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3915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3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属于手持吸尘器领域。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包括聚风壳体,聚风壳体和主壳体卡接配合构成总壳体,聚风壳体位于吹风口一端,聚风壳体设置有聚风开孔,聚风壳体包括聚风柱和聚风顶板,多根聚风柱设置在聚风开孔的周围,聚风顶板位于聚风壳体的内部一侧,聚风柱的一端和聚风壳体的底面固定连接,聚风柱的另一端和聚风顶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解决在使用过程气流不集中,吹出来的风不聚集、风力分散的问题。风力分散的问题。风力分散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


[0001]本技术涉及手持吸尘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吸尘器的风道一般采用的是S型风道,风道由外壳的侧部进入到吸尘器内部,随后在吸尘器内部形成一个直角转弯,这种直角风道会使得空气直接撞击直角壁,造成风道的损耗很大,因此形成的真空度低,吸尘器的吸力弱,尤其体现在手持吸尘器中更为明显,而且不利于延长手持吸尘器的续航。另外,手持吸尘器的长度较短,导致空气容易直接撞击风道内壁,造成噪音较大,用户体验效果不佳。
[0003]手持吸尘器由于便于携带的要求,相对体积小,功率也低,所以吹吸两用型手持吸尘器形成的吹和吸的风力不理想,现在市面上的产品普遍存在气流不集中,吹出来的风不聚集、风力分散的问题,使得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应用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能够解决在使用过程气流不集中,吹出来的风不聚集、风力分散的问题。
[0005]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包括聚风壳体,聚风壳体和主壳体卡接配合构成总壳体,聚风壳体位于吹风口一端,聚风壳体设置有聚风开孔,聚风壳体包括聚风柱和聚风顶板,多根聚风柱设置在聚风开孔的周围,聚风顶板位于聚风壳体的内部一侧,聚风柱的一端和聚风壳体的底面固定连接,聚风柱的另一端和聚风顶板固定连接。
[0007]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聚风柱沿着聚风开孔的周围按照相同的间隔分布。
[0008]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聚风柱的数目为14

22个。
[0009]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聚风顶板中间设置聚风小孔。
[0010]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聚风壳体包括聚风片,聚风片位于聚风壳体的内壁转折处,聚风片在聚风壳体的内壁对称分布。
[0011]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聚风片的数目为8

12片。
[0012]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还包括集尘装置、风道盖体、电机装置和电源装置,集尘装置、风道盖体、电机装置和电源装置位于总壳体的内部,集尘装置下方一端和风道盖体的上风道盖体卡接配合,电机装置的轴贯穿风道盖体的底部,轴和风道盖体中间的叶轮旋转连接;电源装置和电机装置电连接并且位于电机装置的下方,风道盖体内部结构形成第一风道,主壳体的内侧面和电机装置与电源装置外表面形成第二风道,聚风壳体设置聚风开孔,聚风壳体的结构形成第三风道,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依据风的流动方向依次形成发散

平缓

聚集的结构。
[0013]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风道盖体的进风口一端设置有凹槽圈,凹槽圈
和叶轮的上端形成的间隙在第一风道的进风口区域形成弯钩形的结构。
[0014]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包括吹嘴,吹嘴的接口一端和聚风开孔卡接配合。
[0015]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风道盖体采用材料尼龙加纤注塑。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提出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在总壳体的后端设置聚风壳体,通过多根聚风柱把聚风顶板和聚风开孔的周围连接,形成类似栅栏形状的聚风结构,最终通过聚风壳体的时候,经由位于中部的聚风柱之间的间隙汇聚收缩,从而提高从聚风开孔吹出的风力强度,能够解决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在使用过程气流不集中,吹出来的风不聚集、风力分散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的剖面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的聚风壳体的结构图。
[0021]图3为本技术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的风道盖体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4为本技术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的带吹嘴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中:
[0024]1、主壳体;11、第一风道;12、第二风道;13、第三风道;2、集尘装置;3、风道盖体;31、凹槽圈;32、叶轮;4、电机装置;5、电源装置;6、聚风壳体;61、聚风柱;62、聚风顶板;63、聚风片;64、聚风开孔;7、吹嘴。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26]如图1

4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包括聚风壳体6,聚风壳体6和主壳体1卡接配合构成总壳体,聚风壳体6位于吹风口一端,聚风壳体6设置有聚风开孔64,聚风壳体6包括聚风柱61和聚风顶板62,多根聚风柱61设置在聚风开孔64的周围,聚风顶板62位于聚风壳体6的内部一侧,聚风柱61的一端和聚风壳体6的底面固定连接,聚风柱61的另一端和聚风顶板62固定连接。在总壳体的后端设置聚风壳体6,通过多根聚风柱64把聚风顶板62和聚风开孔64的周围连接,形成类似栅栏形状的聚风结构,吸入的风在总壳体内部流动,最终通过聚风壳体6的时候,经由位于中部的聚风柱61之间的间隙汇聚收缩,从而提高从聚风开孔64吹出的风力强度。
[0027]为了让风力平均聚集,减少之间由于不均匀造成的损耗,具体地,聚风柱61沿着聚风开孔64的周围按照相同的间隔分布。
[0028]优选地,聚风柱61的数目为14

22个。
[0029]为了减少聚风壳体6在聚风过程中内部产生返流,减少所造成的总风力耗损,具体
地,聚风顶板62中间设置聚风小孔。
[0030]为了减少气流在聚风壳体6内壁的冲击,具体地,聚风壳体6包括聚风片63,聚风片63沿着聚风壳体6的内壁对称分布。
[0031]优选地,聚风片63的数目为8

12片。
[0032]具体地,还包括集尘装置2、风道盖体3、电机装置4和电源装置5,集尘装置2、风道盖体3、电机装置4和电源装置5位于总壳体的内部,集尘装置2下方一端和风道盖体3的上风道盖体卡接配合,电机装置4的轴贯穿风道盖体3的底部,轴和风道盖体3中间的叶轮32旋转连接;电源装置5和电机装置4电连接并且位于电机装置4的下方,风道盖体3内部结构形成第一风道11,主壳体1的内侧面和电机装置4与电源装置5外表面形成第二风道12,聚风壳体6设置聚风开孔64,聚风壳体6的结构形成第三风道13,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2和第三风道13依据风的流动方向依次形成发散

平缓

聚集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聚风壳体(6),所述聚风壳体(6)和主壳体(1)卡接配合构成总壳体,所述聚风壳体(6)位于吹风口一端,所述聚风壳体(6)设置有聚风开孔(64);所述聚风壳体(6)包括聚风柱(61)和聚风顶板(62),多根所述聚风柱(61)设置在所述聚风开孔(64)的周围,所述聚风顶板(62)位于所述聚风壳体(6)的内部一侧,所述聚风柱(61)的一端和所述聚风壳体(6)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聚风柱(61)的另一端和所述聚风顶板(62)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风柱(61)沿着所述聚风开孔(64)的周围按照相同的间隔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风柱(61)的数目为14

22个。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风顶板(62)中间设置聚风小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风壳体(6)包括聚风片(63);所述聚风片(63)位于所述聚风壳体(6)的内壁转折处,所述聚风片(63)在所述聚风壳体(6)的内壁对称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风片(63)的数目为8

12片。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吹吸两用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尘装置(2)、风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威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知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