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0026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3:4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变焦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由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组成,第二透镜的材质为玻璃,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球面;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由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组成,第四透镜的材质为玻璃,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球面;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由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组成。通过改变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在光轴上的位置,使变焦镜头在长焦端状态与广角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实现连续变焦,变焦镜头在长焦端状态时的有效焦距FT、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2与第三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3满足:1.2<FT/(FG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焦镜头


[0001]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变焦镜头。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光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手机镜头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手机镜头的种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广角、长焦、大光圈、大像面等常规设计,自由曲面、连续变焦等新技术也在逐步地开发并走向成熟。
[0003]传统实现变焦的方案是通过模组采用数码变焦,这种变焦方式通过切换镜头来予以实现,会造成严重的像素损失,随着用户体验要求的不断提升,这种严重损失像素的方案很难被用户所接受,从而逐步衍生出具有连续光学变焦功能的手机镜头,以让用户拥有更完美的拍照体验。
[0004]变焦镜头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焦距从而得到不同宽窄的视场角、不同大小的影像和不同景物范围的手机镜头。变焦镜头通过不同群组之间的相互运动来实现焦距的改变,从而拍出不损失像素的图片。相信不久的将来,变焦镜头在高端手机市场上会逐渐的普及起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变焦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由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组成,所述第二透镜的材质为玻璃,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球面;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由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组成,所述第四透镜的材质为玻璃,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球面;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由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组成。通过改变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在所述光轴上的位置,使所述变焦镜头在长焦端状态与广角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实现连续变焦,所述变焦镜头在所述长焦端状态时的有效焦距FT、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2与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3可满足:1.2<FT/(FG2

FG3)<3.0。
[000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1可满足:2.3<(f1

f2)/FG1<3.0。
[000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可满足:1.8<(R1+R2)/(R3+R4)<2.8。
[000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可满足:1.4<f5/f3<2.4。
[000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与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可满足:1.4<(R7+R8)/f4<3.0。
[00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与所述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4可满足:3.4<N2+N4<4。
[00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以及所述第七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可满足:1.2<(CT3+CT4+CT5)/(CT1+CT2+CT6+CT7)<1.8。
[00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与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可满足:1.5<(f6

f7)/(f6+f7)<2.5。
[00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可满足:1.0<R11/R12<1.6。
[00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3与所述变焦镜头在所述广角端状态时的有效焦距FW可满足:1.0<(R14

R13)/FW<2.3。
[0015]本申请采用了三个透镜组的镜头架构,包括有七片透镜,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组的光焦度,以及合理分配各镜片的光焦度并优化选择各镜片的面型和厚度等,可使镜头具有可连续变焦、高成像质量、小型化以及高解析力等至少之一的有益效果,能更好地满足高端智能手机摄像镜头的应用需求。
附图说明
[0016]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0017]图1A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1B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在中间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1C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在长焦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A

1至图2A

4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状态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0021]图2B

1至图2B

4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在中间端状态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0022]图2C

1至图2C

4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在长焦端状态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0023]图3A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B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在中间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C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在长焦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A

1至图4A

4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状态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0027]图4B

1至图4B

4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在中间端状态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0028]图4C

1至图4C

4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在长焦端状态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0029]图5A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B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在中间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C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在长焦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6A

1至图6A

4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在广角端状态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0033]图6B

1至图6B

4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在中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由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组成,所述第二透镜的材质为玻璃,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球面;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由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组成,所述第四透镜的材质为玻璃,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球面;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由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组成;通过改变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在所述光轴上的位置,使所述变焦镜头在长焦端状态与广角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实现连续变焦,所述变焦镜头满足:1.2<FT/(FG2

FG3)<3.0,其中,FT为所述变焦镜头在所述长焦端状态时的有效焦距,FG2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3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有效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1满足:2.3<(f1

f2)/FG1<3.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1.8<(R1+R2)/(R3+R4)<2.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满足:1.4<f5/f3<2.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琪戴付建赵烈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