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2697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3:30
一种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包括:前轮机构、底板机构与后轮机构,所述前轮机构设置有第一减震组件,所述前轮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减震组件与所述底板机构连接,所述底板机构设置有第二减震组件,所述底板机构通过所述第二减震组件与所述后轮机构连接。本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通过前轮机构的第一减震组件以及底板机构设的第二减震组件,第一减震组件与第二减震组件使前轮机构、底板机构与后轮机构联动减震,使得滑板车自车前到车尾均兼具减震功能,当行驶在颠簸不平的路面时,滑板车靠车轮自身减震的基础上,第一减震组件与第二减震组件对车的整体进一步减震,大大避免了滑板车的抖动程度,提高骑行的舒适性。提高骑行的舒适性。提高骑行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滑板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

技术介绍

[0002]滑板车是一种新型的代步工具,电动滑板车的控制方式与传统电动自行车相同,容易被驾驶者学习,比传统电动自行车结构简单、车轮小、轻巧简便,能节省大量社会资源。但滑板车行驶在颠簸不平的路面时,由于质量轻导致车体靠车轮自身减震不理想,严重影响了骑行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独权所能解决的问题,提供一种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及其整形工艺。
[0004]一种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包括:前轮机构、底板机构与后轮机构,所述前轮机构设置有第一减震组件,所述前轮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减震组件与所述底板机构连接,所述底板机构设置有第二减震组件,所述底板机构通过所述第二减震组件与所述后轮机构连接。
[0005]进一步地,所述前轮机构设置有两个立杆,所述第一减震组件设置于所述两个立杆之间,所述第一减震组件与所述滑板车的前轮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套筒、第一固定杆、第一压簧与两个第一固定架,每一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立杆连接,所述套筒、第一固定杆与第一压簧均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一固定架之间,所述套筒与所述第一压簧均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杆上,所述套筒与所述第一压簧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套筒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固定杆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底板机构设置有折叠组件,所述折叠组件与所述套筒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折叠组件包括折叠杆、连接杆、固定座与手柄,所述折叠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套筒以及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折叠杆以及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手柄与所述连接杆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折叠杆上开设有移动通道,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滑动设置于所述移动通道内。
[0010]进一步地,所述移动通道的一端设置有弧形变径通道。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减震机构包括第二固定杆、第二压簧与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设置于所述后轮机构上,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板机构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架连接,所述第二压簧套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杆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架连接有轴承件,所述第二固定架与所述轴承件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
[0013]上述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通过前轮机构的第一减震组件以及底板机构设的第二
减震组件,第一减震组件与第二减震组件使前轮机构、底板机构与后轮机构联动减震,使得滑板车自车前到车尾均兼具减震功能,当行驶在颠簸不平的路面时,滑板车靠车轮自身减震的基础上,第一减震组件与第二减震组件对车的整体进一步减震,大大避免了滑板车的抖动程度,提高骑行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14]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
[0015]图1为一种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一种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第一减震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折叠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底板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第二减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第二减震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可以理解的是,附图仅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附图中显示的连接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清晰描述,并不限定连接方式。
[0023]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
[0024]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5]如图1至2图所示,一种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包括:前轮机构100、底板机构200与后轮机构300,前轮机构100设置有第一减震组件110,前轮机构100通过第一减震组件110与底板机构200连接,底板机构200设置有第二减震组件210,底板机构200通过第二减震组件210与后轮机构300连接。具体地,滑板车由前轮机构100、底板机构200与后轮机构300组成,前轮机构100为滑板车提供导向功能,其中前轮机构100包括在竖直方向依次设置车头部
件、立杆101与前轮,在本实施例中,立杆101的数量为两个,立杆101采用的为碳钢或碳素工具钢材质,在保证立杆101机械强度高的情况下重量小,以体现滑板车的轻便。同时立杆101内具有空腔,可将线路隐藏于立杆101的空腔内,避免外部走线。两个立杆101相对设置于车头部件于前轮之间,且两个立杆101远离车头部件的一端分别设置于前车轮的两侧并连接,两个立杆101自车头部件往前车轮方向的五分之二高度的位置螺接有辅助支撑架102,以便于对立杆101的固定,第一减震组件110安装于两个立杆101之间并设置于前车轮的上方且连接。值得一提的是,前轮上方安装有便于第一减震组件110固定的挡泥板,第一减震组件110设于挡泥板与立杆101之间。
[0026]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为实现前轮机构100的减震性能,第一减震组件110包括套筒111、第一固定杆112、第一压簧113与两个第一固定架114,每一第一固定架1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立杆101连接,套筒111、第一固定杆112与第一压簧113均设置于两个第一固定架114之间,套筒111与第一压簧113均套设于第一固定杆112上,套筒111与第一压簧113连接。具体地,一固定架设置于辅助支撑架102的下方,另一支撑架设置于前车轮挡泥板上且相互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轮机构、底板机构与后轮机构,所述前轮机构设置有第一减震组件,所述前轮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减震组件与所述底板机构连接,所述底板机构设置有第二减震组件,所述底板机构通过所述第二减震组件与所述后轮机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机构设置有两个立杆,所述第一减震组件设置于所述两个立杆之间,所述第一减震组件与所述滑板车的前轮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套筒、第一固定杆、第一压簧与两个第一固定架,每一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立杆连接,所述套筒、第一固定杆与第一压簧均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一固定架之间,所述套筒与所述第一压簧均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杆上,所述套筒与所述第一压簧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固定杆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永刚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畅行未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