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蓟马诱捕剂活性组分、诱捕剂及诱捕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01736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黄花菜蓟马诱捕剂活性组分,其包括罗勒烯、芳樟醇、金合欢烯、法尼烯、橙花叔醇和薰衣草醇中的至少一种组分。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黄花菜蓟马诱捕剂,其包括活性组分和非极性有机溶剂。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黄花菜蓟马诱捕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黄花菜蓟马诱捕剂活性组分加入至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制得黄花菜蓟马诱捕剂;加入至带有子母塞的棕色玻璃瓶内制得黄花菜蓟马诱捕剂诱芯;将黄花菜蓟马诱捕剂诱芯置于粘虫板上,并将其至于木杆上;之后打开子母塞使得黄花菜蓟马诱捕剂由子母塞上的释放孔进行释放,进而诱捕黄花菜蓟马。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黄花菜蓟马诱捕剂,使用方便、高效、无毒,无污染、不伤天敌、成本低、有效期长。有效期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黄花菜蓟马诱捕剂活性组分、诱捕剂及诱捕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害虫防治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黄花菜蓟马诱捕剂活性组分、诱捕剂及诱捕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黄花菜别名萱草,又叫金针菜;其不仅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而且具有安神活血、健胃利尿的作用。同时黄花菜适应性强,易栽培,对土壤、光照条件要求不严格且投资少,见效快。但黄花菜在生长过程中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尤其是蓟马的为害,致使作物减产。蓟马Thripidae隶属于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总科Thripoidea,全世界已知276属2000余种,包括针蓟马亚科Panchaetothripinae、棍蓟马亚科Dendrothripinae、绢蓟马亚科Sericothripinae和蓟马亚科Thripinae 4个亚科。该科昆虫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食性复杂,主要有植食性、菌食性和捕食性,其中植食性占一半以上,是重要的经济害虫之一。蓟马以成虫和若虫锉吸植株幼嫩组织(枝梢、叶片、花、果实等)汁液,被害的嫩叶、嫩梢变硬卷曲枯萎,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幼嫩果实(如茄子、黄瓜、西瓜等)被害后会硬化,严重时造成落果,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0003]蓟马在黄花菜上主要于春夏之交以成虫和若虫在叶背面或花薹的心叶夹缝中为害,嫩叶受害后叶片变薄,叶片中脉两侧出灰白色或灰褐色条斑,表皮呈灰褐色,变形、卷曲,生长势弱;花蕾受害后变得短小,花梗上有黄褐色锉吸痕迹,严重时花蕾弯曲,失去商品价值。由于蓟马繁殖速度快,若不及时防治,会造成灾害性危害,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及花蕾的品质,直接影响黄花菜产量和商品质量。
[0004]关于蓟马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即早春清除田间杂草和枯枝残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成虫和若虫。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减轻危害。物理防治即利用蓟马趋蓝色、黄色的习性,在田间设置蓝色粘板,诱杀成虫,粘板高度与作物持平。化学防治主要是使用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

5000倍灌根和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但是这些药剂对高抗性蓟马很难有效果。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会耗费大量人力物理且其对蓟马的防治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从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寻找一些稳定、高效的绿色防控技术已成为现代害虫防治的重点工作。新型绿色防控技术中信息素防治具有选择性高、安全性好、对生态系统影响小等优点,是害虫综合防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绿色安全有效的防控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林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0005]信息素是昆虫种内及种间信息交流的化学物质,蓟马中已鉴别出一些信息素,包括聚集信息素(aggregation pheromone)、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 报警信息素(alarm pheromone)、接触信息素(contact pheromone)等。聚集信息素作为昆虫化学信息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引诱群集的作用,同时聚集信息素还是重要的食物源信号,吸引雌、雄成虫及若虫前来取食。蓟马的聚集信息素有(R)

lavandulyl
‑3‑
methylbutanoat、(R)

lavandulol、(S)
‑2‑ꢀ
methylbutanoate,(R)

lavandulyl acetate neryl 和 (E,E)
ꢀ‑
farnesyl acetate 五种,主要用于吸引雌虫,便于交配以及交配定位。报警信息素 decyl acetate 和 dodecyl acetate,不仅可诱导 2 龄蓟马从寄主上掉落从而减少雌性产卵,还可吸引捕食性昆虫,如胡瓜钝绥螨 Amblyseius cucumeris(胡瓜新小绥螨 Neoseiulus cucumeris)和小暗色花蝽 Orius tristicolor 捕食蓟马。接触信息素 7

methyltricosane,由雄性成虫产生,两性成虫只有接触到该物质才会发生行为反应,在种间相互识别有重要作用;反性信息素物质 dimethyl adipate 和 dimethyl glutarate 可诱导蓟马的行为反应,这种信息素可应用于蓟马的交配干扰。同时,植食性害虫主要取食植物的茎叶、果实、花蜜等,并且常对某些植物表现出明显的偏好性,这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结果。植物挥发物在害虫食物偏好选择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害虫偏好食源或其挥发物研制的食诱剂(也称“植物源引诱剂”),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绿色防控产品蓟马作为一种锉吸式害虫,目前报道的关于此类害虫的防治专利主要有吡虫啉复配剂(CN199510016465.2),此专利中提到的主要成分为吡虫啉与沙蚕毒类、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杂环类农药;具有杀虫活性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其制备及用途(CN200810205009.0);具有杀虫活性的肟醚二氯烯丙醚类化合物(CN201110163149.8),此专利中主要成分为肟醚二氯烯丙醚类化合物;一种含有噁二嗪和吡唑类杀虫剂的组合物(CN200810190739.8),该专利中主要成分包括茚虫威和吡唑类杀虫剂丁烯氟虫腈和乙虫腈;这些均为复配剂且具有广杀性,目前并未见有关于蓟马专一性引诱剂的报道。
[0006]在害虫防治实践中,寄主植物挥发物配制的植物源引诱剂对昆虫的引诱作用在无公害综合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明确昆虫对植物挥发性成分的反应,筛选和鉴定出活性成分并开发成诱剂,并与害虫的聚集信息素协同增效是害虫安全治理的重要方向,对减少常规化学农药的使用进而防止害虫抗药性发展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黄花菜蓟马诱捕剂活性组分、诱捕剂及诱捕方法,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0008]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黄花菜蓟马诱捕剂活性组分、诱捕剂及诱捕方法,使用方便、高效、无毒,无污染、不伤天敌、成本低、有效期长。
[0009]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黄花菜蓟马诱捕剂活性组分,其包括罗勒烯、芳樟醇、金合欢烯、法尼烯、橙花叔醇和薰衣草醇中的至少一种组分。
[0010]优选的是,所述的黄花菜蓟马诱捕剂活性组分中,包括按体积份计的以下组分:罗勒烯40~50份、芳樟醇10~15份、金合欢烯1~2份、法尼烯2~3份、橙花叔醇3~4份和薰衣草醇0.5~1份。
[0011]优选的是,所述的黄花菜蓟马诱捕剂活性组分中,包括按体积份计的以下组分:罗勒烯1份、芳樟醇1份、金合欢烯1份、法尼烯1份、橙花叔醇1份和薰衣草醇1份。
[0012]黄花菜蓟马诱捕剂,其包括活性组分和非极性有机溶剂,所述活性组分包括罗勒烯、芳樟醇、金合欢烯、法尼烯、橙花叔醇和薰衣草醇中的至少一种组分。
[0013]优选的是,所述的黄花菜蓟马诱捕剂中,所述非极性有机溶剂为石蜡油,所述石蜡
油与所述活性组分的体积份比例为1: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黄花菜蓟马诱捕剂活性组分,其特征在于,包括罗勒烯、芳樟醇、金合欢烯、法尼烯、橙花叔醇和薰衣草醇中的至少一种组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花菜蓟马诱捕剂活性组分,其特征在于,包括按体积份计的以下组分:罗勒烯1份、芳樟醇1份、金合欢烯1份、法尼烯1份、橙花叔醇1份和薰衣草醇1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花菜蓟马诱捕剂活性组分,其特征在于,包括按体积份计的以下组分:罗勒烯40~50份、芳樟醇10~15份、金合欢烯1~2份、法尼烯2~3份、橙花叔醇3~4份和薰衣草醇0.5~1份。4.黄花菜蓟马诱捕剂,其特征在于,包括活性组分和非极性有机溶剂,所述活性组分包括罗勒烯、芳樟醇、金合欢烯、法尼烯、橙花叔醇和薰衣草醇中的至少一种组分。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黄花菜蓟马诱捕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极性有机溶剂为石蜡油,所述石蜡油与所述活性组分的体积份比例为1:1

2.4。6.黄花菜蓟马诱捕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捷刘红霞王怡荆小院孔维娜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远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