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磨织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5061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织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耐磨织带,包括织带本体、圆筒,圆筒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座,圆筒内设置有转轴,转轴的一端与安装座连接,转轴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固定组件,织带本体的一端与第一固定组件连接,织带本体缠绕设置于转轴的外围,圆筒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固定组件,织带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组件连接,织带本体包括织带内芯、第一耐磨层、第二耐磨层、第一荧光层、第二荧光层,第一荧光层、第二荧光层分别设置于织带内芯的两侧,第一耐磨层、第二耐磨层位于第一荧光层与织带内芯之间,第二耐磨层位于第二荧光层与织带内芯之间;具有防尘效果,防止灰尘沾染降低织带本体的质量,且防止织带松散,影响使用。影响使用。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磨织带


[0001]本技术涉及织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耐磨织带。

技术介绍

[0002]织带用原料逐渐发展到锦纶、维纶、涤纶、丙纶、氨纶、粘胶等,形成机织、编结、针织三大类工艺技术,耐磨织带在裁切后需要成卷,这样有利于包装,但成卷时缺少载体,使用时也容易松散,且防尘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4]一种耐磨织带,包括织带本体、圆筒,圆筒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座,圆筒内设置有转轴,转轴的一端与安装座连接,转轴上开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固定组件,织带本体的一端与第一固定组件连接,织带本体缠绕设置于转轴的外围,圆筒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固定组件,织带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组件连接,织带本体包括织带内芯、第一耐磨层、第二耐磨层、第一荧光层、第二荧光层,第一荧光层、第二荧光层分别设置于织带内芯的两侧,第一耐磨层、第二耐磨层位于第一荧光层与织带内芯之间,第二耐磨层位于第二荧光层与织带内芯之间。
[0005]进一步的,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磁铁、铁片、第一连接杆,磁铁安装于凹槽的内壁的一侧,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凹槽的内壁的另一侧可转动连接,铁片安装于连接杆的另一端,织带本体的一端设置于铁片与磁铁之间。
[0006]进一步的,第一连接杆包括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第一伸缩杆的一端与凹槽的内壁的另一侧可转动连接,第二伸缩杆的一端与第一伸缩杆的另一端滑动连接,铁片安装于第二伸缩杆的另一端。
[0007]进一步的,第二固定组件包括第一盖子、固定环,圆筒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开口,第一盖子可拆卸的安装于圆筒的第一开口处,固定环安装于第一盖子上,固定环位于圆筒的内部,织带本体的另一端与固定环连接。
[0008]进一步的,圆筒的上端可拆卸的安装有第二盖子,第二盖子的一侧设置有安装槽,转轴的另一端安装于安装槽内。
[0009]进一步的,第二盖子上设置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第二连接杆、滑杆,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盖子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滑杆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连接,安装座上设置有滑槽,滑杆的另一端可滑动安装于滑槽内。
[0010]进一步的,限位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限位机构分别位于第二盖子的两端。
[0011]进一步的,第二盖子的另一侧设置有拉环。
[0012]进一步的,织带本体包括还包括第一阻燃层、第二阻燃层,第一阻燃层位于第一耐磨层与织带内芯之间,第二阻燃层位于第二耐磨层与织带内芯之间。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一种耐磨织带,通过圆筒、转轴、安装座、织带本体的配合使用,利用转轴将织带本体缠绕成卷,并通过转轴与安装座的配合收纳于圆筒内,转轴可在圆筒内旋转,具有防尘效果,防止灰尘沾染降低织带本体的质量;通过第一固定组件、第二固定组件的配合使用,有效的对织带本体进行限位固定,防止织带松散,影响使用;通过织带内芯、第一耐磨层、第二耐磨层、第一荧光层、第二荧光层的配合使用,有效的提高了织带的耐磨性,使织带不易磨损,延长织带的使用寿命,且第一荧光层、第二荧光层在夜间可发光,增加了织带的标识功能。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的剖视图;
[0019]图4是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图3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织带本体1、圆筒2、安装座3、转轴4、第一凹槽5、第一固定组件 6、第二固定组件7、织带内芯8、第一耐磨层9、第二耐磨层10、第一荧光层 11、第二荧光层12、磁铁13、铁片14、第一连接杆15、第一伸缩杆16、第二伸缩杆17、第一盖子18、固定环19、第一开口20、限位机构21、第二连接杆 22、滑杆23、滑槽24、拉环25、第一阻燃层26、第二阻燃层27、第二盖子28、安装槽29。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5,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耐磨织带,包括织带本体1、圆筒2,圆筒2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座3,圆筒2内设置有转轴4,转轴4的一端与安装座3连接,转轴4上开设有凹槽5,凹槽5内设置有第一固定组件6,织带本体1的一端与第一固定组件6连接,织带本体1缠绕设置于转轴4的外围,圆筒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固定组件7,织带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组件7连接,织带本体1包括织带内芯8、第一耐磨层9、第二耐磨层10、第一荧光层11、第二荧光层12,第一荧光层11、第二荧光层12分别设置于织带内芯8的两侧,第一耐磨层9、第二耐磨层10位于第一荧光层11与织带内芯8之间,第二耐磨层10 位于第二荧光层12与织带内芯8之间。
[0024]一种耐磨织带,通过圆筒2、转轴4、安装座3、织带本体1的配合使用,利用转轴4将织带本体1缠绕成卷,并通过转轴4与安装座3的配合收纳于圆筒 2内,转轴4可在圆筒2内旋
转,具有防尘效果,防止灰尘沾染降低织带本体1 的质量;通过第一固定组件6、第二固定组件7的配合使用,有效的对织带本体 1进行限位固定,防止织带松散,影响使用;通过织带内芯8、第一耐磨层9、第二耐磨层10、第一荧光层11、第二荧光层12的配合使用,有效的提高了织带的耐磨性,使织带不易磨损,延长织带的使用寿命,且第一荧光层11、第二荧光层12在夜间可发光,增加了织带的标识功能。
[0025]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组件6包括磁铁13、铁片14、第一连接杆15,磁铁 13安装于凹槽5的内壁的一侧,第一连接杆15的一端与凹槽5的内壁的另一侧可转动连接,铁片14安装于连接杆的另一端,织带本体1的一端设置于铁片14 与磁铁13之间;通过磁铁13、铁片14、第一连接杆15的配合使用,固定织带本体1时,将织带本体1的一端放置与凹槽5内与磁铁13贴合,转动第一连接杆15带动铁片14,利用铁片14与磁铁13的磁力效果,将织带本体1的一端固定于凹槽5内。
[0026]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15包括第一伸缩杆16、第二伸缩杆17,第一伸缩杆16的一端与凹槽5的内壁的另一侧可转动连接,第二伸缩杆17的一端与第一伸缩杆16的另一端滑动连接,铁片14安装于第二伸缩杆17的另一端;通过第一伸缩杆16、第二伸缩杆17的配合使用,第一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磨织带,其特征在于,包括织带本体(1)、圆筒(2),圆筒(2)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座(3),圆筒(2)内设置有转轴(4),转轴(4)的一端与安装座(3)连接,转轴(4)上开设有凹槽(5),凹槽(5)内设置有第一固定组件(6),织带本体(1)的一端与第一固定组件(6)连接,织带本体(1)缠绕设置于转轴(4)的外围,圆筒(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固定组件(7),织带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组件(7)连接,织带本体(1)包括织带内芯(8)、第一耐磨层(9)、第二耐磨层(10)、第一荧光层(11)、第二荧光层(12),第一荧光层(11)、第二荧光层(12)分别设置于织带内芯(8)的两侧,第一耐磨层(9)、第二耐磨层(10)位于第一荧光层(11)与织带内芯(8)之间,第二耐磨层(10)位于第二荧光层(12)与织带内芯(8)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磨织带,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组件(6)包括磁铁(13)、铁片(14)、第一连接杆(15),磁铁(13)安装于凹槽(5)的内壁的一侧,第一连接杆(15)的一端与凹槽(5)的内壁的另一侧可转动连接,铁片(14)安装于连接杆的另一端,织带本体(1)的一端设置于铁片(14)与磁铁(13)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耐磨织带,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杆(15)包括第一伸缩杆(16)、第二伸缩杆(17),第一伸缩杆(16)的一端与凹槽(5)的内壁的另一侧可转动连接,第二伸缩杆(17)的一端与第一伸缩杆(16)的另一端滑动连接,铁片(14)安装于第二伸缩杆(17)的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敬凌飞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擎瀚服饰辅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