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泵出水流速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4645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5: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热泵控制部件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热泵出水流速控制装置,包括装置本体、转向结构、疏通结构和控制结构,所述转向结构包括通孔、拧杆和阀体,所述疏通结构包括涡轮叶、外环和齿圈,所述控制结构包括对接孔、转阀、齿杆和双向齿杆。该热泵出水流速控制装置,通过转动转阀带动齿杆转动,进一步带动双向齿杆同步转动,当双向齿杆转动时底部所啮合的齿圈被带动,从而带动涡轮叶覆盖通口,达到了精准控制水管的水流量的有益效果,通过转阀转动带动涡轮叶,通过涡轮叶转动剐蹭阀体前壁所滞留的杂质,同时在需要精准控制流速时,转动涡轮叶对阀体前壁开设的通口达到了持续清洁阀体表面保证不会滞留杂质的有益效果。体表面保证不会滞留杂质的有益效果。体表面保证不会滞留杂质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泵出水流速控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热泵控制部件
,具体为一种热泵出水流速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热泵空调利用地表土壤和水体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无燃烧,无排烟,无废弃物,无污染,是一种清洁环保的利用可再生资源的一种技术。
[0003]目前热泵装置进水管水流控制依靠阀体转向覆盖内管,但是阀体无法准确控制水流量,同时水阀在长时间使用后会被杂质覆盖导致水体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热泵出水流速控制装置,具备精准控制水管的水流量,持续清洁阀体表面保证不会滞留杂质等优点,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0006]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精准控制水管的水流量,持续清洁阀体表面保证不会滞留杂质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泵出水流速控制装置,包括装置本体、转向结构、疏通结构和控制结构,所述装置本体输出端连接运输管,所述运输管中端设置转向结构,所述转向结构包括通孔、拧杆和阀体,所述通孔开设于运输管顶面并内侧设置拧杆,所述阀体设置于运输管内侧并首端连接拧杆,所述疏通结构包括涡轮叶、外环和齿圈,所述涡轮叶开设于阀体前端并外圈设置外环,所述外环后壁设置齿圈,所述控制结构设置于拧杆内侧,所述控制结构包括对接孔、转阀、齿杆和双向齿杆,所述对接孔设置于拧杆侧壁并尾端连接齿圈,所述对接孔内侧首端设置转阀,所述转阀后壁连接齿杆,所述齿杆尾端连接双向齿杆首端,所述双向齿杆尾端连接齿圈。<br/>[0008]优选的,所述运输管首端连接装置本体输出端,所述运输管外表面中端设置转向结构。
[000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运输管用于输出装置本体冷热源,通过转向结构用以转向阀体进一步控制运输管内部冷热源流速。
[0010]优选的,所述通孔开设于运输管顶面,所述通孔贯穿于运输管管壁,所述拧杆尾端贯穿通孔,所述拧杆尾端连接设置于运输管内侧的阀体。
[00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拧杆转动带动阀体在运输管内侧转向,进一步的由阀体转向开启闭合运输管。
[0012]优选的,所述阀体前壁设置通口,所述通口有序环绕开设于阀体前壁,所述通口贯穿于阀体。
[00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由阀体前壁所开设的通口导出冷热源,避免阀体整体转向所导致的控制不到位。
[0014]优选的,所述涡轮叶轴心连接于阀体轴心形成转动连接,所述外环套接于涡轮叶
外圈,所述齿圈固定安装于外环后壁并啮合于双向齿杆尾端。
[00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涡轮叶设置于阀体前壁,同时与阀体形成转动连接,在转阀转动带动涡轮叶,通过涡轮叶转动剐蹭阀体前壁所滞留的杂质,同时在需要精准控制流速时,转动涡轮叶对阀体前壁开设的通口进行覆盖。
[0016]优选的,对接孔为“C”字形,所述对接孔首端插接转阀,所述转阀靠近对接孔一侧连接齿杆首端,所述齿杆尾端啮合双向齿杆首端,所述双向齿杆啮合于齿圈。
[00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转阀带动齿杆转动,进一步的由齿杆转动带动双向齿杆同步转动,当双向齿杆转动时底部所啮合的齿圈被带动,从而带动涡轮叶转动。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热泵出水流速控制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9]1、该热泵出水流速控制装置,通过转动转阀带动齿杆转动,进一步的由齿杆转动带动双向齿杆同步转动,当双向齿杆转动时底部所啮合的齿圈被带动,从而带动涡轮叶转动对阀体前壁开设的通口进行覆盖,达到了精准控制水管的水流量的有益效果。
[0020]2、该热泵出水流速控制装置,通过在转阀转动带动涡轮叶,通过涡轮叶转动剐蹭阀体前壁所滞留的杂质,同时在需要精准控制流速时,转动涡轮叶对阀体前壁开设的通口达到了持续清洁阀体表面保证不会滞留杂质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整体结构正剖示意图;
[0023]图3为图1中A放大示意图。
[0024]其中:1、装置本体;101、运输管;2、转向结构;201、通孔;202、拧杆;203、阀体;2031、通口;3、疏通结构;301、涡轮叶;302、外环;303、齿圈;4、控制结构;401、对接孔;402、转阀;403、齿杆;404、双向齿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请参阅图1

3,一种热泵出水流速控制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转向结构2、疏通结构3和控制结构4,装置本体1输出端连接运输管101,运输管101中端设置转向结构2,转向结构2包括通孔201、拧杆202和阀体203,通孔201开设于运输管101顶面并内侧设置拧杆202,阀体203设置于运输管101内侧并首端连接拧杆202,疏通结构3包括涡轮叶301、外环302和齿圈303,涡轮叶301开设于阀体203前端并外圈设置外环302,外环302后壁设置齿圈303,控制结构4设置于拧杆202内侧,控制结构4包括对接孔401、转阀402、齿杆403和双向齿杆404,对接孔401设置于拧杆202侧壁并尾端连接齿圈303,对接孔401内侧首端设置转阀402,转阀402后壁连接齿杆403,齿杆403尾端连接双向齿杆404首端,双向齿杆404尾端连接齿圈303。
[0027]具体的,运输管101首端连接装置本体1输出端,运输管101外表面中端设置转向结
构2,优点是通过运输管101用于输出装置本体1冷热源,通过转向结构2用以转向阀体203进一步控制运输管101内部冷热源流速。
[0028]具体的,通孔201开设于运输管101顶面,通孔201贯穿于运输管101管壁,拧杆202尾端贯穿通孔201,拧杆202尾端连接设置于运输管101内侧的阀体203,优点是通过拧杆202转动带动阀体203在运输管101内侧转向,进一步的由阀体203转向开启闭合运输管101。
[0029]具体的,阀体203前壁设置通口2031,通口2031有序环绕开设于阀体203前壁,通口2031贯穿于阀体203,优点是通过由阀体203前壁所开设的通口2031导出冷热源,避免阀体203整体转向所导致的控制不到位。
[0030]具体的,涡轮叶301轴心连接于阀体203轴心形成转动连接,外环302套接于涡轮叶301外圈,齿圈303固定安装于外环302后壁并啮合于双向齿杆404尾端,优点是通过涡轮叶301设置于阀体203前壁,同时与阀体203形成转动连接,在水流通过运输管101时带动涡轮叶301转动,通过涡轮叶301转动剐蹭阀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泵出水流速控制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转向结构(2)、疏通结构(3)和控制结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输出端连接运输管(101),所述运输管(101)中端设置转向结构(2),所述转向结构(2)包括通孔(201)、拧杆(202)和阀体(203),所述通孔(201)开设于运输管(101)顶面并内侧设置拧杆(202),所述阀体(203)设置于运输管(101)内侧并首端连接拧杆(202),所述疏通结构(3)包括涡轮叶(301)、外环(302)和齿圈(303),所述涡轮叶(301)开设于阀体(203)前端并外圈设置外环(302),所述外环(302)后壁设置齿圈(303),所述控制结构(4)设置于拧杆(202)内侧,所述控制结构(4)包括对接孔(401)、转阀(402)、齿杆(403)和双向齿杆(404),所述对接孔(401)设置于拧杆(202)侧壁并尾端连接齿圈(303),所述对接孔(401)内侧首端设置转阀(402),所述转阀(402)后壁连接齿杆(403),所述齿杆(403)尾端连接双向齿杆(404)首端,所述双向齿杆(404)尾端连接齿圈(30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泵出水流速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管(101)首端连接装置本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雨陈伟陈家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热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