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重卡车架扭转试验的台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7534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重卡车架扭转试验的台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悬扭转机构和后悬支撑机构;所述前悬扭转机构包括龙门架、底座、扭转臂、液压缸和2个支撑梁;所述后悬支撑机构包括横杆、第一支柱和2个第二支柱;各个零部件间通过铰接方式连接,以最大限度模拟实车受扭转载荷的工况。采用本台架对重卡车架进行扭转试验,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得到大大提高。大提高。大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重卡车架扭转试验的台架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特别是一种用于重卡车架扭转试验的台架。

技术介绍

[0002]车架作为重卡承重性能的关键部件,频繁面对着各种复杂路面载荷的输入冲击,车架性能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重卡的使用寿命,对整车行驶安全性也至关重要。车辆使用过程中,扭转工况对车架损伤较大,在崎岖不平的山地道路、矿场等恶劣路面上,因左右车轮行驶过程中不处于一个平面上造成车架扭曲,所受的载荷冲击非常复杂。为提前预判车架是否能满足实际的恶劣工况,在重卡的产品开发过程中,通常需要提前针对车架进行扭转工况台架试验以验证考核车架的扭转可靠性和耐久性。现有技术中,针对重卡车架的台架扭转试验,车架前、后悬架位置的固定形式通常采取完全固定方案,车架实车行驶状态下的部分可动自由度被完全限制,因此试验结果往往不能反映实车行驶状态下应存在的问题,导致台架扭转试验结果的有效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重卡车架扭转试验的台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重卡车架进行扭转台架试验的受力状态与实车行驶中车架所受扭转载荷的受力状态差别较大,试验不能反映和暴露实车行驶状态下车架的扭转载荷情况,试验数据不准确,实验结果有效性差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有:
[0005]一种用于重卡车架扭转试验的台架,其创新点在于:包括前悬扭转机构和后悬支撑机构;所述前悬扭转机构与车架前端部的下部连接,所述后悬支撑机构与车架后端部的下部连接;
[0006]所述前悬扭转机构包括龙门架、底座、扭转臂、液压缸和2个支撑梁;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设置在试验平台上,所述扭转臂中部的下侧面与所述底座的上端铰接,将所述扭转臂与所述底座的铰接点记为扭转铰接点,所述扭转铰接点设置在车架的正下方,所述扭转臂的轴向与车架纵梁的轴向垂直;2个所述支撑梁分别设置在2个车架纵梁的下方,支撑梁的轴向与所述车架纵梁的轴向平行,支撑梁中部的下侧面与扭转臂的上侧面铰接,支撑梁两端的上侧面均与车架纵梁的下侧面铰接;所述龙门架和液压缸均设置在所述扭转臂一端的上方,液压缸的活塞杆端部与所述扭转臂的上侧面铰接,液压缸壳体尾部与所述龙门架铰接;
[0007]所述后悬支撑机构包括横杆、第一支柱和2个第二支柱;所述横杆设置在车架的下方,横杆的轴向与车架纵梁的轴向垂直,所述横杆两端的上侧面分别与2个车架纵梁的下侧面铰接;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均设置在所述横杆的正下方,2个第二支柱的位置分别与横杆的两端对应,第二支柱的下端与试验平台铰接,第二支柱的上端与所述横杆的下侧面铰接,2个所述第二支柱的轴向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柱的下端与试验平台铰接,第一支
柱的上端与所述横杆中部的下侧面铰接,所述第一支柱的轴向相对试验平台倾斜设置。
[0008]进一步地,当扭转臂的轴向处于水平状态时,液压缸的轴向与扭转臂的轴向垂直。
[0009]进一步地,所述扭转铰接点设置在2个车架纵梁对称中心的正下方。
[0010]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本台架中的前悬扭转机构和后悬支撑机构分别模拟了实车的前悬架结构和后悬架结构,其中支撑梁模拟前悬架结构中的板簧,横杆模拟后悬架结构中的后桥,车架、支撑梁、扭转臂和底座间的连接,以及车架、横杆、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间的连接均采用铰接连接的方式,液压缸从扭转臂的端部施力以模拟实车扭转载荷,通过上述结构,最大程度模拟实车行驶过程中受扭转载荷时车架在X、Y、Z三个方向应有的自由度,以最大限度模拟车架所受的实际扭转载荷情况,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附图说明
[0011]本技术的附图说明如下。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前悬扭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后悬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 1、前悬扭转机构;2、后悬支撑机构;3、车架;4、试验平台;11、龙门架;12、底座;13、扭转臂;14、液压缸;15、支撑梁;21、横杆;22、第一支柱;23、第二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7]如附图1所示的用于重卡车架扭转试验的台架,包括前悬扭转机构1和后悬支撑机构2;所述前悬扭转机构1与车架3前端部的下部连接,所述后悬支撑机构2与车架3后端部的下部连接;
[0018]如附图2所示的前悬扭转机构1包括龙门架11、底座12、扭转臂13、液压缸14和2个支撑梁15;所述底座12的底部固定设置在试验平台4上,所述扭转臂13中部的下侧面与所述底座12的上端铰接,将所述扭转臂13与所述底座12的铰接点记为扭转铰接点,所述扭转铰接点设置在车架3的正下方,所述扭转臂13的轴向与车架3的纵梁的轴向垂直;2个所述支撑梁15分别设置在车架3的2个纵梁的下方,支撑梁15的轴向与所述车架3的纵梁的轴向平行,支撑梁15中部的下侧面与扭转臂13的上侧面铰接,支撑梁15两端的上侧面均与车架3的纵梁的下侧面铰接;所述龙门架11和液压缸14均设置在所述扭转臂13一端的上方,液压缸14的活塞杆端部与所述扭转臂13的上侧面铰接,液压缸14壳体尾部与所述龙门架11铰接;
[0019]如附图3所示的后悬支撑机构2包括横杆21、第一支柱22和2个第二支柱23;所述横杆21设置在车架3的下方,横杆21的轴向与车架3的纵梁的轴向垂直,所述横杆21两端的上侧面分别与车架3的2个纵梁的下侧面铰接;第一支柱22和第二支柱23均设置在所述横杆21的正下方,2个第二支柱23的位置分别与横杆21的两端对应,第二支柱23的下端与试验平台4铰接,第二支柱23的上端与所述横杆21的下侧面铰接,2个所述第二支柱23的轴向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柱22的下端与试验平台4铰接,第一支柱22的上端与所述横杆21中部的下侧面铰接,所述第一支柱22的轴向相对试验平台4倾斜设置。
[0020]当扭转臂13的轴向处于水平状态时,液压缸14的轴向与扭转臂13的轴向垂直,以更准确模拟车架受扭转载荷的初始状态时的载荷方向,以及便于计算载荷大小。
[0021]所述扭转铰接点设置在车架3的2个纵梁对称中心的正下方,以使车架两侧纵梁所受扭转载荷更对称,更接近实车机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重卡车架扭转试验的台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悬扭转机构(1)和后悬支撑机构(2);所述前悬扭转机构(1)与车架(3)前端部的下部连接,所述后悬支撑机构(2)与车架(3)后端部的下部连接;所述前悬扭转机构(1)包括龙门架(11)、底座(12)、扭转臂(13)、液压缸(14)和2个支撑梁(15);所述底座(12)的底部固定设置在试验平台(4)上,所述扭转臂(13)中部的下侧面与所述底座(12)的上端铰接,将所述扭转臂(13)与所述底座(12)的铰接点记为扭转铰接点,所述扭转铰接点设置在车架(3)的正下方,所述扭转臂(13)的轴向与车架(3)的纵梁的轴向垂直;2个所述支撑梁(15)分别设置在车架(3)2个纵梁的下方,支撑梁(15)的轴向与所述车架(3)的纵梁的轴向平行,支撑梁(15)中部的下侧面与扭转臂(13)的上侧面铰接,支撑梁(15)两端的上侧面均与车架(3)的纵梁的下侧面铰接;所述龙门架(11)和液压缸(14)均设置在所述扭转臂(13)一端的上方,液压缸(14)的活塞杆端部与所述扭转臂(13)的上侧面铰接,液压缸(14)壳体尾部与所述龙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松李相标吴秀杰龙鹏徐华莉徐刚陶弦谢建龙伟熊怀波蓝海川赵胤杉钟礼科张简平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