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波形分类及颜色融合预测不同类型储层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90102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波形分类及颜色融合预测不同类型储层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0,对叠前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及数据重构,得到三个第一次重构地震数据体;步骤20,对三个第一次重构地震数据体目的层段进行波形分类后,再对不同类型的波形进行数据重构赋值,得到三个第二次重构地震数据体以及对应的三个第二次重构平面数据;步骤30,对三个第二次重构平面数据进行颜色融合处理,得到一个用于不同类型储层预测及分析的颜色融合平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波形分类及数据重构、颜色融合分析确定相关不同类型储层的位置,能够达到精确划分储层在平面上分布的目的,解决了现有常规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在的问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波形分类及颜色融合预测不同类型储层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地震资料解释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波形分类及颜色融合预测不同类型储层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中,通过常规的方法获取地震数据后,需要对地震数据进行解释,一般要进行相应的储层预测解释流程。在储层预测解释流程中,需要对相关的测井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地震资料进行有关的属性提取、反演等计算,然后就是利用原始地震资料、测井资料、提取或反演的属性数据相互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识别出储层可能的发育区域和层段,从而完成储层预测工作。
[0003]众所周知,储层是具有一定的物理特性,储层的不同类型也具有多种多样的物理特性。在一个研究区内也可能发育有多种类型的储层,如有的储层是裂缝型储层或孔隙型储层,而有的储层则可能是裂缝

孔隙型储层,甚至于岩溶型储层。所以,一个研究区内发育多种类型的储层是较多见的。总体上,这些不同类型的储层有多个物理表现形式,可有不同的地球物理技术对其进行反演计算。如裂缝、岩溶的物理特性可有相干、曲率等地球物理技术对其进行描述;而孔隙度则可利用波阻抗等反演数据与之对应;储层所含的流体性质则可利用频率及振幅、衰减属性等成果对其进行表述。
[0004]常规的储层预测技术方法有很多种,基本上可分为叠前、叠后反演两个大类。但对于一个研究区内有多种类型的储层时,往往此时的单一反演或属性成果往往不能很好地对这些多种类型的储层进行描述。如申请号为201110325780.3的专利技术专利《一种地震多属性RGBA颜色融合方法》利用地震数据的三个不同属性数据进行RGBA颜色融合,生成一个RGBA颜色融合数据体;申请号为201110171068.2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地震反演数据预测储层的方法,实现了基于模型反演得到的波阻抗或速度数据进行岩性或储层预测的一种新手段。可见近年来,对储层的各种物理特性预测的技术方法很多,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是,针对储层多种类型的综合的预测技术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005](1)采用常规储层预测技术通常只能预测储层的综合类型或单一类型响应,而不能预测及区分出储层的多个类型。
[0006](2)单一属性数据体往往包含了储层及非储层的信息,并难以在数据中对其进行识别、区分。
[0007](3)常规颜色融合方法只能使用三种属性数据体,对较为复杂的不同类型储层的识别能力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基于波形分类及颜色融合预测不同类型储层的方法,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波形分类及颜色融合预测不同类型储层的方法,包括如下
步骤:
[0010]步骤10,对叠前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及数据重构,得到三个第一次重构地震数据体;
[0011]步骤20,对三个第一次重构地震数据体目的层段进行波形分类后,再对不同类型的波形进行数据重构赋值,得到三个第二次重构地震数据体以及对应的三个第二次重构平面数据;
[0012]步骤30,对三个第二次重构平面数据进行颜色融合处理,得到一个用于不同类型储层预测及分析的颜色融合平面。
[0013]进一步的,步骤10包括如下子步骤:
[0014]步骤11,对叠前地震道集进行预处理:对叠前地震道集进行基于互相关的道集拉平或超道集计算,再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得到预处理后的叠前地震道集数据体;
[0015]步骤12,利用预处理后的叠前地震道集数据体提取各个CDP点(网格点,线方向与道方向的交点即为网格点,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的三个入射角的地震道波形,并将所述地震道波形根据同一个入射角及同一个CDP点重构为一个地震道集数据体,依次类推,得到三个入射角的地震道集数据体;再对三个入射角的地震道集数据体分别进行叠加和偏移处理后,即得到三个第一次重构地震数据体。
[0016]进一步的,在执行步骤20前,根据三个第一次重构的地震数据体进行关于振幅、频率类属性计算,并将进行关于振幅、频率类属性计算后的三个第一次重构的地震数据体进入步骤20。
[0017]进一步的,步骤20包括如下子步骤:
[0018]步骤21,分别对三个第一次重构地震数据体的目的层段的地震反射波形采用同一波形分类方法及分类参数进行波形分类;
[0019]步骤22,根据设定的波形分类数目及三个波形分类后的第一次重构地震数据体的目的层段的数据进行数据重构处理,得到三个第二次重构地震数据体;再根据三个第二次重构地震数据体即可得到三个关于各个CDP点的重构平面数据;其中,对目的层段的数据进行数据重构处理的方法包括反向赋值法、增量赋值法和混合法。
[0020]进一步的,采用所述反向赋值法进行对目的层段的数据进行数据重构处理的步骤包括:
[0021](1)根据设定的波形分类数目及将来进行颜色融合后所对应的颜色,将相关颜色进行逆向求解(或逆推),得到融合成该颜色的红(I
R
)、绿(I
G
)、蓝(I
B
)三个颜色分量;
[0022](2)对三个同一波形分类的CDP点位置的三个第一重构地震数据体的目的层段的数据进行某一颜色的三个颜色分量赋值设定,确定出三个第一重构地震数据体的某一波形的颜色分量赋值;
[0023](3)依次类推,完成该三个第一重构地震数据体的颜色分量数据重构赋值,从而得到三个第二次重构地震数据体。
[0024]进一步的,采用所述增量赋值法进行对目的层段的数据进行数据重构处理的步骤包括:
[0025](1)对于三个第一重构地震数据体的数据平面上各个CDP点的数据,按0

255之间的数据值等间隔增量进行重构赋值,不同波形分类的CDP点赋予某一增量值;
[0026](2)依次类推,完成该三个第一重构地震数据体的颜色分量数据重构赋值,从而得到三个第二次重构地震数据体。
[0027]进一步的,采用所述增量赋值法进行对目的层段的数据进行数据重构处理是指:将反向赋值法及增量赋值法进行混合设计,确定三个第一重构地震数据体的颜色分量数据重构赋值,从而得到三个第二次重构地震数据体。
[0028]进一步的,步骤30包括如下子步骤:
[0029]步骤31,根据平面上同一个CDP点上的三个第二次重构平面数据进行颜色分量赋值,分别变成红(I
R
)、绿(I
G
)、蓝(I
B
)三个颜色分量;
[0030]步骤32,根据每个CDP点上的三个颜色分量再利用RGB色彩空间的色彩混合规则计算出该点的颜色I
RGB

[0031]步骤33,依此类推,对每个CDP点上的三个颜色分量按照步骤31~步骤32进行色彩混合,从而生成一个RGBA颜色融合平面。
[0032]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波形分类及颜色融合预测不同类型储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0,对叠前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及数据重构,得到三个第一次重构地震数据体;步骤20,对三个第一次重构地震数据体目的层段进行波形分类后,再对不同类型的波形进行数据重构赋值,得到三个第二次重构地震数据体以及对应的三个第二次重构平面数据;步骤30,对三个第二次重构平面数据进行颜色融合处理,得到一个用于不同类型储层预测及分析的颜色融合平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波形分类及颜色融合预测不同类型储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包括如下子步骤:步骤11,对叠前地震道集进行预处理:对叠前地震道集进行基于互相关的道集拉平或超道集计算,再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得到预处理后的叠前地震道集数据体;步骤12,利用预处理后的叠前地震道集数据体提取各个CDP点的三个入射角的地震道波形,并将所述地震道波形根据同一个入射角及同一个CDP点重构为一个地震道集数据体,依次类推,得到三个入射角的地震道集数据体;再对三个入射角的地震道集数据体分别进行叠加和偏移处理后,即得到三个第一次重构地震数据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波形分类及颜色融合预测不同类型储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执行步骤20前,根据三个第一次重构的地震数据体进行关于振幅、频率类属性计算,并将进行关于振幅、频率类属性计算后的三个第一次重构的地震数据体进入步骤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波形分类及颜色融合预测不同类型储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0包括如下子步骤:步骤21,分别对三个第一次重构地震数据体的目的层段的地震反射波形采用同一波形分类方法及分类参数进行波形分类;步骤22,根据设定的波形分类数目及三个波形分类后的第一次重构地震数据体的目的层段的数据进行数据重构处理,得到三个第二次重构地震数据体;再根据三个第二次重构地震数据体即可得到三个关于各个CDP点的重构平面数据;其中,对目的层段的数据进行数据重构处理的方法包括反向赋值法、增量赋值法和混合法。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波形分类及颜色融合预测不同类型储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所述反向赋值法进行对目的层段的数据进行数据重构处理的步骤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亚东蒋裕强付永红谷一凡王占磊李杪孙越邓建忠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石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