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器、新风系统和存储介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91675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3 00:05
本公开涉及新风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器、新风系统和存储介质。新风机包括:壳体;全热交换器,设置于壳体内,连通壳体内的新风腔和送风腔,并连通壳体内的回风腔和排风腔;第一风机,设置于壳体内,并驱动新风流动;第二风机,设置于壳体内,并驱动排风流动;换热器,设置于壳体内的送风腔内;和内循环风门,设置于回风腔和送风腔之间,用于控制回风腔和送风腔是否连通,以控制进入回风腔的回风是否经由内循环风门流至送风腔中。基于此,可以有效改善新风机的控温性能。能。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器、新风系统和存储介质


[0001]本公开涉及新风机
,特别涉及一种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器、新风系统和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其一方面把室内污浊空气排出至室外,另一方面把室外新鲜空气送入室内,使得室内空气能够保持洁净和健康。
[0003]但相关技术中,新风机控温性能较差,难以准确满足室内温度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公开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改善新风机的控温性能。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新风机,其包括:
[0006]壳体,壳体上设有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和排风口,壳体内设有彼此分隔的新风腔、送风腔、回风腔和排风腔,新风腔和排风腔分别通过新风口和排风口与室外连通,送风腔和回风腔分别通过送风口和回风口与室内连通;
[0007]全热交换器,设置于壳体内,连通新风腔和送风腔,并连通回风腔和排风腔;
[0008]第一风机,设置于壳体内,并驱动新风流动;
[0009]第二风机,设置于壳体内,并驱动排风流动;
[0010]换热器,设置于送风腔内;和
[0011]内循环风门,设置于回风腔和送风腔之间,用于控制回风腔和送风腔是否连通,以控制进入回风腔的回风是否经由内循环风门流至送风腔中。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
[0013]壳体内设有第一驱动腔,第一风机设置于第一驱动腔内,第一驱动腔沿着回风由回风腔至送风腔的流动方向布置于内循环风门与送风腔之间,内循环风门通过控制回风腔与第一驱动腔之间是否连通,来控制回风腔与送风腔是否连通;和/或,
[0014]壳体内设有第二驱动腔,第二风机设置于第二驱动腔内,第二驱动腔与排风腔之间连通,并与回风腔之间设有旁通风门,旁通风门通过控制回风腔和第二驱动腔是否连通,来控制回风是否不经过全热交换器而直接从排风口排出。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在纵向上层叠布置,并在第一横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第一横向为新风口与送风口的并排布置方向,纵向为与第一横向和第二横向垂直的方向,第二横向为新风口和排风口的并排布置方向。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内设有回风通道,回风通道通过回风腔与回风口连通,回风通道与第二风机在纵向上并排布置,并在第一横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回风通道与第一风机在第二横向上并排布置。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全热交换器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分别与新风腔和送风腔连通,第二流道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分别与
回风腔和送风腔连通,在纵向上,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位于第一风机所在的一侧,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位于第二风机所在的一侧。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机沿着新风由新风腔至送风腔的流动方向布置于全热交换器与送风腔之间;和/或,第二风机沿着回风由回风腔至排风腔的流动方向布置于全热交换器与排风腔之间。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内设有排风通道,全热交换器通过排风通道与第二风机连通,排风通道沿纵向位于全热交换器的一侧,纵向为与第一横向和第二横向垂直的方向,第一横向为新风口与送风口的并排布置方向,第二横向为新风口和排风口的并排布置方向。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沿着纵向并排布置,在纵向上,全热交换器位于第一风机所在的一侧,排风通道位于第二风机所在的一侧。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机和/或第二风机为卧式离心风机。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机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0023]新风风门,设置于新风口处,以控制新风口的开闭;
[0024]排风风门,设置于排风口处,以控制排风口的开闭;
[0025]第一滤网,设置于新风口与全热交换器之间的流路上;
[0026]第二滤网,设置于回风口与全热交换器之间的流路上;
[0027]第三滤网,设置于第一风机与换热器之间的流路上。
[0028]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新风机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0029]将内循环风门打开,使经由回风口进入回风腔的回风经由内循环风门流至送风腔中,与送风腔中的换热器换热,并从送风口进入室内。
[003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使经由回风口进入回风腔的回风经由内循环风门流至送风腔中时,还使新风流至送风腔中。
[0031]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控制器,其包括存储器和耦接至存储器的处理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0032]本公开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新风系统,其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新风机和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器。
[0033]本公开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0034]基于本公开的实施例,新风机可以实现内循环模式和混风模式,更有效地调节室内温度,因此,可以有效改善新风机的控温性能。
[0035]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7]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新风机去除第一端板时的立体示意图。
[0038]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新风机去除第一端板时的俯视示意图。
[0039]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新风机去除第二端板时的仰视示意图。
[0040]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新风机去除第二侧板时的立体示意图。
[0041]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新风机去除部分第一侧板时的立体示意图。
[0042]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新风机去除整个第一侧板时的立体示意图。
[0043]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内循环风门的立体示意图。
[0044]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新风和回风流经全热交换器时的流路示意图。
[0045]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新风的流路示意图。
[0046]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回风流向排风口时的第一部分流路示意图。
[0047]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回风流向排风口时的第二部分流路示意图。
[0048]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回风流向排风口时的立体示意图。
[0049]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新风机处于全热交换模式时的流路示意图。
[0050]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新风机处于旁通模式时的流路示意图。
[0051]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新风机处于内循环模式时的流路示意图。
[0052]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新风机处于混风模式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风机(10),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有新风口(11)、送风口(12)、回风口(13)和排风口(14),所述壳体(1)内设有彼此分隔的新风腔(15)、送风腔(16)、回风腔(17)和排风腔(18),所述新风腔(15)和所述排风腔(18)分别通过所述新风口(11)和所述排风口(14)与室外连通,所述送风腔(16)和所述回风腔(17)分别通过所述送风口(12)和所述回风口(13)与室内连通;全热交换器(2),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连通所述新风腔(15)和所述送风腔(16),并连通所述回风腔(17)和所述排风腔(18);第一风机(31),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并驱动新风流动;第二风机(32),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并驱动排风流动;换热器(4),设置于所述送风腔(16)内;和内循环风门(53),设置于所述回风腔(17)和所述送风腔(16)之间,用于控制所述回风腔(17)和所述送风腔(16)是否连通,以控制进入所述回风腔(17)的回风是否经由所述内循环风门(53)流至所述送风腔(16)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有第一驱动腔(191),所述第一风机(31)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腔(191)内,所述第一驱动腔(191)沿着回风由所述回风腔(17)至所述送风腔(16)的流动方向布置于所述内循环风门(53)与所述送风腔(16)之间,所述内循环风门(53)通过控制所述回风腔(17)与所述第一驱动腔(191)之间是否连通,来控制所述回风腔(17)与所述送风腔(16)是否连通;和/或,所述壳体(1)内设有第二驱动腔(192),所述第二风机(32)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腔(192)内,所述第二驱动腔(192)与所述排风腔(18)之间连通,并与所述回风腔(17)之间设有旁通风门(54),所述旁通风门(54)通过控制所述回风腔(17)和所述第二驱动腔(192)是否连通,来控制回风是否不经过所述全热交换器(2)而直接从所述排风口(14)排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31)和所述第二风机(32)在纵向(H)上层叠布置,并在第一横向(L)上至少部分地重叠,所述第一横向(L)为所述新风口(11)与所述送风口(12)的并排布置方向,所述纵向(H)为与所述第一横向(L)和第二横向(W)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二横向(W)为所述新风口(11)和所述排风口(14)的并排布置方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有回风通道(195),所述回风通道(195)通过所述回风腔(17)与所述回风口(13)连通,所述回风通道(195)与所述第二风机(32)在所述纵向(H)上并排布置,并在所述第一横向(L)上至少部分地重叠,所述回风通道(195)与所述第一风机(31)在所述第二横向(W)上并排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10),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器(2)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流道(25)和第二流道(26),所述第一流道(25)的第一入口(21)和第一出口(22)分别与所述新风腔(15)和所述送风腔(16)连通,所述第二流道(26)的第二入口(23)和第二出口(24)分别与所述回风腔(17)和送风腔(16)连通,在所述纵向(H)上,所述第一入口(21)和所述第二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峰杨力黎磊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