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96616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河道治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分区治理;步骤二,采用物理治理方法进行清淤和打捞漂浮物;步骤三,铺设曝气增氧设备;步骤四,投放微生物;步骤五,投放生物制剂;步骤六,栽培沉水植物,采用抛秧法或扦插法栽培沉水植物;步骤七,构建人工生态浮岛。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河道生态修复方法,通过对待治理河道进行分段分区划分,然后利用物理治理方法、铺设曝气增氧设备、投入微生物、投入生物制剂、栽培沉水植物以及构建人工生态浮岛,不仅提高了富营养化河道水体的修复速率,还能够较为彻底的解决河道水质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河道治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河道污染是常见的水体污染,受污染的河道通常会因为微生物富集、污染物过量而造成黑臭。黑臭河道中生态系统早已破坏,且无法进行自然净化,因此造成水体呈持续恶化状态。这不仅影响河道沿线的景观,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同时也对该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营造产生了负面作用,亟待治理。
[0003]传统河道治理通常采用底泥疏浚、硬化河床、修筑石块、混凝土护坡等方法,然而,此类方法通常只能遏制富营养化河道水质进一步恶化,却不能彻底解决河道水质问题。
[0004]为此,提出一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步骤一,分区治理,调查待治理河道的自然地理情况和河道概况,对待治理河道的水质进行分析检测,根据水质检测数据将待治理河道划分成轻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和重度污染区;
[0009]步骤二,采用物理治理方法进行清淤和打捞漂浮物;
[0010]步骤三,铺设曝气增氧设备,在轻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和重度污染区的边缘分别安装围网,随后在轻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和重度污染区内铺设若干曝气增氧设备;
[0011]步骤四,投放微生物;
[0012]步骤五,投放生物制剂;
[0013]步骤六,栽培沉水植物,采用抛秧法或扦插法栽培沉水植物;
[0014]步骤七,构建人工生态浮岛。
[0015]具体的,所述步骤三中还包括对轻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和重度污染区进行水质确定耗氧特性曲线,根据治理目标和耗氧量,对需氧量进行预测,并根据河道是否有航运和景观要求选择曝气增氧设备的类型,参考选择的曝气增氧设备的规格参数,确定该铺设曝气增氧设备的数量。
[0016]具体的,所述步骤三中曝气增氧设备的频率为3~5次/天,每次曝气时间1~2h。
[0017]具体的,所述步骤四中微生物包括经过驯化的大型溞、硝化细菌、聚磷菌和原生动物,所述步骤四中投放微生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8](1)轻度污染区,将重量比为1:(1~1.5):(1~1.5):(3~4)的大型溞、硝化细菌、聚磷菌和原生动物投放于轻度污染区中;
[0019](2)中度污染区,将重量比为(1.5~2):(1~2):(1~2):(3~5)的大型溞、硝化细
菌、聚磷菌和原生动物投放于中度污染区中;
[0020](3)重度污染区,将重量比为(2~3):(2~4):(2~4):(4~6)的大型溞、硝化细菌、聚磷菌和原生动物投放于重度污染区中。
[0021]具体的,所述生物制剂由质量比为2:5:3的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聚氧乙烯烷基醇酰胺组成。
[0022]具体的,所述步骤六中沉水植物为大茨藻、小茨藻、苦草、金鱼藻和水车前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3]具体的,所述步骤六中沉水植物的栽培密度为100~130g/


[0024]具体的,所述步骤七中人工生态浮岛包括浮岛、固接于浮岛上的种植基质层和水生植物,所述浮岛由多条互相平行排列的空管组成,所述浮岛的四周设置有边框,所述种植基质层为聚乙烯网,所述水生植物为菖蒲、香蒲、红莲子、美人蕉中的一种或多种,将多根水生植物绑扎在一起形成一组修复植物组,将修复植物组的两端固定在聚乙烯网的上种植网口中。
[0025]具体的,所述浮岛的底部系锚或系桩绳。
[002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的河道生态修复方法,通过对待治理河道进行分段分区划分,然后利用物理治理方法,首先对待治理河道内部的表面漂浮物以及河底淤泥内的污染物进行清理,再铺设曝气增氧设备,利用安装的曝气增氧设备来增加溶解氧含量,利于动植物、微生物正常生命活动,再投入微生物,以滤食掉剩余浮游植物、有机碎屑、将水体中的有机物降解成无机物以及对部分无机污染物进行还原去除,再利用生物制剂,一方面促生激活水体内的原生微生物和投放的微生物,促进其吸收代谢,控制底泥污染物向水体中释放,另一方面,增加水体中优势微生物的菌落总量和生物活性,来解决黑臭问题,改善水质,结合人工生态浮岛的构建,利用水生植物发达的根系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从而降低水体中的污染负荷,辅助改善水水质,同时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利于微生物正常生命活动,利于恢复水体生态系统平衡,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实施例
[0029]选取某市一段城市河道,河道总长约600米,水面平均宽约15米,水均深约3.5米,水域面积约9000平方米,河道正常蓄水量约26000立方米,底泥厚约1米。经过勘察该河道的概况情况,发现治理河道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状态,该河道的污染来源以附近居民区排放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雨水冲刷地面形成的地表径流为主;该河道含大量的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被分解的过程中会严重消耗水中溶解氧,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体污染加剧,黑臭严重;另外,长期蓄积的底泥对水体释放污染物质,内源污染严重,大部分河道出现严重的底泥上翻现象,水体透明度较差。
[0030]一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1](1)根据水体透明度小于20cm、水体透明度为20~30cm以及水体透明度大于时30cm,将待治理河道划分成、中度污染区和轻度污染区;
[0032](2)采用物理治理方法进行清淤和打捞漂浮物;
[0033](3)铺设曝气增氧设备,在轻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和重度污染区的边缘分别安装围网,随后在轻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和重度污染区内铺设若干曝气增氧设备;其中,所述步骤三中还包括对轻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和重度污染区进行水质确定耗氧特性曲线,根据治理目标和耗氧量,对需氧量进行预测,并根据河道是否有航运和景观要求选择曝气增氧设备的类型,参考选择的曝气增氧设备的规格参数,确定该铺设曝气增氧设备的数量;曝气增氧设备的频率为3~5次/天,每次曝气时间1~2h;通过安装曝气增氧设备来增加溶解氧含量,利于动植物、微生物正常生命活动;
[0034](4)投放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经过驯化的大型溞、硝化细菌、聚磷菌和原生动物,所述步骤四中投放微生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5]A、轻度污染区,将重量比为1:(1~1.5):(1~1.5):(3~4)的大型溞、硝化细菌、聚磷菌和原生动物投放于轻度污染区中,微生物的投入轻度污染区的比例可以自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分区治理,调查待治理河道的自然地理情况和河道概况,对待治理河道的水质进行分析检测,根据水质检测数据将待治理河道划分成轻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和重度污染区;步骤二,采用物理治理方法进行清淤和打捞漂浮物;步骤三,铺设曝气增氧设备,在轻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和重度污染区的边缘分别安装围网,随后在轻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和重度污染区内铺设若干曝气增氧设备;步骤四,投放微生物;步骤五,投放生物制剂;步骤六,栽培沉水植物,采用抛秧法或扦插法栽培沉水植物;步骤七,构建人工生态浮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还包括对轻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和重度污染区进行水质确定耗氧特性曲线,根据治理目标和耗氧量,对需氧量进行预测,并根据河道是否有航运和景观要求选择曝气增氧设备的类型,参考选择的曝气增氧设备的规格参数,确定该铺设曝气增氧设备的数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曝气增氧设备的频率为3~5次/天,每次曝气时间1~2h。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微生物包括经过驯化的大型溞、硝化细菌、聚磷菌和原生动物,所述步骤四中投放微生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轻度污染区,将重量比为1:(1~1.5):(1~1.5):(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生宋育花赵刚
申请(专利权)人:青海生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