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损耗稳相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8467 阅读:4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低损耗稳相电缆,主要用作雷达、制导等电子设备微波传输馈线。由内至外依次由内导体芯线(1)、绝缘层(2)、保护层(3)、外导体屏蔽层Ⅰ(4)、外导体屏蔽层Ⅱ(5)和护套层(6)紧密复合而成,所述内导体芯线(1)采用单丝铜导体,所述绝缘层(2)采用5-8层密度为0.5g/cm↑[3]的聚四氟乙烯,所述保护层(3)采用厚度为0.1mm的聚全氟乙丙烯,所述外导体屏蔽层Ⅰ(4)为0.03mm厚度的镀银铜扁线,所述外导体屏蔽层Ⅱ(5)为镀银铜丝编织层,所述护套层(6)采用聚全氟乙丙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缆较之同类型的稳相电缆具有超低损耗、宽频带、低驻波、高屏蔽、抗干扰性好等特性。(*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缆,特别是涉及一种超低损耗的稳相电缆。主 要用作雷达、制导等电子设备微波传输馈线。属通信电缆

技术介绍
稳相电缆是无线电频率范围内传输电信号或能量的电缆,主要用作雷 达、制导等电子设备微波传输馈线。在本技术作出以前,现有的稳相 电缆通常由镀银铜线、微孔聚全氟乙丙烯、镀银铜扁线以及聚氨酯护套层 组成。虽然现代电缆制造技术的进步已大大改善了电缆的抗干扰能力,适 应了高速数据通信和计算机局域网的传输需求。但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 传输损耗偏大,使其使用范围受一定限制。随着国防武器装备和微波稳相 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民用智能微波仪器的需求,电信传输对电缆低 损耗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传输损耗小、低驻波、 屏蔽及抗干扰性好的稳相电缆。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超低损耗稳相电缆由内至外依 次由内导体芯线、绝缘层、保护层、外导体屏蔽层I、外导体屏蔽层II和护套层紧密复合而成,所述内导体芯线采用单丝铜导体,保证电缆的传输效率,所述绝缘层为5~8层超低密度(0.5g/cm3)的聚四氟乙烯膜, 所述保护层取厚度为O.lmm聚全氟乙丙烯,含有大量空气的聚全氟乙 丙烯绝缘层可以降低电缆的传输衰减和损耗,所述外导体屏蔽层I为绕包0.03mm厚度的镀银铜扁线, 所述外导体屏蔽层II为镀银铜丝编织层, 所述护套层采用聚全氟乙丙烯。本技术选用这些材料和结构可以保证电缆具有超低的损耗的特性。本技术电缆较之同类型的稳相电缆具有超低损耗、宽频带、低驻 波、高屏蔽、抗干扰性好等特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超低损耗稳相电缆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内导体芯线1、绝缘层2、保护层3、外导体屏蔽层I4、外导 体屏蔽层I15、护套层6。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本技术涉及的超低损耗稳相电缆,由内至外依次由内 导体芯线l、绝缘层2、保护层3、外导体屏蔽层I4、外导体屏蔽层II5和 护套层6紧密复合而成。所述导体芯线1采用单丝铜导体。导体芯线1先采用5~8层超低密度聚四氟乙烯(0.5g/cm3)纵包形成绝缘层2,然后挤包0.1mm厚度的聚全氟 乙丙烯支撑绝缘层形成保护层3。所述保护层3先采用0.03mm的镀银铜箔 进行绕包形成外导体屏蔽层I 4,以提高电缆的屏蔽性能,然后增加镀银铜 丝编织层形成外导体屏蔽层I15,以增强结构稳定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低损耗稳相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由内至外依次由内导体芯线(1)、绝缘层(2)、保护层(3)、外导体屏蔽层Ⅰ(4)、外导体屏蔽层Ⅱ(5)和护套层(6)紧密复合而成,    所述内导体芯线(1)采用单丝铜导体,    所述绝缘层(2)采用5~8层密度为0.5g/cm↑[3]的聚四氟乙烯膜,    所述保护层(3)采用厚度为0.1mm的聚全氟乙丙烯,    所述外导体屏蔽层Ⅰ(4)为0.03mm厚度的镀银铜扁线,    所述外导体屏蔽层Ⅱ(5)为镀银铜丝编织层,    所述护套层(6)采用聚全氟乙丙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低损耗稳相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由内至外依次由内导体芯线(1)、绝缘层(2)、保护层(3)、外导体屏蔽层I(4)、外导体屏蔽层II(5)和护套层(6)紧密复合而成,所述内导体芯线(1)采用单丝铜导体,所述绝缘层(2)采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晓楠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市神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