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5995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像镜头,包括镜筒以及设置在所述镜筒中的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至少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外缘侧承靠在所述镜筒的内壁上,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设有隔圈,所述隔圈的物侧外缘设有沿轴向向着物侧延伸的环形的阻挡凸起,所述第一透镜的外径面与所述阻挡凸起的内环面相互抵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中的隔圈能够有效抵抗透镜施加的倾覆力矩,从而使得镜头整体的稳定性较高。镜头整体的稳定性较高。镜头整体的稳定性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镜头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镜头,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隔圈的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0002]由于高像素手机镜头的成像质量较高,因此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不断提升图像传感器像面尺寸也已经逐渐成为领域内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为了与大像面图像传感器尺寸相适应,与图像传感器相邻的镜片的直径也越来越大。通常,相邻直径差距大的两组镜片通过一定厚度的隔圈过渡,隔圈分别通过两个平行的端面支撑在两组镜片之间。该镜片的直径与手机镜头最外端的镜片直径差距变大意味着镜片之间的隔圈承载面的间距变大,相应的翻转力矩变大、结构稳定性变差,这就会导致镜头的信赖性变差、成品率降低。另外,手机镜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由于镜头内各组件材料的膨胀系数存在差异,镜筒相对于其中的镜片、隔片(遮光片)、挡圈等零件沿镜头光轴方向存在缩短和变长的情况。镜筒在相对变短的过程中有可能使镜片间的隔圈被压溃导致永久变形,温度、湿度恢复正常后的镜头性能可能下降明显;镜筒在相对变长的过程中有可能使镜片失去沿光轴方向的压紧力,导致各镜片间的相对相位发生改变,温度、湿度恢复正常后的镜头性能也会下降明显。可见,现有技术中带有普通隔圈结构的手机镜头存在隔圈稳定性影响镜头品质的问题。
[0003]例如,图11示出的现有技术的镜头,其包括镜筒101以及位于镜筒101中的第一透镜102和第二透镜104,两透镜间设有隔圈103。但是,该方案中的隔圈103并没有通过任何设计来相对第一透镜102径向形成支撑,从而无法对透镜施加于隔圈103上的倾覆力矩性形成有效抵抗,使得镜头整体的稳定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成像镜头。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括镜筒以及设置在所述镜筒中的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至少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外缘侧承靠在所述镜筒的内壁上,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设有隔圈,所述隔圈的物侧外缘设有沿轴向向着物侧延伸的环形的阻挡凸起,所述第一透镜的外径面与所述阻挡凸起的内环面相互抵靠。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设有环形的第一抵靠凸起,所述第一抵靠凸起在组装状态抵靠在所述隔圈的物侧。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隔圈的物侧设有环形的第二抵靠凸起,所述第二抵靠凸起在组装状态抵靠在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抵靠凸起的高度在5微米以上。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隔圈的物侧设有预紧槽,由内槽壁和外槽壁组成,所述内槽壁为锥面,所述外槽壁为柱面。
[0010]所述内槽壁和外槽壁形成一个锐角夹角。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预紧槽的槽底设有沿轴向向着物侧延伸的环形的加强凸起。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加强凸起的内侧壁为柱面,物侧壁为环形平面。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隔圈的外缘侧设有承靠锥面,所述承靠锥面与光轴的夹角θ1为锐角,所述镜筒靠近所述隔圈处具有可与所述承靠锥面配合的锥面内壁;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隔圈的外缘侧与所述镜筒的内壁存在间隙或者承靠在所述镜筒的内壁上。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承靠锥面的锥角小于等于所述锥面内壁的锥角。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隔圈像侧的内侧非承靠部位为锥面,所述内侧非承靠部位与所述隔圈的物侧承靠面的夹角θ2为锐角。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阻挡凸起的高度在所述第一透镜的外侧面的轴向宽度的五分之一以上。
[001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还包括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为位于所述隔圈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遮光片或者为从所述隔圈像侧延伸形成的环形板状的遮光凸起。
[001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承靠锥面与所述锥面内壁平行或角度差不大于2
°

[0020]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在成像镜头的隔圈外缘设置阻挡凸起,阻挡凸起的环形形状使其内侧形成了一圈凹槽,供第一透镜的外缘坐落在其中。由此,阻挡凸起可以能够有效地抵抗透镜施加在隔圈上的倾覆力矩,从而有利于镜头整体结构的稳定,从而实现通过镜头隔圈的自由度匹配和刚度调整设计来改善手机信赖性问题。
[002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在第一透镜或者隔圈上设置环形的抵靠凸起,从而使得隔圈与第一透镜在轴向上通过抵靠凸起相接,能够保证二者之间传递的轴向力在一条直线上,避免产生相应的弯矩而影响镜头整体的成像质量。
[002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在隔圈的物侧设置预紧槽,预紧槽由内、外两个槽壁组成,内槽壁为锥面,外槽壁为柱面,从而使得隔圈的内侧部位具备了较强的弹性,能够为第一透镜提供一个沿光轴方向的预压紧力和较大的变形量,可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形成可靠的轴向压紧力。
[002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在预紧槽中额外设置加强凸起,相当于为隔圈内侧用于提供预紧力的部位提供了一个加强保护,避免其在极端情况下产生永久变形,在环境改善后有利于镜头恢复常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镜头整体的结构稳定性,与此同时也使得隔圈的刚度可变。
附图说明
[0024]图1示意性表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具有阻挡凸起)的成像镜头的轴测视角的剖视图(左)和主视视角剖视图(右);
[0025]图2示意性表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具有阻挡凸起,且隔圈与镜筒不接触)的成像镜头的主视视角剖视图;
[0026]图3示意性表示本技术的两种实施方式(具有阻挡凸起,且具有抵靠凸起)的
成像镜头的主视视角剖视图;
[0027]图4示意性表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具有阻挡凸起,且遮光结构与隔圈为一体结构)的主视视角剖视放大图;
[0028]图5示意性表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具有预紧槽)的成像镜头的主视视角剖视图(左)及剖视放大图(右);
[0029]图6示意性表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具有预紧槽,且隔圈与镜筒不接触)的成像镜头的主视视角剖视图;
[0030]图7示意性表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具有预紧槽,且遮光结构与隔圈为一体结构)的成像镜头的主视视角剖视放大图;
[0031]图8示意性表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具有加强凸起)的成像镜头的主视视角剖视图(左)及剖视放大图(右);
[0032]图9示意性表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具有加强凸起,且隔圈与镜筒不接触)的成像镜头的主视视角剖视图(左)及剖视放大图(右);
[0033]图10示意性表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具有加强凸起,且遮光结构与隔圈为一体结构)的成像镜头的主视视角剖视放大图;
[0034]图11是现有技术的成像镜头的轴测视角剖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像镜头,包括镜筒(1)以及设置在所述镜筒(1)中的光学系统(2),所述光学系统(2)至少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21)和第二透镜(22),所述第一透镜(21)和所述第二透镜(22)的外缘侧承靠在所述镜筒(1)的内壁上,所述第一透镜(21)和所述第二透镜(22)之间设有隔圈(23),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23)的物侧外缘设有沿轴向向着物侧延伸的环形的阻挡凸起(231),所述第一透镜(21)的外径面与所述阻挡凸起(231)的内环面相互抵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21)的像侧设有环形的第一抵靠凸起(211),所述第一抵靠凸起(211)在组装状态抵靠在所述隔圈(23)的物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23)的物侧设有环形的第二抵靠凸起(235),所述第二抵靠凸起(235)在组装状态抵靠在所述第一透镜(21)的像侧。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抵靠凸起的高度在5微米以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23)的物侧设有预紧槽(232),由内槽壁(232a)和外槽壁(232b)组成,所述内槽壁(232a)为锥面,所述外槽壁(232b)为柱面;所述内槽壁(232a)和外槽壁(232b)形成一个锐角夹角。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紧槽(232)的槽底设有沿轴向向着物侧延伸的环形的加强凸起(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旭东国成立谢桂华王超张芳戴付建赵烈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