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周血管治疗用血管取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0797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取栓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外周血管治疗用血管取栓装置,包括放置柜,包括血管和血栓,所述血管内连接有主管,且主管的左端固定安装有支撑气囊;设置支撑气囊,能够将血管暂时堵住,避免血液的流通对治疗产生影响,设置排出气囊能够使血栓通过拉动的方式推进主管内部,又因为主管靠近血栓端的内部结构为漏斗形有效提高了血栓进入主管的流畅性,以此将血栓排出血管使得治疗设备操作起来更加方便,设置插管的近血栓端为尖锥形,能够使插管更加方便地穿过血栓,在插管上开设第一气孔,能够对排出气囊进行充气,所述排出气囊充气后的结构为伞形提高了对血栓的包裹性,有效降低了因长时间容易引起二次堵塞情况的发生。降低了因长时间容易引起二次堵塞情况的发生。降低了因长时间容易引起二次堵塞情况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周血管治疗用血管取栓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取栓
,具体涉及一种外周血管治疗用血管取栓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血栓是现在常见的一种血管疾病,其症状是在血管内形成堵塞物从而造成血管的堵塞,不及时治疗会衍生出各种疾病,现在关于血栓的治疗大多都是将堵塞物清理掉,但还是存在与血管内,长时间很容易引起二次堵塞,不能够彻底地解决问题,且现在的治疗设备操作起来不够方便,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外周血管治疗用血管取栓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外周血管治疗用血管取栓装置,其解决了上述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外周血管治疗用血管取栓装置,包括血管和血栓,所述血管内连接有主管,且主管的左端上固定安装有支撑气囊,所述主管的管壁内部设置有气道,且气道的左端通过第二气孔与支撑气囊相连通,其右端与气管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气管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控制阀;
[0005]所述主管中间连接有插管,且插管近血栓端上连接有排出气囊,所述排出气囊通过第一气孔与插管相连通,所述插管远血栓端上固定安装有第二控制阀。
[0006]优选的,所述插管的近血栓端为尖锥形结构。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气囊和排出气囊分别紧贴在主管外壁和插管外壁。
[0008]优选的,所述排出气囊充入适量气体后的结构为伞形。
[0009]优选的,所述主管靠近血栓端的内部结构为漏斗形。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1、本技术,通过设置支撑气囊,能够将血管暂时堵住,避免血液的流通对治疗产生影响,设置排出气囊能够使血栓通过拉动的方式推进主管内部,又因为主管靠近血栓端的内部结构为漏斗形有效提高了血栓进入主管的流畅性,以此将血栓排出血管使得治疗设备操作起来更加方便。
[0012]2、本技术,通过设置插管的近血栓端为尖锥形,能够使插管更加方便地穿过血栓,在插管上开设第一气孔,能够对排出气囊进行充气,所述排出气囊充气后的结构为伞形提高了对血栓的包裹性,通过以上的操作流程,有效降低了因长时间容易引起二次堵塞情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中主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血管;2、血栓;3、主管;4、支撑气囊;5、气道;6、气管;7、第一控制阀;8、插管;9、排出气囊;10、第一气孔;11、第二气孔;12、第二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实施例
[0019]请参阅图1

2,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外周血管治疗用血管取栓装置,包括血管1和血栓2,所述血管1内连接有主管3,且主管3的左端上固定安装有支撑气囊4,设置支撑气囊4是为了暂时阻止血液的流通,所述主管3的管壁内部设置有气道5,且气道5的左端通过第二气孔12与支撑气囊4相连通,设置气道5是为了方便将气体充入到支撑气囊4内部,其右端与气管6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气管6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控制阀7,设置第一控制阀7是为了便于控制支撑气囊4的大小;
[0020]所述主管3中间连接有插管8,且插管8近血栓2端上连接有排出气囊9,所述排出气囊9通过第一气孔10与插管8相连通,设置第一气孔10便于向排出气囊9充入气体,所述插管8远血栓2端上固定安装有第二控制阀12,设置第二控制阀12是为了便于控制排出气囊9的大小。
[0021]具体的,所述插管8的近血栓2端为尖锥形结构,使得插管8穿过血栓2的过程更加流畅。
[0022]具体的,所述支撑气囊4和排出气囊9分别紧贴在主管3外壁和插管8外壁,支撑气囊4紧贴在主管3外壁上是为了提高主管3进入血管1的流畅性,排出气囊9紧贴在插管8外壁上是为了避免在穿过血栓2的过程中对血栓2造成不必要的破坏使得病变转移。
[0023]具体的,所述排出气囊9充入适量气体后的结构为伞形是为了更加全面的包裹住血栓2,有效地避免了血管1上残留血栓2。
[0024]具体的,所述主管3靠近血栓2端的内部结构为漏斗形是为使血栓2更加容易地进入到主管3内部。
[0025]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
[0026]S1、在进行治疗时,首先将主管3插到血管1内血栓2的一端,在将主管3的左端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气囊4,而支撑气囊4通过第二气孔12与气道5相连通,气道5的右端又与气管6的左端固定连接在一起,可以通过固定安装在气管6上的第一控制阀7来控制支撑气囊4,通过气管6将气体冲入到支撑气囊4内部,使支撑气囊4鼓起来将血管1堵住,暂时阻断血液的流通,在上述的流程完成后,将位插管8通过主管3伸出,在插管8的左端为尖锥形,能够顺利地穿过血栓2,在插管8穿过血栓2后,在插管9的左端尖锥的位置上连接有排出气囊9,且排出气囊9与插管8通过第一气孔10相连通,所述插管8远离血栓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控制阀12,可以通过控制第二控制阀12来控制排出气囊9,通过插管8经过第一气孔10能够对排
出气囊11进行充气,使排出气囊9膨胀起来,在上述操作完成后,通过拉动插管8将排出气囊9向主管3拉动,以此将血栓2带动向主管3移动,通过排出气囊9将血栓2拉进主管3内部,之后通过第一控制阀7排出支撑气囊4内部的气体,使支撑气囊4缩小,最后将主管3抽出血管1,至此血栓2治疗完成,且避免了在血管1内留有血栓2的残留物。
[0027]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改动、修改、替换和变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周血管治疗用血管取栓装置,包括血管(1)和血栓(2),其特征在于:所述血管(1)内连接有主管(3),且主管(3)的左端上固定安装有支撑气囊(4),所述主管(3)的管壁内部设置有气道(5),且气道(5)的左端通过第二气孔(11)与支撑气囊(4)相连通,其右端与气管(6)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气管(6)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控制阀(7);所述主管(3)中间连接有插管(8),且插管(8)近血栓(2)端上连接有排出气囊(9),所述排出气囊(9)通过第一气孔(10)与插管(8)相连通,所述插管(8)远血栓(2)端上固定安装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庆文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