口4一端连接有集污井7,集污井7内安装有水位控制管6,水位控制管6为200毫米直径的PVC管,其高度略高于集污井7高度,集污井7内底端安装有排污泵8,排污管9输出端安装有排污管9,排污管9远离排污泵8一端安装有水质净化池10,排污泵8功率大小为3kw,排污管9为75毫米直径的PVC管,水质净化池10,净化完成的
尾水可达标排放,或重回养殖池塘1。
[002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圆形集污池2为砖混结构,圆形集污池2直径为10m,深度为1m,能够实现养殖池塘1内中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及未食用完残饵的集中收集,池底集污口4为砖混结构,池底集污口4为正方形结构,边长为0.4m,能够将沉积到池底集污口4处的排泄物以及未食用完残饵导入到集污管道3内,集污管道3与池底集污口4以及集污井7均插接,能够将水生生物排泄物以及未食用完残饵导入到集污井7中,水位控制管6与集污井7螺栓连接,水位控制管6通过控制集污管道3的启闭来实现集污井7中水位的控制,排污泵8与集污井7螺栓连接,排污管9与排污泵8以及水质净化池10均插接,水质净化池10为三级净化池,能够实现集污井7内废水的便捷净化处理,使得养殖尾水达到排放标准,提高废物利用率。
[0027]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当需要对养殖池塘1内的杂质进行清理时,首先通过排污泵8将集污井7内的水抽至仅剩20厘米,然后将水位控制管6拔出,即可将收集于圆形集污池2中的水生生物排泄物、食物残渣及养殖池塘1底层水的混合污物通过集污管道3进入集污井7中,并通过排污泵8输送进入水质净化池10中,做进一步的净化处理,此外,在对进入到集污井7内的污水进行处理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养殖池塘的底排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塘(1)、圆形集污池(2)、集污井(7)和水质净化池(10),所述养殖池塘(1)内底端设置有三个所述圆形集污池(2),所述圆形集污池(2)底端中部设置有池底集污口(4),所述池底集污口(4)上端安装有防逃网(5),所述池底集污口(4)底端安装有集污管道(3),所述集污管道(3)远离所述池底集污口(4)一端连接有所述集污井(7),所述集污井(7)内安装有水位控制管(6),所述集污井(7)内底端安装有排污泵(8),所述排污泵(8)输出端安装有排污管(9),所述排污管(9)远离所述排污泵(8)一端安装有所述水质净化池(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殖池塘的底排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集污池(2)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金春叶霆于瑾史文竞毛泽楷余乾通汪明雨郑小华
申请(专利权)人:衢州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衢州市渔业环境监测与疫病防控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