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蟹养殖水循环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01454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2:53
一种河蟹养殖水循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包括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养殖区各池塘之间相互独立,进排水系统独立,净化区分四级实现水质净化,养殖区的养殖尾水通过净化区净化之后再循环利用;养殖区池塘与净化区池塘之间存在高度差,以距净化区最远的养殖池塘塘底高度为零点标高,向净化区方向逐渐降低标高,降低幅度为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蟹养殖水循环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循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蟹养殖水循环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河蟹是我国重要的水生经济养殖动物,因其美味深受消费者喜欢,随着养殖规模逐年增加,养殖坏境恶化,环保压力增加,而河蟹对水质要求较高,使得养殖业面临巨大压力和风险。传统养殖方法用水主要靠原位净化,存在净化效果低,养殖尾水很难实现达标排放,所以研究河蟹池塘养殖用水高效净化技术,成为本行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0003]现有的河蟹池塘养殖水质净化技术主要有在原塘种植水草的原位净化技术,利用净化区净水的异位净化技术等,由于池塘放养密度较高、净化区面积较小等原因,导致实际净化效果不佳。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河蟹养殖水循环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专利技术目的
[0006]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河蟹养殖水循环方法,本专利技术物理沉淀、曝气氧化、碎石床过滤及生物净化等四级水质净化系统,使河蟹养殖实现用水循环、安全高效。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河蟹养殖水循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S1、包括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养殖区各池塘之间相互独立,进排水系统独立,净化区分四级实现水质净化,养殖区的养殖尾水通过净化区净化之后再循环利用;
[0010]养殖区池塘与净化区池塘之间存在高度差,以距净化区最远的养殖池塘塘底高度为零点标高,向净化区方向逐渐降低标高,降低幅度为1

,即距零标高池塘1000米的池塘塘底比零标高池塘塘底低1米,一级沉淀池最低,二三四级沉淀池深度不受标高影响;
[0011]S2、水质净化区分为沉淀池、曝气池、碎石床湿地和集水池等四级净化池,净化区面积约占总养殖面积的15%,养殖用水先在一级沉淀池中进行物理沉淀,再抽提至二级曝气池进行生物氧化分解,然后自然渗透至三级碎石床湿地过滤,过滤之后的水在水位高度差的作用下再自然渗透至四级集水池,最后再从通过水泵抽提至窨井进入进水管道自然流淌至养殖池塘,养殖池塘废水通过排水管道自然流淌至一级沉淀池,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
[0012]S3、沉淀池为四级净化系统的第一级,养殖池塘排放的养殖尾水首先进入该池塘;
[0013]曝气池,是四级净化系统的第二级,用水泵将一级沉淀池沉淀过后的水抽提至该池塘,在进水处的池塘底部安装微孔增氧管,管道铺设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15%,池塘边浅水区及池塘中央种植再力花;通过微孔增氧氧化池塘中的有机质,通过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
[0014]碎石床湿地,是四级净化系统的第三级,面积约8亩,沿水流方向用水泥砖砌成实体墙,将湿地分隔成三至四个小池塘,以填充填充物;池底铺设一层HDPE膜,膜上覆盖一层30cm厚的中细沙,中细沙上覆盖一层70cm厚的截配石,在湿地表层,垂直于水流的方向种植水生植物带,隔表层碎石和吸收水体氮磷;二级曝气池与三级碎石床湿地之间无动力系统,在二三级净化池水位存在高度差时,水通过塘埂自然渗透。
[0015]集水池,是四级净化系统的最后一级,池塘在所有池中最深;在碎石床湿地中的水位较四级集水池高时,碎石间隙中的水会通过管道沟渠自然溢流至集水池,同时集水池中种有水生植物,蓄水时对养殖用水进行再净化。
[0016]优选的,池塘塘深1.5米。
[0017]优选的,在S3中,在四个净化池中面积最大、深度最深,池塘中不种植水生植物,也不放任何水体搅动装置,仅通过物理作用使养殖尾水中的悬浮颗粒状有机质沉淀至塘底。
[0018]优选的,在S3中,在进水处的池塘底部安装微孔增氧管,管道铺设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15%。
[0019]优选的,在S3中,截配石选用直径为3~5cm的小石头。
[0020]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21]物理沉淀、曝气氧化、碎石床过滤及生物净化等四级水质净化系统,使河蟹养殖实现用水循环、安全高效。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水循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概念。
[0024]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河蟹养殖水循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5]S1、包括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养殖区单口池塘养殖面积在10至20亩之间,各池塘之间相互独立,进排水系统独立,净化区分四级实现水质净化,养殖区的养殖尾水通过净化区净化之后再循环利用,实现养殖用水零排放;
[0026]养殖区池塘与净化区池塘之间存在高度差,以距净化区最远的养殖池塘(塘深1.5米)塘底高度为零点标高,向净化区方向逐渐降低标高,降低幅度为1

,即距零标高池塘1000米的池塘塘底比零标高池塘塘底低1米,一级沉淀池最低,二三四级沉淀池深度不受标高影响;
[0027]S2、水质净化区分为沉淀池、曝气池、碎石床湿地和集水池等四级净化池,净化区面积约占总养殖面积的15%,养殖用水先在一级沉淀池中进行物理沉淀,再抽提至二级曝气池进行生物氧化分解,然后自然渗透至三级碎石床湿地过滤,过滤之后的水在水位高度差的作用下再自然渗透至四级集水池,最后再从通过水泵抽提至窨井(窨井标高略高于最远处养殖池塘零标高)进入进水管道自然流淌至养殖池塘,养殖池塘废水通过排水管道自
然流淌至一级沉淀池,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
[0028]S3、沉淀池是四级净化系统的第一级,养殖池塘排放的养殖尾水首先进入该池塘,在四个净化池中面积最大、深度最深,池塘中不种植水生植物,也不放任何水体搅动装置,仅通过物理作用使养殖尾水中的悬浮颗粒状有机质沉淀至塘底;
[0029]曝气池,是四级净化系统的第二级,用水泵将一级沉淀池沉淀过后的水抽提至该池塘,在进水处的池塘底部安装微孔增氧管,管道铺设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15%,池塘边浅水区及池塘中央种植再力花。通过微孔增氧氧化池塘中的有机质,通过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
[0030]碎石床湿地,是四级净化系统的第三级,面积约8亩,沿水流方向用水泥砖砌成实体墙,将湿地分隔成三至四个小池塘,以便填充填充物。池底铺设一层HDPE膜,膜上覆盖一层30cm厚的中细沙,中细沙上覆盖一层70cm厚的截配石(直径为3~5cm的小石头),在湿地表层,垂直于水流的方向种植水生植物带,起到分隔表层碎石和进一步吸收水体氮磷的作用。二级曝气池与三级碎石床湿地之间无动力系统,在二三级净化池水位存在高度差时,水通过塘埂(塘埂用空心砖砌成)自然渗透,因此碎石床湿地主要起到砂石过滤的作用;
[0031]集水池,是四级净化系统的最后一级,池塘较深。当碎石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蟹养殖水循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包括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养殖区各池塘之间相互独立,进排水系统独立,净化区分四级实现水质净化,养殖区的养殖尾水通过净化区净化之后再循环利用;养殖区池塘与净化区池塘之间存在高度差,以距净化区最远的养殖池塘塘底高度为零点标高,向净化区方向逐渐降低标高,降低幅度为1

,即距零标高池塘1000米的池塘塘底比零标高池塘塘底低1米,一级沉淀池最低,二三四级沉淀池深度不受标高影响;S2、水质净化区分为沉淀池、曝气池、碎石床湿地和集水池等四级净化池,净化区面积约占总养殖面积的15%,养殖用水先在一级沉淀池中进行物理沉淀,再抽提至二级曝气池进行生物氧化分解,然后自然渗透至三级碎石床湿地过滤,过滤之后的水在水位高度差的作用下再自然渗透至四级集水池,最后再从通过水泵抽提至窨井进入进水管道自然流淌至养殖池塘,养殖池塘废水通过排水管道自然流淌至一级沉淀池,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S3、沉淀池为四级净化系统的第一级,养殖池塘排放的养殖尾水首先进入该池塘;曝气池,是四级净化系统的第二级,用水泵将一级沉淀池沉淀过后的水抽提至该池塘,在进水处的池塘底部安装微孔增氧管,管道铺设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15%,池塘边浅水区及池塘中央种植再力花;通过微孔增氧氧化池塘中的有机质,通过水生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文全陈文斌肖温温浦竞文罗明潘望俊王铖高远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金坛区水产技术推广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