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进野生地果对土质陡边坡快速恢复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96603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植物繁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促进野生地果对土质陡边坡快速恢复的方法。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促进野生地果对土质陡边坡快速恢复的方法,对土质陡边坡的土壤整平固定后,将已经抽穂的地果扦插条移栽至倾斜角度为65~8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促进野生地果对土质陡边坡快速恢复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繁育
,具体涉及一种促进野生地果对土质陡边坡快速恢复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地果(Ficus tikoua Bur)为桑科榕属的落叶匍匐的木质藤本植物,别名:地石榴、过山龙、匐地龙等,分布在广西、四川、云南、湖南等地,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为阳性植物,耐半阴喜欢生长在荒地,草坡或岩石缝里,生长海拔不高,海拔分布范围400~1000米。地果的茎匍匐生长,茎上生细长不定根,节膨大,幼枝偶有直立的,高达30~40厘米;叶坚纸质,分枝多,生长快,攀附力强,叶长2~6厘米,宽2~4厘米,翠绿色,经冬不落。地果的茎四季常青,耐荫、耐寒、耐旱、耐贫瘠,生态适应性广,扦插成活率高,田间管理粗放,成坪时间短,覆盖率高,绿期长,是具有开发潜力的荒坡绿化及矿区修复植物资源。同时,地果能够防治水土流失,其贴地覆盖程度高,叶面积指数大,能有效阻滞地表水土流失;根系固定土壤能力强减少降水的径流量,减少土壤侵蚀量,提高土壤的抗蚀性。
[0003]近年来,由于大面积的坡地开垦,坡地果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利用方式。过度的开垦,再加上水肥管理混乱,山体裸露,促使原本山陡地贫的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果园坡面土壤条件较差,表土剥离后出露部分大多为砂壤土,土体结构松散,土壤贫瘠,极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导致植物生产所需要的土壤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流失,含量较低,不利于植被生长。若置之不理,将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以及气候带来一定危害。插植地果绿化技术可以对坡地果园坡面及平台裸地进行快速绿化和生态植被恢复,短期内可以达到绿化和防护效果,对防治水土流失效果明显。
[0004]野生地果的快速繁殖对于边坡绿化物种的恢复是不可缺少的。野地果生命力顽强,其无性繁殖受到多因素影响,例如温度、水分、剪切角度、药剂浓度插穗的不同留叶片数等。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促进野生地果对土质陡边坡快速恢复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促进野生地果对土质陡边坡快速恢复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方法处理后地果育苗存在的周期长、规模小以及土质陡边坡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促进野生地果对土质陡边坡快速恢复的方法,对土质陡边坡的土壤整平固定后,将已经抽穂的地果扦插条移栽至倾斜角度为65~85
°
的土质陡边坡,所述土质陡边坡上地果扦插条栽种的基坑倾斜角度为25~35
°

[0008]优选的,所述基坑的深度为5~10cm,在基坑的底部施加复合肥,地果扦插条栽种后的株距为40~50cm,土壤的湿度保持在40~45%。
[0009]优选的,所述地果扦插条在抽穗前的处理过程为:将地果枝蔓进行剪切后的插条
在生根粉药液中进行浸泡,浸泡完成后进行清洗,并栽种至铺设有幼苗培养基质的土壤中,覆上薄膜,预留气孔,直至插条抽穗至穂长为23~27cm时,进行移栽。
[0010]优选的,所述地果枝蔓剪切的角度为0~75
°
,长度为10~20cm,每根插条上保留原来的50~100%叶量。
[0011]优选的,所述插条在生根粉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10~15h,均浸泡至插条下端的叶芽眼处。
[0012]优选的,所述插条栽种时倾斜的角度为5~15
°
,栽种的深度为插条长度的1/3~1/2,插条上的叶片位于幼苗培养基质外。
[0013]优选的,所述插条覆上薄膜后,待60~70%的插条发芽后,在插条上方搭建阴棚,高度为1~1.5m,通光度为30~40%。
[0014]相应的,一种土质陡边坡土壤固定装置,包括若干个可拼接形成整体的土壤固定器,所述土壤固定器上可拆卸设置有基坑形成机构,所述土壤固定器包括固定框和设置在固定框内带有缺口的防护板,所述缺口和固定框内壁之间形成数个栽种区域,所述基坑形成机构位于栽种区域的上方,通过按压的方式在栽种区域内形成基坑。
[0015]优选的,所述固定框为方形,所述栽种区域内分别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包括固定限位环和移动限位环,所述固定限位环设置在固定框的其中一个直角边与缺口围成的栽种区域内,所述移动限位环滑动设置在其余所述栽种区域内。
[0016]优选的,所述固定框的四角处分别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插入件,所述插入件包括插入到通孔内的插入杆,所述插入杆伸出固定框顶部的一端设置有挡片、伸出所述固定框底部的一端设置有锥形头,位于所述固定框的下方、所述插入杆的杆部的周向上设置有呈圆台状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大径端的端面与固定框对应。
[0017]本专利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8]1.本专利技术通过控制地果枝蔓的剪切角度、长度、留叶数以及插条浸泡处理等,有效的提高了野生地果存活率、缩短了发芽时间;且增加了土质陡边坡的植物覆盖度,加强了边坡绿化,进一步缓解了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其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通过育苗实验,存活率提高了38%。野生地果扦插条移栽到土质陡边坡后,通过一个月的监测,平均覆盖度从15%提高到46%,用100ppm ABT2号生根粉药液浸泡后的地果扦插条移栽到土质陡边坡后,用45cm的株间距最适宜地果的生长。
[0019]2.本专利技术为了避免在雨水天气以及地果扦插条栽种初期以及地果未覆盖土质陡边坡时,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在栽种地果扦插条时,在土质陡边坡上覆盖土壤固定器,土壤固定器包括固定框和设置在固定框内的防护板,防护板上有多个缺口,缺口与固定框之间形成栽种区域,地果扦插条栽种在栽种区域内,而防护板上缺口之间的距离,则为地果扦插条栽种的间距。同时,可在栽种区域内设置固定限位环和可移动限位环,从而实现地果扦插条间距的调控。采用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土壤固定器铺满陡边坡,在不影响地果扦插条生长的情况下,有效的防止了水土流失。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土壤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土壤固定器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图2中A

A向视图;
[0023]图4为固定框和防护板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基坑形成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固定框1、防护板2、栽种区域3、固定限位环4、移动限位环5、通孔6、插入杆7、挡片8、锥形头9、限位块10、透气孔11、凹槽12、限位板13、伸缩套筒14、垫板15、限位盘16、卡板17、伸缩杆18、固定环19、连接杆20、挡板21、插头22、限位孔23、伸缩件24、限位槽25、凸起26、固定筒27、固定柱28。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促进野生地果对土质陡边坡快速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土质陡边坡的土壤整平固定后,将已经抽穂的地果扦插条移栽至倾斜角度为65~85
°
的土质陡边坡,所述土质陡边坡上地果扦插条栽种的基坑倾斜角度为25~35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野生地果对土质陡边坡快速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的深度为5~10cm,在基坑的底部施加复合肥,地果扦插条栽种后的株距为40~50cm,土壤的湿度保持在40~4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野生地果对土质陡边坡快速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果扦插条在抽穗前的处理过程为:将地果枝蔓进行剪切后的插条在生根粉药液中进行浸泡,浸泡完成后进行清洗,并栽种至铺设有幼苗培养基质的土壤中,覆上薄膜,预留气孔,直至插条抽穗至穂长为23~27cm时,进行移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进野生地果对土质陡边坡快速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果枝蔓剪切的角度为0~75
°
,长度为10~20cm,每根插条上保留原来的50~100%叶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促进野生地果对土质陡边坡快速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条在生根粉药液中浸泡的时间为10~15h,均浸泡至插条下端的叶芽眼处。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促进野生地果对土质陡边坡快速恢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条栽种时倾斜的角度为5~15
°
,栽种的深度为插条长度的1/3~1/2,插条上的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学勇刘银何露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