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撞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4880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道路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防撞缓冲装置,包括底板,还包括支撑组件和防护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上横梁、立柱和斜向支撑柱,所述底板的两侧均设有立柱和斜向支撑柱,所述斜向支撑柱上设有连接防护组件的转轴,且两侧立柱之间设有所述第一上横梁。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正面拦截闯入车辆,首先车辆撞击支撑组件时,车辆必经底板,将车辆自身重力和冲击力转化为地面减速阻力,不依赖外力,灵活性和安全性提高。性提高。性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撞缓冲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道路安全
,具体提供一种防撞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车辆也不断的增多,道路的交通安全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0003]据不完全统计,因车辆闯入造成的公路养护维修人员伤亡案件在我国每年发生上千起,造成重特大伤亡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从社会范围来看,违法分子将车辆高速冲入人群聚集地导致人员伤亡的案例也不计其数。
[0004]因此,如何有效正面拦截闯入车辆已经成为社会重大安全问题,对于保护道路养护作业人员乃至社会安全具有特别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方便快捷、造价低廉的防撞缓冲装置。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防撞缓冲装置,包括底板,还包括支撑组件和防护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上横梁、立柱和斜向支撑柱,所述底板的两侧均设有立柱和斜向支撑柱,所述斜向支撑柱上设有连接防护组件的转轴,且两侧立柱之间设有所述第一上横梁。
[0008]进一步的,每一侧所述斜向支撑柱一端与相应立柱顶部连接,另一端固定于底板的边缘。
[0009]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组件包括第二上横梁、下横梁和锚爪,所述锚爪分别设置在底板两侧立柱的内侧,两侧所述锚爪顶部之间设有所述第二上横梁,两侧锚爪底部之间设有所述下横梁,所述锚爪与转轴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上横梁、下横梁和两侧锚爪构成阻拦框架,并在阻拦框架内设置阻拦网。
[0011]作为优化,所述阻拦网由钢绞线编织而成,所述钢绞线的直径为12mm

20mm。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上横梁与第二上横梁之间设有可抽拉式钢绞线。
[0013]进一步的,每一侧所述锚爪均由短柱、长柱和斜柱组成,所述短柱设置在相应立柱内侧,所述长柱垂直于短柱,所述斜柱连接所述短柱与长柱,所述长柱连接所述转轴。
[0014]进一步的,所述长柱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转轴通过导向槽与所述长柱连接,且在所述导向槽内设有限位卡尺。
[0015]作为优选,所述长柱与斜柱连接角设置为尖刺状。
[0016]进一步的,在所述装置上涂装交通警示图案或粘贴被动反光标志,且在所述阻拦网正中设置红色圆点标志。
[0017]本技术的一种防撞缓冲装置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0018]1、本技术可以有效正面拦截闯入车辆,首先车辆撞击支撑组件时,车辆必经底板,将车辆自身重力和冲击力转化为地面减速阻力,不依赖外力,灵活性和安全性提高。
[0019]2、支撑组件、防护组件和阻拦网形成牢固的捕捉笼,对闯入车辆前部形成较好的捕捉容纳,以保证支撑组件和防护组件锁结在一起向前滑移,并通过锚爪垦犁地面而获得减速阻力,使两者逐渐减速至停止。捕捉笼式设计可以避免车辆在拦截过程中下钻,有效防止驾驶室变形,从而最大程度保护驾驶安全。
[0020]3、在导向槽内设置的限位卡尺用于调节锚爪啮入地面的深度,以适应土、沥青混凝土、砂石等不同地面类型造成的不同减速阻力。
[0021]4、将长杆和斜杆的连接角设置为尖刺状,使车辆撞击锚爪时能够快速楔入地面。
[0022]5、在第一上横梁和第二上横梁之间设置可抽拉式钢绞线,防止了小型车辆从第一上横梁和第二上横梁之间窜出的小概率,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笼体,进一步降低了二次伤害事故的可能性。
[0023]综上所述,本技术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移动方便、造价低廉,相对其他相同功用的防撞设施,具有巨大的经济优势,便于广泛使用。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附图1是一种防撞缓冲装置未撞击触发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2是一种防撞缓冲装置撞击触发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3是一种防撞缓冲装置中支撑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4是一种防撞缓冲装置中防护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中的标记分别表示:
[0030]1、底板,2、长柱,3、立柱,4、斜向支撑杆,5、第一上横梁,6、第二上横梁,7、阻挡网,8、钢绞线,9、斜柱,10、导向槽,11、限位卡尺,12、短杆,13、下横梁,14、转轴,15、红色圆点标志。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2]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0033]下面给出一个最佳实施例:
[0034]请参阅图1

4,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防撞缓冲装置采用全钢材质,该装置包括底板1、支撑组件和防护组件。其中底板1的尺寸为(长)2100mm
×
(宽)3600mm
×
(厚)20mm。
[0035]支撑组件包括第一上横梁5、立柱3和斜向支撑柱4,在底板1的两侧均设立柱3和斜向支撑柱4。每一侧的斜向支撑4一端与相应立柱3顶部连接,另一端固定于底板1的边缘。本
实施例中的两侧立柱3顶部之间安装第一上横梁5。每一侧的斜向支撑柱4底部安装有转轴14。本实施例中的立柱3、第一上横梁5和斜向支撑柱4采用矩形钢,矩形钢长140mm
×
宽80mm
×
壁厚5mm,其中立柱3高1100mm。
[0036]防护组件包括第二上横梁6、下横梁13和锚爪,锚爪进一步包括长柱2、短柱12和斜柱9。短柱12安装在底板1两侧立柱3的内侧,两侧短柱12顶部之间安装第二上横梁6,两侧短柱12底部之间安装下横梁13。第二上横梁6、下横梁13和两侧锚爪构成阻拦框架,并在阻拦框架内设置阻拦网7,阻拦网7由钢绞线编织而成,本实施例的钢绞线直径为16mm。
[0037]其中,短柱12的高度低于立柱3的高度。长柱2垂直加工在短柱12中上部,斜柱9连接短柱12与长柱2,长柱2与斜柱9连接角设置为三角形尖刺形状。在长柱2上加工导向槽10,转轴14通过导向槽10与长柱2连接,且在导向槽10内设有限位卡尺11。
[0038]在第一上横梁5与第二上横梁6之间安装可活动抽拉的钢绞线8。
[0039]在装置上涂装醒目的交通警示图案或粘贴被动反光标志,且在阻拦网7正中设置红色圆点标15。
[0040]本技术的一种防撞缓冲装置在使用时,底板1的尺寸为(长)2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撞缓冲装置,包括底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组件和防护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上横梁、立柱和斜向支撑柱,所述底板的两侧均设有立柱和斜向支撑柱,所述斜向支撑柱上设有连接防护组件的转轴,且两侧立柱之间设有所述第一上横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侧所述斜向支撑柱一端与相应立柱顶部连接,另一端固定于底板的边缘。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组件包括第二上横梁、下横梁和锚爪,所述锚爪分别设置在底板两侧立柱的内侧,两侧所述锚爪顶部之间设有所述第二上横梁,两侧锚爪底部之间设有所述下横梁,所述锚爪与转轴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横梁、下横梁和两侧锚爪构成阻拦框架,并在阻拦框架内设置阻拦网。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宏超张希雨李淏潞宋孟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科妥建设工程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