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压缩比调节方法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9870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压缩比调节方法和装置,其将发动机燃烧缸内的废气加压后导入发动机控制缸;通过对发动机控制缸内的上腔室、下腔室内废气的充放实现发动机控制缸内的活塞位置控制。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能够实现不同工况下的不同压缩比需求,而且结构简单、耗能低。耗能低。耗能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压缩比调节方法和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变压缩比发动机
,具体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压缩比调节方法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车辆上搭载的均为燃油或燃气活塞式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由于体积小功率大而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发动机为了在不改变体积的情况下得到更大的动力要求而加入了涡轮增压技术,但发动机的压缩容积不变,在进气压力持续增高时发动机的气缸压力增加,极易使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爆燃的危险,现有的第一种方案是可变压缩比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在缸体与缸盖之间安装楔形滑块,使燃烧室与活塞顶面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压缩容积和压缩比,但此结构复杂,需要改变缸体和缸盖的位置和形状,不利于发动机的制造和后期的维修作业。
[0003]现有的第二种方案是在曲轴连杆的大头里面加入偏心环,通过齿轮控制偏心环转动,从而使活塞的上止点位置发生变化而使压缩比得到改变,但此技术对曲轴的加工要求较高,曲轴连接偏心环的机构复杂,曲轴高速旋转时曲轴和曲轴内部连接偏心环的齿轮和机构极易产生强度不足而损坏,且维修更换成本较高,不利于后期应用。
[0004]现有的第三种方案是在原有的曲柄连杆机构上又额外增加了一套多连杆机构和控制轴,通过多连杆机构的位置发生变化而使活塞的上止点位置发生变化,但此机构需要额外的联动结构进行驱动,结构较多且庞大,应用于多缸发动机时、会增加发动机的体积重量,而且多连杆机构的可变端安装在曲轴上,当曲轴高速运行时即会导致额外的不平衡震动,从而导致机构整体强度下降和车辆的舒适性降低,不利于大批量应用。
[0005]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1688473A公开了一种控制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压缩比的电动液压装置,所述电动液压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带非止回阀的双向电子阀,所述电子阀可以打开和关闭控制千斤顶的上腔室和下腔室之间的至少一条液压管道;控制齿条的至少一个位置传感器;用于调节压缩比的所述发动机的曲轴的角度位置传感器;以及至少一台计算机。控制齿条上的力周期性地改变方向,取决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工作的速度和荷载。因此,控制千斤顶的上腔室的压力周期性地高于和低于控制千斤顶的下腔室的压力。为了使效能、扭矩优化,或减少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的污染排放物,当需要减小压缩比时,由计算机下指令打开用于减小压缩比的电子阀,考虑到施加在控制齿条上的力,以及由设置在与保持打开的电子阀相同的管道上的止回阀产生的棘轮效应,所述控制齿条在一或多个阶段中移动,直到所述控制齿条的位置传感器向计算机指出控制齿条的位置正确地相应于所需的压缩比为止。该专利技术使用的液压供给装置存在零部件数量多、结构复杂、成本高的缺陷。
[0006]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7725306A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液压供给装置,该供给装置用于提供驱动力,在出口压力小于设定控制压力时,单点压力检测单元处于第一状态,通过控制电机控制单元驱动电动机工作,进而带动油泵运转,使机油由进口流入由出口流出,提高了出口压力;当出口压力大于或等于设定控制压力时,单点压力检测单元处于第二状态,此时电
机控制单元上的延时控制模块按照设定延时时长,继续驱动电动机延时工作一段时间再停止,使出口压力持续上升;通过调整延时时长,可将所述出口压力比较准确的控制在所需压力范围。该专利技术的液压控制装置虽然用于改变或稳定发动机的压缩比,但是上述液压供给装置,为了提供高压油,需要电动机及油泵工作来对发动机主油道处的机油加压,电动机及油泵工作会耗费电能、增加能耗/燃油耗。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压缩比调节方法和装置,其不仅能够实现不同工况下的不同压缩比需求,而且结构简单、耗能低。
[0008]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压缩比调节方法,将发动机燃烧缸内的废气加压后导入发动机控制缸;通过对发动机控制缸内的上腔室、下腔室内废气的充放实现发动机控制缸内的活塞位置控制。
[0009]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压缩比调节装置,其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燃烧缸和控制缸,所述燃烧缸和所述控制缸之间通过第一管路连通,所述第一管路上串联设置有单向阀,所述第一管路上并联设置有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所述第二管路上串联设置有蓄压器,所述第三管路上串联设置有安全阀和泄压口。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管路的进口与所述燃烧缸的排气道连通,所述管路的出口通过电磁阀与所述控制缸连通,所述电磁阀的两个出口端分别连通发动机控制缸内的上腔室、下腔室。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单向阀位于所述蓄压器的上游。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蓄压器位于所述安全阀的上游。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安全阀位于所述泄压口上游。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泄压口与排气管连通。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三管路和所述蓄压器的表面涂覆绝热涂层。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发动机控制缸内的活塞上同轴套装有能够控制活塞位于其上止点、保证发动机启动阶段的低压缩比/低膨胀比需求的弹簧。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发动机控制缸内的活塞的上下腔表面涂覆绝热涂层。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采用气压控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同时本专利技术利用的是燃烧室内燃烧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废气进入压缩比调节装置进行加压,通过控制上下腔内气体的充气、放气,来允许控制活塞的上下移动或固定,从而在不消耗额外能量的情况下,满足不同工况下的不同压缩比需求,故本专利技术方法可有效地利用发动机废热,减少能耗。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发动机压缩比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0020]图中,1

燃烧缸;2

控制缸;3

第一管路;4

单向阀;5

第二管路;6

第三管路;7

蓄压器;8

安全阀;9

泄压口;10

上腔室;11

下腔室;12

电磁阀;13

弹簧;1.1

进气道;1.2

排气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列举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优选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压缩比调节方法,其将发动机燃烧缸1内的废气加压后导入发动机控制缸2;通过对发动机控制缸2内的上腔室10、下腔室11内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压缩比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发动机燃烧缸内的废气加压后导入发动机控制缸;通过对发动机控制缸内的上腔室、下腔室内废气的充放实现发动机控制缸内的活塞位置控制。2.一种发动机压缩比调节装置,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燃烧缸和控制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缸和所述控制缸之间通过第一管路连通,所述第一管路上串联设置有单向阀,所述第一管路上并联设置有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所述第二管路上串联设置有蓄压器,所述第三管路上串联设置有安全阀和泄压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压缩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的进口与所述燃烧缸的排气道连通,所述第一管路的出口通过电磁阀与所述控制缸连通,所述电磁阀的两个出口端分别连通发动机控制缸内的上腔室、下腔室。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压缩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建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