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室颗粒筛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6537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实验室颗粒筛分设备,包括衔接机构、多个筛分单元和多个称量单元,每个筛分单元均包括外筒、内筛筒、密封件、料斗、传送机构和衔接机构;内筛筒设于外筒之内,且其轴线平行于外筒的轴线,内筛筒具有绕自身轴线自转的自由度,内筛筒具有筛孔;位于上层的筛分单元中的筛孔的孔径大于位于下层的筛分单元中的筛孔的孔径;密封件设于外筒开口和内筛筒的外壁面之间;料斗设于外筒开口处;传送机构设于内筛筒之内;衔接机构对接于传送机构;称量单元对接于料斗。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实验室颗粒筛分设备无需手动进行筛分,操作省时省力,筛分完成后的各种粒径的颗粒可分别收集,使得筛分试验过程更加高效。使得筛分试验过程更加高效。使得筛分试验过程更加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验室颗粒筛分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筛分装备
,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颗粒筛分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室内试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专家学者对一些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室内试验的研究向精细化发展。为较真实模拟还原实际工程中各物体的受力状态,往往需要借助土体介质来完成试验。关于土体介质,许多试验结果已证实颗粒级配对试验的影响不可忽视。关于颗粒级配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虽然许多专家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但颗粒级配对试验的影响机理及级配间颗粒的力学行为等尚不清晰,故仍需进行大量的试验来认知颗粒级配对不同试验的影响。
[0003]进行颗粒级配的研究,首先需要获取一定级配的填料,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反配法,即首先根据试验要求预先拟定出不同粒径填料的占比;根据质量—体积控制法得出试验箱中填料回填的总质量
×
各个粒径填料所占比重得出各粒径填料的质量;经筛分试验获得所需的各粒径的填料,然后充分混合均匀,这样就通过反配法获得了满足实验要求一定级配的填料。
[0004]目前,筛分试验多为人工筛分,不仅工序繁琐,而且效率慢,同时筛分过程中需要按照不同粒径分离堆放具体操作时非常容易混淆。同时,一些试验考虑到试验箱边界效应及尺寸效应的影响,试验箱尺寸一般较大,为了保证压实度,故需要较多的颗粒料,而单纯靠人工筛分,或者靠传统的筛分设备进行筛分,一次筛分试验可能得到的颗粒样远远不够做实验的土量,故需要多次筛分,严重降低了试验效率。此外,颗粒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会因受力发生破碎等现象,这使得级配发生一定变化,利用传统方法检测颗粒级配是否满足试验要求的操作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实验室颗粒筛分设备,旨在能够省时省力且高效的完成颗粒的筛分,并进行称量。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实验室颗粒筛分设备,包括衔接机构、多个从上至下顺次分布的筛分单元和多个称量单元,每个所述筛分单元均包括:
[0007]外筒,其轴线垂直于上下方向设置,所述外筒的顶壁开设有外筒开口;
[0008]内筛筒,设于所述外筒之内,且其轴线平行于所述外筒的轴线,所述内筛筒具有绕自身轴线自转的自由度,且所述内筛筒的外壁与所述外筒的内壁间隔设置,所述内筛筒具有筛孔;
[0009]其中,位于上层的所述筛分单元中的筛孔的孔径大于位于下层的所述筛分单元中的筛孔的孔径;
[0010]密封件,设于所述外筒开口和所述内筛筒的外壁面之间;
[0011]料斗,设于所述外筒开口处;以及
[0012]传送机构,设于所述内筛筒之内,且具有沿所述内筛筒的轴线分布的传送面;
[0013]所述衔接机构对接于所述传送机构,用于将上层所述筛分单元中的所述传送带上的物料导入到下层所述筛分单元的所述料斗中;
[0014]多个所述称量单元分别对接于不同所述筛分单元中的所述料斗。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送机构的两侧还分别倾斜设有第二挡板,相对两个所述第二挡板之间的间距从下至上逐渐增大,以在所述内筛筒对应于所述外筒开口的区域和所述传送机构之间形成漏斗状的导料通道。
[00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送机构的上方还设有第二刮板,所述第二刮板与所述内筛筒的内侧面接触,并能沿所述内筛筒的轴线往复移动。
[00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料斗包括两个相对设于所述外筒开口两侧的第一挡板,两个所述第一挡板的间距从下至上逐渐增大。
[00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料斗之内还设有第一刮板,所述第一刮板与所述内筛筒的外侧面接触,并能沿所述内筛筒的轴线往复移动。
[00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刮板的下端面为弧面,并设有外刷毛。
[00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实验室颗粒筛分设备还包括土料收纳箱,所述料斗上与所述衔接机构相对的一侧壁形成有侧开口,所述土料收纳箱通过对接机构与所述侧开口对接,所述称量单元设于所述土料收纳箱。
[00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衔接机构包括导料板,所述导料板的上端对接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一端。
[00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筒为圆筒状构件,所述内筛筒与所述外筒同轴设置。
[00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实验室颗粒筛分设备的机架包括支撑台和立柱,多个所述筛分单元分别设于不同的所述支撑台上,所述立柱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支撑台。
[0024]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设置了多个能筛分不同粒径颗粒的筛分单元,在使用时,将原始物料导入最上层筛分单元的料斗中,在内筛筒自转的同时能实现对原始物料的第一次筛分,留在料斗中的颗粒是粒径最大的颗粒,其余颗粒掉落到传送机构中,经传送机构和衔接机构的引导,将分离出的粒径较小的颗粒导入到下层筛分单元的料斗中,再次进行筛分,重复上述过程,直至筛分完成,将各层筛分单元中仍然保留在料斗中的颗粒分别进行收集,即得到了多种不同粒径的颗粒,称量单元对不同粒径的颗粒进行称量,进而能进行颗粒级配的分析研究或重新配置。本专利技术的实验室颗粒筛分设备无需手动进行筛分,操作省时省力,筛分完成后的各种粒径的颗粒可分别收集,不易发生混淆,还能进行不同粒径颗粒物的称量,使得筛分试验过程更加高效,有利于提高颗粒级配的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实验室颗粒筛分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中筛分单元和机架的俯视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采用的筛分单元的侧视图;
[0028]图4为图3中第一刮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图3中第二刮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采用的内筛筒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31]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采用的外筒和第一刮板的装配结构侧视图;
[0032]图8为图7的A部放大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100、筛分单元;110、外筒;111、密封件;112、基座;120、内筛筒;121、筛孔;130、第二挡板;131、导料通道;140、料斗;141、第一挡板;150、传送机构;160、驱动组件;161、安装架;162、驱动电机;163、传动件;170、第二刮板;171、内刷毛;180、第一刮板;181、外刷毛;190、第一导向机构;191、挂钩;192、螺纹座;193、导向丝杠;
[0035]200、土料收纳箱;
[0036]300、对接机构;
[0037]400、机架;410、支撑台;420、立柱;430、导料过孔;
[0038]500、衔接机构;510、导料板;
[0039]600、称量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验室颗粒筛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衔接机构、多个从上至下顺次分布的筛分单元和多个称量单元,每个所述筛分单元均包括:外筒,其轴线垂直于上下方向设置,所述外筒的顶壁开设有外筒开口;内筛筒,设于所述外筒之内,且其轴线平行于所述外筒的轴线,所述内筛筒具有绕自身轴线自转的自由度,且所述内筛筒的外壁与所述外筒的内壁间隔设置,所述内筛筒具有筛孔;其中,位于上层的所述筛分单元中的筛孔的孔径大于位于下层的所述筛分单元中的筛孔的孔径;密封件,设于所述外筒开口和所述内筛筒的外壁面之间;料斗,设于所述外筒开口处;以及传送机构,设于所述内筛筒之内,且具有沿所述内筛筒的轴线分布的传送面;所述衔接机构对接于所述传送机构,用于将上层所述筛分单元中的所述传送带上的物料导入到下层所述筛分单元的所述料斗中;多个所述称量单元分别对接于不同所述筛分单元中的所述料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验室颗粒筛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两侧还分别倾斜设有第二挡板,相对两个所述第二挡板之间的间距从下至上逐渐增大,以在所述内筛筒对应于所述外筒开口的区域和所述传送机构之间形成漏斗状的导料通道。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实验室颗粒筛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上方还设有第二刮板,所述第二刮板与所述内筛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广庆张孟强于建游左政彭亚荣张志刚刘志忠牛笑笛李丹枫黄一凡李婷王志杰王贺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铁道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