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鼻假体,包括鼻背部分,鼻背部分至少包括鼻背区段和第一连接区段,鼻背区段呈柳叶形;第一连接区段位于鼻背区段的一侧并与鼻背区段连接为一体,其中在第一连接区段的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向内凹陷的瓦合连接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鼻背部分设有瓦合连接部,提供衔接空间,具有植入难度低、衔接效果好的优点。好的优点。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鼻假体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分体结构的鼻假体。
技术介绍
[0002]鼻假体植入是指通过在鼻部填充自体、异体组织或组织代用品以垫高外鼻,达到改善鼻部容貌的手术。鼻植入体是常用的美容材料,现有鼻植入体一般用实心的硅橡胶、聚四氟乙烯等材料制成。
[0003]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01258164.X公开了一种植入人体内的鼻植入体,其由根部及尖部组成,尖部中空成空腔。
[0004]中国专利201520668668.3公开了一种硅胶鼻假体,鼻假体为L型,且鼻假体包括鼻梁、鼻尖和鼻小柱区段,从鼻梁上设有若干个横向切口。
[0005]中国专利01237585.3公开了一种鼻整形手术植入物,它是在L型成形固体硅橡胶植入体的成角部位,被覆膨体聚四氟乙烯,遮盖长臂和短臂的外表面和两侧面,硅橡胶鼻模与被覆的膨体聚四氟乙烯紧密相贴,并采用外科手术缝线缝合或粘合剂粘合固定,两者之间组合成一个整体。
[0006]现有技术中的鼻假体的鼻尖与鼻背采用整体结构设计,需要根据使用者进行确定尺寸,在使用过程中鼻尖与鼻背之间相对不可调;此外,现有技术中鼻头部分为平头结构,在衔接位置容易产生分离,会出现对接不良、脱节现象,影响术后的效果。
[0007]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分体结构设计、衔接效果好的鼻假体。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鼻假体,在鼻背部分设有瓦合连接部,提供衔接空间,具有衔接效果好的优点。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鼻假体,包括鼻背部分,鼻背部分至少包括:
[0010]鼻背区段,鼻背区段呈柳叶形;
[0011]第一连接区段,第一连接区段位于鼻背区段的一侧并与鼻背区段连接为一体,其中在第一连接区段的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向内凹陷的瓦合连接部。
[0012]在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中,在鼻背区段呈柳叶形,作为鼻梁,第一连接区段用作与支撑架配合固定,其中支撑架通常是自体软骨或其它材料,通过在第一连接区段中设置向内凹陷的瓦合连接部,一方面能够隐藏支撑架,另一方面可以在植入后为组织填充提供一定的空间,形成更好的衔接。
[0013]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瓦合连接部具有第一开口,插入其内部的鼻尖支架能够在第一开口内沿第一方向移动。
[0014]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瓦合连接部具有第二开口,插入其内部的鼻尖支架能够在第二开口内沿第二方向移动,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存在倾角。
[001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之间互相连通,插入瓦合连接部内的鼻尖支架在沿第一方向移动的同时能够沿着第二方向进行移动。
[0016]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瓦合连接部沿其底部朝向第一开口逐渐外张形成外张口,瓦合连接部沿其底部朝向第二开口逐渐外张形成外张口。
[0017]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瓦合连接部在其第一开口处的深度H1为0.5-1.5cm,瓦合连接部在其第二开口处的深度H2为0.3-0.8cm,其中深度H1设置为不小于深度H2。
[0018]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鼻头部分,鼻头部分包括:
[0019]鼻小柱区段;
[0020]鼻尖区段,鼻尖区段呈弯弧形,鼻小柱区段连接在鼻尖区段的一侧并与鼻尖区段连接为一体;
[0021]第二连接区段,第二连接区段位于鼻尖区段的另一侧并与鼻尖区段连接为一体,其中在第二连接区段的自由端形成与瓦合连接部插接配合的瓦合配合部。
[0022]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瓦合配合部至少具有外张的两个配合臂,插接至瓦合连接部内的两个配合臂受限而贴紧在瓦合连接部上。
[0023]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鼻尖区段上位于鼻小柱区段的两侧设有向内凹陷的褶边,褶边与鼻尖区段围合形成雨篷衔接槽。
[0024]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鼻尖区段的外侧向内凹陷形成沟槽。
[0025]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6]本技术的鼻背部分设有用作连接的瓦合连接部,降低植入的难度,手术过程的创伤小,衔接效果更好;
[0027]此外,本技术的鼻背部分所设置的第一开口和/或第二开口能够提供一定范围的空间,该空间与支撑架(鼻头假体部分)之间形成软配合,一方面在手术过程中降低植入难度,另一方面能够更加适应于使用者,形成更加良好的贴附效果,在使用者组织填充后,稳固性好;
[0028]本技术的鼻背部分和鼻头部分采用分体结构,鼻背部分与鼻头部分之间插接配合连接,平滑对接且对接处能平滑过渡,降低植入的难度,手术过程的创伤小;
[0029]此外,在鼻尖区段设置了向内凹陷的褶边,褶边与鼻尖区段自身围合形成雨棚衔接槽,该雨棚衔接槽一方面能够盖住衔接的部位,另一方面可以让组织填充,即使材料产生了分离也不会影响到术后的效果。
[00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本技术鼻背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是本技术鼻头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3是图2另一视角示意图;
[0034]图4是本技术鼻假体的配合示意图;
[0035]图5是本技术鼻假体的分解示意图;
[0036]图6是本技术第二连接区段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一种鼻假体,如图1-6所示,包括鼻背部分100和鼻头部分200。
[0038]鼻背部分100如图1所示,包括鼻背区段110和第一连接区段120,其中鼻背区段110整体呈柳叶形,在鼻背区段110的外侧面和/或内侧面设有防滑的凸起/槽结构130;第一连接区段120位于鼻背区段110的一侧并与鼻背区段110连接为一体,其中在第一连接区段120的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向内凹陷的瓦合连接部140。
[0039]鼻头部分200如图2
‑
3所示,包括鼻小柱区段210、鼻尖区段220和第二连接区段230,鼻尖区段220呈弯弧形,鼻小柱区段210连接在鼻尖区段 220的一侧并与鼻尖区段220连接为一体;第二连接区段230位于鼻尖区段 220的另一侧并与鼻尖区段220连接为一体,连接区段与鼻小柱之间具有 50
°
~90
°
的夹角α,例如图3中的夹角α为60
°
;
[0040]其中在第二连接区段230的自由端形成与瓦合连接部140插接配合的瓦合配合部240。
[0041]如图1、4、5所示,瓦合连接部140具有相连通的第一开口141和第二开口142并在瓦合连接部140内形成瓦合槽,插入该瓦合槽内的瓦合配合部 240能够分别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进行小范围的移动,以形成插接配合(松配合),相较于一体制作的鼻假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鼻假体,包括鼻背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鼻背部分至少包括:鼻背区段,所述鼻背区段呈柳叶形;第一连接区段,所述第一连接区段位于所述鼻背区段的一侧并与所述鼻背区段连接为一体,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区段的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向内凹陷的瓦合连接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瓦合连接部具有第一开口,插入其内部的鼻尖支架能够在所述第一开口内沿第一方向移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鼻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瓦合连接部具有第二开口,插入其内部的鼻尖支架能够在所述第二开口内沿第二方向移动,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存在倾角。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鼻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互相连通,插入所述瓦合连接部内的鼻尖支架在沿第一方向移动的同时能够沿着第二方向进行移动。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鼻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瓦合连接部沿其底部朝向第一开口逐渐外张形成外张口,所述瓦合连接部沿其底部朝向第二开口逐渐外张形成外张口。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鼻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瓦合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万和整形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