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网结构薄弱点识别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96258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配电网结构薄弱点识别方法,计算母线保安负荷,计算单转供路径馈线恢复总负荷,计算多转供路径恢复总负荷,最后计算出该变电站负荷一次恢复率,利用负荷一次恢复率对配电网结构薄弱点进行识别,能够对电网转供电薄弱点进行量化计算,为配电网规划、调控、电网改造提供依据与方法,提升故障恢复效率,减少停电范围,缩短停电时间。缩短停电时间。缩短停电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配电网结构薄弱点识别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配电网
,尤其是一种配电网结构薄弱点识别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我国的配电网设计普遍采用闭环设计开环运行的思路,配电网容载比普遍较高(高于2.0),但可靠性水平并不高,而国外一些城市配电网在较低容载比(低于1.6)下实现了较高的可靠性,其主要原因是配电网转供能力尚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0003]电网故障情况下的负荷恢复受转供电薄弱点制约,消除转供电薄弱点是提高故障恢复效率的重要手段,其前提是能够量化识别配电网转供力大小的薄弱点,并根据薄弱点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改造。目前,配电网转供能力薄弱点主要基于定性识别,缺少定量评估转供电薄弱点识别技术,现有的配电网的容载比、负载率等指标只能反映单一设备的供电能力,无法有效反映故障情况下设备间的转供电能力大小,从而影响配电网故障情况下的负荷恢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缺少定量评估转供电薄弱点识别技术的问题,提出一种配电网结构薄弱点识别方法,能够对电网转供电薄弱点进行量化计算,为配电网规划、调控、电网改造提供依据与方法,提升故障恢复效率,减少停电范围,缩短停电时间。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配电网结构薄弱点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对主配网模型进行融合,构建跨电压等级的主配网扑模型;
[0008]变电站内的母线、主变、以及站外的出线通常分布于不同的系统,在计算前需要融合主配网模型。
[0009]S2,选择典型接线方式与负荷,以最大方式下的典型接线方式为基础,按馈线统计停电负荷;
[0010]S3,选择任一还没计算过的带负荷变电站作为计算起点;
[0011]S4,计算母线保安负荷,对无转供路径的停电负荷进行统计,在满足保护约束的条件下,选择最大复电保安负荷;
[0012]S5,计算单转供路径馈线恢复总负荷;
[0013]S6,计算多转供路径恢复总负荷;
[0014]S7,计算该变电站负荷一次恢复率;
[0015]S8,判断所有变电站是否计算完成,若否返回S3,若是进入S9;
[0016]S9,按负荷一次恢复率对变电站进行排序;
[0017]S10,将负荷一次恢复率阀值进行比较,定位薄弱点。
[0018]本专利技术能够量化识别影响配电网故障恢复的转供电薄弱点,电网调控指挥,电网改造提升提供量化决策依据,为配电网规划、调控、电网改造提供依据与方法,提升故障恢
复效率,减少停电范围,缩短停电时间。
[0019]作为优选,所述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以DL/T 890.301

2015标准为依据,在主配网模型中建立Line模型,以主配网模型的EnergyConsumer作为耦合单元,建立主配网拓扑模型。
[0020]作为优选,所述S4中保安负荷满足以下约束:
[0021][0022]Li=min(L
is
,L
it
,T
t
)
[0023]其中,L
b
为母线b所对应的保安负荷,B为变电站的母线集合,L
r
为与母线b相连的无直接转供路径的停电负荷,L
i
为与母线b相连的某条可信保安供电路径所对应的负荷,max(L
i
)为母线b相连的可信保安供电路径所对应的负荷最大值,L
is
为第i个可信保安路径所对应的停电线路的供电裕量,L
it
为第i个可信保安路径所对应的转供线路的供电裕量,T
t
为转供侧主变供电裕量。
[0024]作为优选,所述S5中单转供路径馈线恢复总负荷数学表达式如下:
[0025][0026]其中,L

为所有单转供路径馈线的总负荷,i为每条单转供路径馈线,N1为单转供路径馈线数量,L

i
为单转供路径停电侧负荷,L
it
为单转供路径转供侧供电裕量,T
t
单转供路径转供侧主变供电裕量。
[0027]作为优选,所述S6中多转供路径馈线恢复总负荷数学表达式如下:
[0028][0029]其中,L

为所有多转供路径馈线恢复总负荷,m为可行的多转供路径馈线,N2为多转供路径数量,L

m
为多转供路径停电侧负荷,L
mt
为某种最大转供方案下的多路径转供侧负荷恢复量。
[0030]作为优选,所述S7中计算该变电站负荷一次恢复率的公式为:
[0031][0032]其中,P
s
为此变电站所对应的负荷一次恢复率,b为母线,NB为变电站母线数量,L
b
为某条b母线所对应的保安负荷,L
t
为此变电站停电馈线t,N为停电馈线数量。
[0033]作为优选,所述S10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34]对于恢复率小于100%且大于阀值的带负荷变电站进行定位与薄弱点分析;若负荷一次恢复率小于或等于80%,则认为带负荷变电站存在薄弱点。
[003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能够量化识别影响配电网故障恢复的转供电薄弱点,电网调控指挥,电网改造提升提供量化决策依据,为配电网规划、调控、电网改造提供依据与方法,提升故障恢复效率,减少停电范围,缩短停电时间。
附图说明
[0036]图1是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0037]图2是实施例某变电站接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实施例:
[0039]配电网故障时影响恢复速度与恢复负荷大小主要取决于故障区与非故障区之间的联络,故障区负荷分布、非故障区分布。为了能够以统一的标准与衡量故障时转供电薄弱点,取电网最大方式下的负荷分布为基准值,以典型接线为前提进行取值。
[0040]由于电网设计时通常关注主设备的N

1,如单台主变的停运、单条线路的停运,一般N

1情况下的转供电能力均能够满足,变电站全停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严重故障,虽然发生概率小,但其后果比较严重,常常会造成局部失电,本质上是从N

2角度来观察电网恢复供电的能力,具有典型性与现实性,因此,我们用变电站全停为代表,以负荷一次恢复率为量化指标,以其计算过程为关键步骤,可以有效识别出严重故障情况下出电网薄弱点。
[0041]本实施例提出一种配电网结构薄弱点识别方法,参考图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42]S1,对主配网模型进行融合,构建跨电压等级的电网拓扑模型:
[0043]变电站内的母线、主变、以及站外的出线通常分布于不同的系统,在计算前需要融合主配网模型,以DL/T 890.301—2015标准为依据,在配网模型中建立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电网结构薄弱点识别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S1,对主配网模型进行融合,构建跨电压等级的主配网扑模型;S2,选择典型接线方式与负荷,以最大方式下的典型接线方式为基础,按馈线统计停电负荷;S3,选择任一还没计算过的带负荷变电站作为计算起点;S4,计算母线保安负荷,对无转供路径的停电负荷进行统计,在满足保护约束的条件下,选择最大复电保安负荷;S5,计算单转供路径馈线恢复总负荷;S6,计算多转供路径恢复总负荷;S7,计算该变电站负荷一次恢复率;S8,判断所有变电站是否计算完成,若否返回S3,若是进入S9;S9,按负荷一次恢复率对变电站进行排序;S10,将负荷一次恢复率阀值进行比较,定位薄弱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电网结构薄弱点识别方法,其特征是,所述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以DL/T 890.301—2015标准为依据,在主配网模型中建立Line模型,以主配网模型的EnergyConsumer作为耦合单元,建立主配网拓扑模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电网结构薄弱点识别方法,其特征是,所述S4中保安负荷满足以下约束:L
i
=min(L
is
,L
it
,T
t
)其中,L
b
为母线b所对应的保安负荷,B为变电站的母线集合,L
r
为与母线b相连的无直接转供路径的停电负荷,L
i
为与母线b相连的某条可信保安供电路径所对应的负荷,max(L
i
)为母线b相连的可信保安供电路径所对应的负荷最大值,L
is
为第i个可信保安路径所对应的停电线路的供电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晨浩童剑峰张耀管仙美毛芹伟陈松常亮余成星邓东星石程烨殷一般陈冬馨徐远征郑斌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开化县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