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消防水池的水蓄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00511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消防水池的水蓄能系统,包括:风冷热泵蓄冷蓄热设备,包括消防水池、风冷热泵机组及换热器,换热器设于消防水池内,风冷热泵机组与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一循环回路,以对消防水池中的消防水降温蓄冷或升温蓄热;及水冷热泵蓄冷蓄热设备,包括蓄能罐、水冷热泵机组及冷却塔,水冷热泵机组与蓄能罐之间形成第二循环回路,以对蓄能罐中的水降温蓄冷或升温蓄热;水冷热泵机组与消防水池之间形成第三循环回路,以利用消防池中消防水释放的热量对蓄能罐中的水升温蓄热;水冷热泵机组与冷却塔之间形成第四循环回路,以利用冷却塔中冷却水释放的冷量对蓄能罐中的水降温蓄冷。如此利用消防水池同时进行蓄冷和蓄热,且蓄冷蓄热效率较高。蓄热效率较高。蓄热效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消防水池的水蓄能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蓄能
,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消防水池的水蓄能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水蓄能系统,是利用水的显热蓄存冷量和热量的蓄能空调系统。水蓄能系统包括水蓄冷和水蓄热两部分。其中,水蓄冷主要用于夏季供冷;水蓄热主要用于冬季供暖。水蓄能空调系统具有节省空调系统运行费用、均衡电网负荷、节能环保等特点。水蓄能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运行稳定,蓄冷效率高,放冷放热速度快,负荷跟随性好。水蓄能系统的缺点是:空间利用率低,占地面积大。
[0003]水蓄冷是在用电负荷低谷时段,将冷量以低温水的形式储存起来,在用电负荷高峰时段,通过低温水供冷,以满足用户用冷需求的技术。目前已经有一些利用消防水池的水蓄冷技术。然而按照国标GB50736的要求,消防水池可以用做水蓄冷,但不能做水蓄热用。这是因为消防水池的消防水温不能高于当地环境最高温度,一般指不高于37℃。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利用消防水池同时进行蓄冷和蓄热,且蓄冷蓄热效率较高的水蓄能系统。
[0005]一种利用消防水池的水蓄能系统,包括:
[0006]风冷热泵蓄冷蓄热设备,包括消防水池、风冷热泵机组及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消防水池内,所述风冷热泵机组与所述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一循环回路,以对所述消防水池中的消防水降温蓄冷或升温蓄热;及
[0007]水冷热泵蓄冷蓄热设备,包括蓄能罐、水冷热泵机组及冷却塔,所述水冷热泵机组与所述蓄能罐之间形成第二循环回路,以对所述蓄能罐中的水降温蓄冷或升温蓄热;所述水冷热泵机组与所述消防水池之间形成第三循环回路,以利用所述消防池中消防水释放的热量对所述蓄能罐中的水升温蓄热;所述水冷热泵机组与所述冷却塔之间形成第四循环回路,以利用所述冷却塔中冷却水释放的冷量对所述蓄能罐中的水降温蓄冷。
[000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冷热泵机组具有冷凝器和蒸发器;
[0009]所述水冷热泵机组通过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蓄能罐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以对所述蓄能罐中的水升温蓄热;所述水冷热泵机组通过所述蒸发器与所述消防水池之间形成所述第三循环回路;
[0010]或者,所述水冷热泵机组通过所述蒸发器与所述蓄能罐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以对所述蓄能罐中的水降温蓄冷;所述水冷热泵机组通过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冷却塔之间形成所述第四循环回路。
[00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蓄能系统还包括设于第一上布水器和第一下布水器,所述第一上布水器和所述第一下布水器设于所述蓄能罐内且分别位于所述蓄能罐的顶部和底部;和/或
[0012]所述水蓄能系统还包括第二上布水器和第二下布水器,所述第二上布水器和所述第二下布水器设于所述消防水池内且分别位于所述消防水池的顶部和底部。
[00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蓄能系统还包括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三循环泵和第四循环泵;
[0014]所述第一循环泵设于所述换热器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的出口端与所述风冷热泵机组之间的管路上;
[0015]所述第二循环泵设于所述第一下布水器与所述水冷热泵机组之间的管路上;
[0016]所述第三循环泵设于所述第一上布水器与所述水冷热泵机组之间的管路上;
[0017]所述第四循环泵设于所述冷却塔在所述第四循环回路的出口端与所述水冷热泵机组之间的管路上。
[00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为换热盘管,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二上布水器和所述第二下布水器之间。
[001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蓄能系统还包括放冷放热设备,所述放冷放热设备包括供能终端、分水器和集水器;
[0020]所述蓄能罐、所述水冷热泵机组、所述分水器、所述供能终端及所述集水器依次首尾连通,形成第五循环回路;和/或
[0021]所述换热器、所述风冷热泵机组、所述分水器、所述供能终端及所述集水器依次首尾连通,形成第六循环回路;
[0022]所述供能终端通过所述第五循环回路或所述第六循环回路工作时,所述风冷热泵机组和所述水冷热泵机组均不工作,仅作为通道。
[002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供能终端为供热终端时:
[0024]所述供能终端通过所述第五循环回路在热负荷需求较高时段工作,所述供能终端通过所述第六循环回路在热负荷需求较低时段工作。
[002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供能终端为供热终端时:在所述第五循环回路中,所述蓄能罐、所述水冷热泵机组中的冷凝器、所述分水器、所述供能终端及所述集水器依次首尾连通;
[0026]当所述供能终端为供冷终端时:在所述第五循环回路中,所述蓄能罐、所述水冷热泵机组中的蒸发器、所述分水器、所述供能终端及所述集水器依次首尾连通。
[002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冷热泵机组中的蒸发器、所述分水器、所述供能终端及所述集水器依次首尾连通,形成第七循环回路。
[002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供能终端为供冷终端时:所述供能终端通过所述第五循环回路、所述第六循环回路和所述第七循环回路中的一个独立地在冷负荷需求较低时段工作,所述供能终端通过所述第五循环回路、所述第六循环回路和所述第七循环回路中的至少两个联合地在冷负荷需求较高时段工作。
[0029]有益效果
[0030]上述利用消防水池的水蓄能系统,包括风冷热泵蓄冷蓄热设备和水冷热泵蓄冷蓄热设备,其中风冷热泵蓄冷蓄热设备利用消防水池进行蓄冷蓄热,水冷热泵蓄冷蓄热设备利用蓄能罐中的水蓄冷蓄热。且在蓄热阶段,风冷热泵蓄冷蓄热设备先进行低温蓄热,然后水冷热泵机组通过第三循环回路,利用消防池中消防水释放的热量对蓄能罐中的水继续升
温,进行高温蓄热,如此进一步提高了蓄热效率。而在蓄冷阶段,水冷热泵机组还可进一步通过第四循环回路,利用冷却塔中冷却水释放的冷量对蓄能罐中的水降温蓄冷,如此进一步提高了蓄冷效率。
[0031]此外,换热器设于消防水池内,具体浸没于消防水池的消防水中,可避免第三循环回路的消防水池的进水之间的混水,使得换热器与消防水池中的消防水进行充分换热,进而提高消防水池的蓄冷蓄热效率。如此可充分利用市政现有的消防水池进行蓄冷蓄热,提高建筑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利用消防水池的水蓄能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消防水池的水蓄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冷热泵蓄冷蓄热设备,包括消防水池、风冷热泵机组及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消防水池内,所述风冷热泵机组与所述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一循环回路,以对所述消防水池中的消防水降温蓄冷或升温蓄热;及水冷热泵蓄冷蓄热设备,包括蓄能罐、水冷热泵机组及冷却塔,所述水冷热泵机组与所述蓄能罐之间形成第二循环回路,以对所述蓄能罐中的水降温蓄冷或升温蓄热;所述水冷热泵机组与所述消防水池之间形成第三循环回路,以利用所述消防池中消防水释放的热量对所述蓄能罐中的水升温蓄热;所述水冷热泵机组与所述冷却塔之间形成第四循环回路,以利用所述冷却塔中冷却水释放的冷量对所述蓄能罐中的水降温蓄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蓄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热泵机组具有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水冷热泵机组通过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蓄能罐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以对所述蓄能罐中的水升温蓄热;所述水冷热泵机组通过所述蒸发器与所述消防水池之间形成所述第三循环回路;或者,所述水冷热泵机组通过所述蒸发器与所述蓄能罐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循环回路,以对所述蓄能罐中的水降温蓄冷;所述水冷热泵机组通过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冷却塔之间形成所述第四循环回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蓄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蓄能系统还包括设于第一上布水器和第一下布水器,所述第一上布水器和所述第一下布水器设于所述蓄能罐内且分别位于所述蓄能罐的顶部和底部;和/或所述水蓄能系统还包括第二上布水器和第二下布水器,所述第二上布水器和所述第二下布水器设于所述消防水池内且分别位于所述消防水池的顶部和底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蓄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蓄能系统还包括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三循环泵和第四循环泵;所述第一循环泵设于所述换热器在所述第一循环回路的出口端与所述风冷热泵机组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循环泵设于所述第一下布水器与所述水冷热泵机组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三循环泵设于所述第一上布水器与所述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辰昱史明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华彦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