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给氧导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8047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给氧导管装置,所述给氧导管装置包括氧气混合部和与供氧设备连接的充氧连接管;所述氧气混合部包括多口充氧管,所述多口充氧管包括充氧管主管,所述充氧管主管输入端分别连接有可与充氧连接管连接且口径不一的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和第三充气管;所述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和第三充气管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密封装置;所述充氧管主管的输出端设置有充氧混合气囊,所述充氧混合气囊上设置有充气口;通过充氧混合气囊设置与病患的气切造口连接的给氧管,实现供氧设备依次通过充氧连接管、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第三充气管、充氧管主管、充氧混合气囊、给氧管和气切造口给病患供氧。切造口给病患供氧。切造口给病患供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给氧导管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外科医疗器械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给氧导管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危病人生命的一项急症手术,尤其在各种原因引起的喉阻塞、昏迷或其它原因所致下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引起的呼吸困难、需要长时间行机械通气、头颈部或喉部大手术前为保证呼吸道通畅等情况下,气管切开术尤为重要。临床各科疾病的急救上都有其重要作用,且一旦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立即就能得到缓解或消除。然而,这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除了病因治病外,气管切开从手术完成到顺利拔除气管造口导管这一阶段,稍有疏忽大意,随时有发生生命危险的可能,而术后恰当、细致、周密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0003]而在给患者供氧的时候,患者非常的痛苦,在供氧的时候,若供氧气体过急,也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同时,在设置气囊进行氧气与空气混合对患者进行供氧时,氧气在管道中的流转速度快慢也会影响到氧气和空气混合的质量,若氧气的供给气流过慢,则在气囊中与空气混合时间更长,导致患者最终氧气供给浓度不够,或者氧气供给气流过快,空气混合时间短,氧气含量过高;氧气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减轻气流湍急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及提高供氧浓度或过低对患者造成的不适,提出了一种给氧导管装置,通过设置不同口径的充气管,对于供氧气体需求较大的情形,使用口径较宽的充气管,减轻氧气气流的湍急度,对于供氧气体需求不大的情形,使用口径较小的充气管,使得氧气依旧保留一定的流速,避免氧气流速太慢,气囊中混合时间太长,氧气含量达不到需求。本技术通过上述设置降低了患者痛苦度,并提高了患者患者的舒适度。
[0005]本技术具体实现内容如下:
[0006]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给氧导管装置,用于通过气切造口给病患供氧,与供氧设备连接,所述给氧导管装置包括氧气混合部和与供氧设备连接的充氧连接管;
[0007]所述氧气混合部包括多口充氧管,所述多口充氧管包括充氧管主管,所述充氧管主管输入端分别连接有可与充氧连接管连接的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和第三充气管;所述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和第三充气管的内口径大小为依次从大到小;所述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和第三充气管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密封装置;
[0008]所述充氧管主管的输出端设置有充氧混合气囊,所述充氧混合气囊上设置有充气口;
[0009]通过充氧混合气囊设置与病患的气切造口连接的给氧管,实现供氧设备依次通过充氧连接管、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第三充气管、充氧管主管、充氧混合气囊、给氧管和气切造口给病患供氧。
[0010]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和第三充气管的输入口还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螺纹端口、第二螺纹端口和第三螺纹端口;
[0011]所述充氧连接管包括与供氧设备连接的连接管体,以及设置在连接管体输出端的螺纹接口;所述所述螺纹接口为朝外的喇叭状开口结构,内部设置内螺纹,所述螺纹接口的内螺纹与第一螺纹端口、第二螺纹端口和第三螺纹端口的外螺纹匹配;
[0012]所述密封装置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螺纹端口、第二螺纹端口和第三螺纹端口上。
[0013]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地,所述密封装置为螺纹端口盖,所述螺纹端口盖内设置与螺纹接口内螺纹一致的内螺纹。
[0014]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地,所述充气口包括设置在充氧混合气囊上的混气板,所述混气板上设置有多个孔径不一且贯通充氧混合气囊内部与外部的混气口;
[0015]所述充气口还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混气板外侧的旋转调节盖板,所述旋转调节盖板上设置有盖板缺口和充氧调节开关。
[0016]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地,所述混气板内侧还设置有在充氧混合气囊内的过滤网。
[0017]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体的中段为可折叠伸缩的管体结构;在所述可折叠伸缩的管体结构前后端设置圆环,前后端的圆环之间可拆卸连接有收纳线。
[0018]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地,所述给氧管包括与充氧混合气囊连接的给氧管体,及设置在给氧管体输出端与气切造口连接的气切给氧口。
[0019]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地,所述给氧管体为直角形管体结构。
[002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21]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度,提高了患者的供氧舒适度,并对于患者的供氧需求有着更高的适应度。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装置立体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设置螺纹端口盖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充氧口具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旋转调节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混气板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过滤网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连接管体上设置收纳线的结构示意图。
[0029]其中:1、给氧管,11、给氧管体,12、气切给氧口,2、充氧混合气囊,21、充气口,211、旋转调节盖板,2111、充氧调节开关,2112、盖板缺口,212、混气板,2121、混气口,213、过滤网,3、多口充氧管,31、第一充气管,32、第二充气管,33、第三充气管,34、充氧管主管,35、第一螺纹端口,36、第二螺纹端口,37、第三螺纹端口,38、螺纹端口盖,4、充氧连接管,41、螺纹接口,42、连接管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保护范围的限定。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工作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2]实施例1:
[0033]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给氧导管装置,如图1所示,用于通过气切造口给病患供氧,与供氧设备连接,所述给氧导管装置包括氧气混合部和与供氧设备连接的充氧连接管4;
[0034]所述氧气混合部包括多口充氧管3,所述多口充氧管3包括充氧管主管34,所述充氧管主管34输入端分别连接有可与充氧连接管4连接的第一充气管31、第二充气管32和第三充气管33;所述第一充气管31、第二充气管32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给氧导管装置,用于通过气切造口给病患供氧,与供氧设备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氧气混合部和与供氧设备连接的充氧连接管(4);所述氧气混合部包括多口充氧管(3),所述多口充氧管(3)包括充氧管主管(34),所述充氧管主管(34)输入端分别连接有可与充氧连接管(4)连接的第一充气管(31)、第二充气管(32)和第三充气管(33);所述第一充气管(31)、第二充气管(32)和第三充气管(33)的内口径大小为依次从大到小;所述第一充气管(31)、第二充气管(32)和第三充气管(33)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密封装置;所述充氧管主管(34)的输出端设置有充氧混合气囊(2),所述充氧混合气囊(2)上设置有充气口(21);通过充氧混合气囊(2)设置与病患的气切造口连接的给氧管(1),实现供氧设备依次通过充氧连接管(4)、第一充气管(31)/第二充气管(32)/第三充气管(33)、充氧管主管(34)、充氧混合气囊(2)、给氧管(1)和气切造口给病患供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给氧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气管(31)、第二充气管(32)和第三充气管(33)的输入口还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螺纹端口(35)、第二螺纹端口(36)和第三螺纹端口;所述充氧连接管(4)包括与供氧设备连接的连接管体(42),以及设置在连接管体(42)输出端的螺纹接口(41);所述螺纹接口(41)为朝外的喇叭状开口结构,内部设置内螺纹,所述螺纹接口(41)的内螺纹与第一螺纹端口(35)、第二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加全曾维君简雯雯李学蓉杨宇付丽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