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0359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包含中空柱、固定座、内杆、弹性构件、抵接构件及止滑构件,固定座与中空柱的内壁固定连接,内杆设置于中空柱内并可滑移地穿过固定座,弹性构件的一端连接于内杆,弹性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固定座以限制内杆的移动行程,抵接构件设置于固定座的一侧,抵接构件的宽度沿中空柱的高度方向渐缩,止滑构件连接于内杆且止滑构件位于抵接构件及中空柱的内壁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改善了现有的气压棒、油压棒的种种问题。压棒的种种问题。压棒的种种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升降缓冲机构,更特别地涉及一种取代气、油压棒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气压棒、油压棒等升降缓冲装置广泛用于需要升降缓冲的器械上,例如医疗设备、工业器械、办公大楼气窗、各种家具等等。气压棒、油压棒以流体填充于套叠的内管及外管中作为缓冲的阻尼。气压棒、油压棒具有以下缺点:在解除刹车止滑时,内管可能会产生突然弹起;或是在要缩回时用户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压回内管,导致难以使用;又或者使用一段时间后,漏气或漏油使升降伸缩时无法达到支撑所需长度的刹车止滑效果,因此随着时间愈久刹车止滑效果越差。除此之外,气压棒、油压棒需要确实密封以防止内装的流体外泄,制造成本较昂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升降缓冲机构的多种问题,提出一种取代气、油压棒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
[0004]为达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其包含:中空柱;固定座,与该中空柱的内壁固定连接;内杆,设置于该中空柱内并可滑移地穿过该固定座;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的一端连接于该内杆,该弹性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该固定座以限制该内杆的移动行程;抵接构件,设置于该固定座的一侧,该抵接构件的宽度沿该中空柱的高度方向渐缩;以及止滑构件,连接于该内杆且该止滑构件位于该抵接构件及该中空柱的内壁之间。
[0005]可选地,该抵接构件的宽度渐缩的表面为倾斜的平直面。
[0006]可选地,该止滑构件包括滚轮座及至少一个滚轮,该滚轮座固定连接于该内杆,该滚轮的转轴可转动地连接该滚轮座,该滚轮的滚动表面对应该抵接构件及该中空柱的内壁。
[0007]可选地,该滚轮的滚动表面具有滚花。
[0008]可选地,该抵接构件具有两个倾斜的平直面,该止滑构件包括两个滚轮,该两个滚轮的滚动表面分别对应该两个倾斜的平直面。
[0009]可选地,该抵接构件的数量为两个,该滚轮的两端各自具有滚动表面以对应该两个抵接构件。
[0010]可选地,该止滑构件为具有斜面的斜块。
[0011]可选地,该抵接构件的宽度渐缩的表面为曲面。
[0012]可选地,该止滑构件包括滚轮座及至少一个滚轮,该滚轮座固定连接于该内杆,该滚轮的转轴可转动地连接该滚轮座,该滚轮的滚动表面对应该抵接构件及该中空柱的内壁。
[0013]可选地,该止滑构件为具有斜面的斜块。
[0014]借此,本技术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取代了现有的气、油压棒,利用弹性构件的弹力以及各组件之间的摩擦力达成缓冲阻尼的效果,不仅耐用、稳定、不怕漏气漏油、用户的操作手感更佳,且制造成本也能有效降低。
[0015]为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说明与附图仅用来说明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的复位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的另一视角立体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2]图7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100第一实施例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
[0025]100a第二实施例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
[0026]100b第三实施例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
[0027]100c第四实施例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
[0028]1 中空柱
[0029]11 内壁
[0030]2 固定座
[0031]3 内杆
[0032]4 弹性构件
[0033]5 抵接构件
[0034]51 倾斜的平直面
[0035]6 止滑构件
[0036]61 滚轮座
[0037]62 滚轮
[0038]621 转轴
[0039]622 滚动表面
[0040]6221 滚花
[0041]7 抵接构件
[0042]71 曲面
[0043]8 止滑构件
[0044]L 高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为了充分了解本技术,通过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效果。须注意的是,本技术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另外,本技术所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相关
技术实现思路
,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说明如下:
[0046]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100,其包含:中空柱1、固定座2、内杆3、弹性构件4、抵接构件5及止滑构件6。
[0047]中空柱1呈柱状,具有高度方向L。在本实施例中,中空柱1为方柱,具有相同大小的横截面。然而本技术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中空柱1可以为圆柱、其他形状的角柱,甚至横截面大小呈渐进变化的圆锥、角锥。
[0048]固定座2与中空柱1的内壁11固定连接。固定座2可为与中空柱1一体成形,或利用锁固的方式将固定座2固定于中空柱1,且本技术不限于此。
[0049]内杆3设置于中空柱1内并可滑移地穿过固定座2。内杆3的横截面不限定为圆形、椭圆或多边形。
[0050]弹性构件4的一端连接于内杆3,弹性构件4的另一端连接于固定座2以限制内杆3的移动行程。换句话说,当内杆3沿中空柱1的高度方向L向下移动时,弹性构件4被压缩;如图3所示,当弹性构件4释放弹性位能,弹性构件4推动内杆3复位。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构件4为螺旋弹簧,然而本技术不限于此。
[0051]抵接构件5设置于固定座2的一侧,抵接构件5的宽度沿中空柱1的高度方向L渐缩。换句话说,抵接构件5与中空柱1的内壁11之间的距离呈渐进变化。
[0052]止滑构件6连接于内杆3且止滑构件6位于抵接构件5及中空柱1的内壁11之间。
[0053]在弹性构件4为非压缩状态下,止滑构件6的两侧分别抵接于内壁11及于抵接构件5。当内杆3沿中空柱1的高度方向L向下移动,止滑构件6保持一侧与内壁11接触,利用止滑构件6与内壁11之间的摩擦力使内杆3平稳下降,止滑构件6的另一侧则脱离与抵接构件5的接触。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包括:中空柱;固定座,与所述中空柱的内壁固定连接;内杆,设置于所述中空柱内并可滑移地穿过所述固定座;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内杆,所述弹性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座以限制所述内杆的移动行程;抵接构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座的一侧,所述抵接构件的宽度沿所述中空柱的高度方向渐缩;以及止滑构件,连接于所述内杆且所述止滑构件位于所述抵接构件及所述中空柱的内壁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构件的宽度渐缩的表面为倾斜的平直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滑构件包括滚轮座及至少一个滚轮,所述滚轮座固定连接于所述内杆,所述滚轮的转轴可转动地连接所述滚轮座,所述滚轮的滚动表面对应所述抵接构件及所述中空柱的内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外管伸缩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的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盈桦
申请(专利权)人:龙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