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顶抗震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3669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3 00:49
一种吊顶抗震支撑结构,包括:支架底板、方管、铰链和斜撑组件,方管底端通过支架底板与吊顶龙骨连接,方管顶端与楼板连接,方管管壁上通过铰链与斜撑组件一端连接,斜撑组件另一端通过铰链与楼板连接。其中,支架底板包括:梯形底板、护板、尾支撑件、腰孔和连接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方管和斜撑组件的组合所占空间缩小,有利于安装,同时稳定性更好;通过设计支架底板大幅增加支架的稳定性。设计支架底板大幅增加支架的稳定性。设计支架底板大幅增加支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吊顶抗震支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吊顶抗震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1

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总结了2008年汶川地震震害经验,对灾区设防烈度进行了调整,提高了装配式楼板构造和钢筋伸长率的要求。补充了关于7度(0.15g)和8度(0.30g)设防的抗震措施规定。但是对吊顶抗震的相关内容并不多,基本属于空白领域,目前项目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增加斜拉丝杆来加固吊顶从而增加抗震强度,此方法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0003]吊顶上需要布置大量的机电管线,如检修灯具、电缆线槽、电气导管、消防管道及喷淋头,空调通风设备及风管、风口、冷热水管等等;在工业建筑中,除上述设施需要安装外,还有大量的各种工艺管道,化学气体或液体管道,各种传感器及探测器等等,这些设施的安装占据了吊顶上大量的空间,使得吊顶的抗震支架安装难度极大。
[0004]交叉的斜拉丝杆会影响管线的路径,如管线要增加弯头,或者风管改变截面积,来避让丝杆,增大管线的阻力,不利于管线的路径优化,造成能源不必要的浪费。
[0005]使用斜拉丝杆,很难调节吊顶的平稳性。
[0006]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顶抗震支撑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
[0008]一种吊顶抗震支撑结构,包括:支架底板、方管、铰链和斜撑组件,所述方管底端通过支架底板与吊顶龙骨连接,所述方管顶端与楼板连接,所述方管管壁上通过铰链与斜撑组件一端连接,所述斜撑组件另一端通过铰链与楼板连接;
[0009]其中,所述支架底板包括:梯形底板、护板、尾支撑件、腰孔和连接孔,所述梯形底板的中央与护板垂直连接,所述护板为凵形结构,所述尾支撑件设于梯形底板的底边上,所述腰孔设于护板的外壁上,所述连接孔设于梯形底板上。
[0010]进一步,所述方管包括:底座固定孔和连接板,所述底座固定孔设于方管底部,所述连接板与方管顶部连接,所述底座固定孔连接方管和支架底板,所述连接板连接方管和楼板。
[0011]进一步,所述斜撑组件包括:第一斜撑和第二斜撑,所述第一斜撑和第二斜撑为C41型钢,所述第一斜撑和第二斜撑的一端与方管的中段通过铰链于水平位置30
°
~35
°
连接,所述第一斜撑和第二斜撑的另一端通过铰链与楼板连接。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方管和斜撑组件的组合所占空间缩小,有利于安装,同时稳定性更好;通过设计支架底板大幅增加支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图。
[0015]附图标记:
[0016]支架底板100、梯形底板110、护板120、尾支撑件130、腰孔140和连接孔150。
[0017]方管200、底座固定孔210和连接板220。
[0018]铰链300、斜撑组件400、第一斜撑410和第二斜撑420。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0]实施例1
[002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图。
[0022]如图1所示,一种吊顶抗震支撑结构,包括:支架底板100、方管200、铰链300和斜撑组件400,方管200底端通过支架底板100与吊顶龙骨连接,方管200顶端与楼板连接,方管200管壁上通过铰链300与斜撑组件400一端连接,斜撑组件400另一端通过铰链300与楼板连接;
[0023]其中,支架底板100包括:梯形底板110、护板120、尾支撑件130、腰孔140和连接孔150,梯形底板110的中央与护板120垂直连接,护板120为凵形结构,尾支撑件130设于梯形底板110的底边上,腰孔140设于护板120的外壁上,连接孔150设于梯形底板110上。
[0024]方管200包括:底座固定孔210和连接板220,底座固定孔210设于方管200底部,连接板220与方管200顶部连接,底座固定孔210连接方管200和支架底板100,连接板220连接方管200和楼板。
[0025]斜撑组件400包括:第一斜撑410和第二斜撑420,第一斜撑410和第二斜撑420为C41型钢,第一斜撑410和第二斜撑420的一端与方管200的中段通过铰链300于水平位置30
°
~35
°
连接,第一斜撑410和第二斜撑420的另一端通过铰链300与楼板连接。
[0026]本技术的原理和传统相比,相同条件下竖杆加斜撑所占的空间远小于斜拉丝杆所占用的空间,因此本技术的方管200配合斜撑组件400的组合有利于吊顶抗震的安装。而没有了丝杆的影响,电管线路也不需要避让,这有利于机电管线路径排布,而且双斜杆和单方管的三角结构也比传统丝杆更加稳定。斜撑组件400两端分别通过铰链300连接方管200与楼板,斜撑组件400主要承担X轴和Y轴方向的地震力。
[0027]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设计全新的底座,增强方管的稳定性。梯形底板110相比于传统的正方形结构,更具有张力。护板120长度更长,因此上面设置腰孔140用以固定。尾支撑件130分摊一部分压力,使结构更加稳定。同时底座上设有连接孔150用以固定结构。此时方管200主要承担Z轴方向的地震力。
[0028]以上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只要不脱离本技术的宗旨,本技术还可以有各种变化。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吊顶抗震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底板(100)、方管(200)、铰链(300)和斜撑组件(400),所述方管(200)底端通过支架底板(100)与吊顶龙骨连接,所述方管(200)顶端与楼板连接,所述方管(200)管壁上通过铰链(300)与斜撑组件(400)一端连接,所述斜撑组件(400)另一端通过铰链(300)与楼板连接;其中,所述支架底板(100)包括:梯形底板(110)、护板(120)、尾支撑件(130)、腰孔(140)和连接孔(150),所述梯形底板(110)的中央与护板(120)垂直连接,所述护板(120)为凵形结构,所述尾支撑件(130)设于梯形底板(110)的底边上,所述腰孔(140)设于护板(120)的外壁上,所述连接孔(150)设于梯形底板(110)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顶抗震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维佳
申请(专利权)人:生特瑞上海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