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暨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血浆中环境污染物靶向暴露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089468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血浆中环境污染物靶向暴露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回收率指示物添加到血浆中,得到血浆和回收率指示物的混合物;(2)加入含有甲酸的乙酸乙酯和正己烷的混合溶剂进行萃取,再加入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合并萃取液;(3)将萃取液中用氮气吹干,然后加入甲醇复溶后进行冷冻,离心、取上清液,得到预处理后的样品;(4)向预处理后的样品中加入内标,然后利用液相色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浆中环境污染物靶向暴露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科学及有机物分析研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血浆中环境污染物靶向暴露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人体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化学污染物,例如塑料用品中的塑料添加剂、家具用品中的全氟化合物、蔬菜水果中的残留的农药(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而这些污染物可能通过摄食、呼吸、皮肤吸收等途径进入人体,人体暴露其中对健康产生危害。一些污染物已经被证实具有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性以及生殖毒性。
[0003]化学用品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以致对人体人健康产生危害。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表明人体暴露于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物中,但人体血浆中的环境污染物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关注单一或者一类的化合物,对于多种环境污染物的混合效应的研究比较缺乏,同时一些新型添加剂或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对人体产生的健康危害仍然未知,例如日常生活使用的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屏幕中,一些液晶单体的释放也可能使人体暴露在其中产生危害。要想实现研究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效应,前提是能同时检出血浆中的多种不同的环境污染物,因此亟需开发一种能快速检测到人体血液中不同的环境污染物的方法。由于当前一些检测方法前处理过程复杂、耗时久并且成本过高,检测化合物的种类单一,因此建立简便高效且成本低的人体血浆中环境污染物靶向暴露组分析方法很有必要,可以为后续评价各类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提供技术条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首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血浆中环境污染物靶向暴露组分析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血浆中环境污染物靶向暴露组分析方法的应用。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血浆中环境污染物靶向暴露组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8](1)将回收率指示物添加到血浆中,混合均匀,得到血浆和回收率指示物的混合物;
[0009](2)向步骤(1)中得到的血浆和回收率指示物的混合物中加入萃取溶剂I进行萃取,离心,取上清,重复此步骤1次以上;再加入萃取溶剂II进行萃取,得到萃取液;其中,萃取溶剂I为含有甲酸的乙酸乙酯和正己烷的混合溶剂;萃取溶剂II为乙酸乙酯;
[0010](3)将步骤(2)中得到的萃取液中用氮气吹干,然后加入甲醇复溶后,置于

40
±
5℃下进行冷冻,然后冷冻离心,取上清液,得到预处理后的样品;
[0011](4)向步骤(2)中得到的预处理后的样品中加入内标,然后利用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UPLC

MS/MS)和/或气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GC

MS/MS)对环境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
[0012]步骤(1)中所述的回收率指示物的用量为按每200μL血浆加入每种回收率指示物0.5~20ng计算。
[0013]步骤(1)中所述的回收率指示物包括三2

丁氧基

[13C2]‑
乙基)磷酸酯(Tris(2

butoxy

[13C2]‑
ethyl)phosphate)、磷酸三正丁酯

d27(Tri

n

butyl phosphate

d27)、三(2

氯乙基)磷酸酯

d12(Tris(2

chloroethyl)phosphate

d12)、三(1,3

二氯
‑2‑
丙基)磷酸酯

d15(Tris(1,3

dichloro
‑2‑
propyl)phosphate

d15)、磷酸三乙酯

d15(Triethyl phosphate

d15)、磷酸三苯酯

d15(Triphenyl phosphate

d15)、双(丁氧基乙基)磷酸酯

d8(Bis(butoxyethyl)Phosphate

d8)、双(1,3

二氯
‑2‑
丙基)磷酸酯

d10(Bis(1,3

dichloro
‑2‑
propyl)phosphate

d10)、双(2

乙基己基)磷酸酯

d34(Bis(2

ethylhexyl)phosphate

d34)、磷酸二丁酯

d18(Dibutyl phosphate

d18)、磷酸二邻甲苯酯

d14(Di

o

cresyl Phosphate

d14)、二对甲苯基磷酸酯

d14(Di

p

tolyl

phosphate(Di

p

cresylphosphate)

d14)、磷酸二苯酯

d10(Diphenyl phosphate

d10)、邻苯二甲酸二苄酯

d4(Dibenzyl phthalate

d4)、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

d4(Di

n

butyl phthalate

d4)、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3,4,5,6

d4(Di

iso

butyl phthalate

3,4,5,6

d4)、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

3,4,5,6

d4(Dicyclohexyl phthalate

3,4,5,6

d4)、双(2

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酯

3,4,5,6

d4(Bis(2

ethylhexyl)phthalate

3,4,5,6

d4)、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3,4,5,6

d4(Diethyl phthalate

3,4,5,6

d4)、邻苯二甲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浆中环境污染物靶向暴露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回收率指示物添加到血浆中,混合均匀,得到血浆和回收率指示物的混合物;(2)向步骤(1)中得到的血浆和回收率指示物的混合物中加入萃取溶剂I进行萃取,离心,取上清,重复此步骤1次以上;再加入萃取溶剂II进行萃取,得到萃取液;其中,萃取溶剂I为含有甲酸的乙酸乙酯和正己烷的混合溶剂;萃取溶剂II为乙酸乙酯;(3)将步骤(2)中得到的萃取液中用氮气吹干,然后加入甲醇复溶后,置于

40
±
5℃下进行冷冻,然后冷冻离心,取上清液,得到预处理后的样品;(4)向步骤(2)中得到的预处理后的样品中加入内标,然后利用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和/或气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对环境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浆中环境污染物靶向暴露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回收率指示物的用量为按每200μL血浆加入每种回收率指示物0.5~20ng计算;步骤(2)中所述的萃取溶剂I的配方如下:298.2mL乙酸乙酯、198.8mL正己烷和3mL甲酸;步骤(4)中所述的内标的用量为按每50μL预处理后的样品加入每种内标1~20ng计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浆中环境污染物靶向暴露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冷冻的时间为12小时以上;步骤(3)中所述的冷冻离心的条件为:

10℃、15000rpm条件下离心5min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浆中环境污染物靶向暴露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采用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对环境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磷酸酯类,邻苯二甲酸酯类,个人护理产品,苯酚类化合物,紫外稳定剂,光引发剂,抗氧化剂,增塑剂,全氟化合物,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新烟碱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酸性除草剂,唑类农药,三唑酮类农药,尿素类农药,酰胺类农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和其他杀虫剂中的至少一种;步骤(4)中所述的采用气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对环境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的污染物包括有机氯农药和液晶单体中的至少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浆中环境污染物靶向暴露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磷酸酯类包括有机磷酸二酯类和有机磷酸三酯类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有机磷酸二酯类包括双

(1


‑2‑
丙基)磷酸酯、磷酸二苯酯、磷酸二丁酯、双(1,3

二氯
‑2‑
丙基)磷酸酯、二对甲苯基磷酸酯、双(丁氧基乙基)磷酸酯和双(2

乙基己基)磷酸酯;所述的有机磷酸三酯类)包括磷酸三乙酯、三(2

氯乙基)磷酸酯、磷酸三丙酯、四(2

氯乙基)二氯异戊基二磷酸酯、磷酸三苯酯、三(2,3

二溴丙基)磷酸酯、磷酸三丁酯、磷酸甲酚二苯酯、三(2

丁氧基乙基)磷酸酯、磷酸三甲苯酯、间苯二酚双(磷酸二苯酯)、2

乙基己基

二苯基磷酸酯、磷酸异癸基二苯酯、三(3,5

二甲基苯基)磷酸酯、双酚A双(磷酸二苯酯)、三(2

异丙基苯基)磷酸酯、三(2

乙基己基)磷酸酯、叔丁基苯基二苯基磷酸酯、2

异丙基苯基二苯基磷酸酯、4

异丙基苯基二苯基磷酸酯、双(2

异丙基苯基)苯基磷酸酯、2,4

二异丙基苯基二苯基磷酸酯、双(4

异丙基苯基)苯基磷酸酯、三、三(4

叔丁基苯基)磷酸酯、双(2,4

二异丙基苯基)苯基磷酸酯、三(3

异丙基苯基)磷酸酯、三(4

异丙基苯基)磷酸酯、2

叔丁
基苯基二苯基磷酸酯、4

叔丁基苯基二苯基磷酸酯、双(2

叔丁基苯基)苯基磷酸酯和双(4

叔丁基苯基)苯基磷酸酯;所述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包括邻苯二甲酸单酯类和邻苯二甲酸二酯类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邻苯二甲酸单酯类包括邻苯二甲酸单酯、邻苯二甲酸单异丙酯、邻苯二甲酸单丁酯、邻苯二甲酸单正戊酯、邻苯二甲酸单环己酯、邻苯二甲酸单己基酯、邻苯二甲酸单苄酯、邻苯二甲酸单
‑2‑
庚酯、邻苯二甲酸单辛酯、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单异壬酯、邻苯二甲酸单(2

乙基
‑5‑
氧己基)酯、邻苯二甲酸单(2

乙基
‑5‑
羟基己基)酯和单(2

乙基
‑5‑
羧基戊基)邻苯二甲酸酯;所述的对邻苯二甲酸二酯类包括间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邻苯二甲酸二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异丁环己酯、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戊酯、邻苯二甲酸丁苄酯、间苯二甲酸二苯酯、邻苯二甲酸二苯酯、邻苯二甲酸二己酯、邻苯二甲酸二异己酯、邻苯二甲酸双
‑4‑
甲基
‑2‑
戊酯、邻苯二甲酸二苄酯、邻苯二甲酸二庚酯、邻苯二甲酸二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十二烷基酯和己二酸二(2

乙基己基)酯;所述的个人护理产品包括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苄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正庚基对羟基苯甲酸酯和三氯生;所述的苯酚类化合物包括双酚类似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双酚类包括双酚A、双酚E、双酚B、双酚C、双酚AF、双酚F、双酚M、双酚P、双酚G、双酚Z、双酚S、双酚AP、双酚BP和双酚PH;所述的紫外稳定剂包括苯甲酮类、苯并噻唑类、苯并三唑类以及其他类别的紫外稳定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苯甲酮类紫外稳定剂包括2,4

二羟基二苯甲酮、2,2',4,4'

四羟基二苯甲酮、2

羟基
‑4‑
甲氧基苯并苯酮、2

羟基
‑4‑
甲氧基
‑5‑
磺酸二苯甲酮、2,2'

二羟基

4,4'

二甲氧基二苯甲酮、2,2'

羟基
‑4‑
甲氧基二苯甲酮、4

羟基二苯甲酮和2,3,4

三羟基二苯甲酮;所述的苯并噻唑类紫外稳定剂包括2

甲基苯并噻唑、2

苯并噻唑基

N

吗啉基硫醚(2

、2

甲硫基苯并噻唑、2

氨基苯并噻唑和2

羟基苯并噻唑;所述的苯并三唑类紫外稳定剂包括1

羟基苯并三唑、5

甲基苯并三氮唑、5

氯代苯并三氮唑、4

甲基
‑1‑
氢苯并三唑、2

(2'

羟基

5'

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

(5

叔丁基
‑2‑
羟苯基)苯并三唑和2

(2'

羟基

3',5'

二叔丁基苯基)

苯并三唑;所述的其他类别紫外稳定剂包括4

叔丁基

4'

甲氧基二苯甲酰甲烷、4

甲基苄亚基樟脑、甲氧基肉桂酸异戊酯、2

氰基

3,3

二苯基丙烯酸异辛酯、对二甲氨基苯甲酸异辛酯、对甲氧基肉桂酸辛酯、2

(2H

苯并三唑
‑2‑
基)

4,6

双(1

甲基
‑1‑
苯乙基)苯酚、2,4

二叔丁基
‑6‑
(5



2H

苯并三唑
‑2‑
基)苯酚和2

(2H

苯并三唑
‑2‑
基)

4,6

二叔戊基苯酚;所述的光引发剂包括苯甲酮、4

甲基二苯甲酮、1

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4

苯基二苯甲酮、1,2

二苯基

1,2

乙二酮、2

乙基蒽醌、邻苯甲酰苯甲酸甲酯、2,2

二甲氧基
‑2‑
苯基苯乙酮、对二甲氨基二苯甲酮、4,4'

双(二甲氨基)二苯甲酮、4,4'

双(二乙氨基)二苯甲酮、4

氨基苯甲酸乙酯、4

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酯、2

异丙基噻吨酮和2,4

二乙基噻吨酮;所述的抗氧化剂包括在正离子检测模式和负离子检测模式下进行检测的抗氧化剂;所述的在负离子检测模式下进行检测的抗氧化剂包括3

叔丁基
‑4‑
羟基茴香醚、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甲醛、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甲酸、2,6

二叔丁基
‑4‑
(羟甲基)苯酚、2,4

二叔丁基苯酚、4,4'

亚丁基双(6

叔丁基

间甲酚)、4

(1,1,3,3

四甲基丁基)苯酚、2,2'

亚甲基双(4

乙基
‑6‑
叔丁基苯酚)、2,2'

亚甲基双(6

叔丁基
‑4‑
甲基苯酚)、二乙基

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膦酸酯、2,2'

硫代双(6

叔丁基

对甲酚)、1,2

双(3,5

二叔丁基
‑4‑
羟基氢化肉桂酰基)肼和4,4'

硫代双(6

叔丁基

间甲酚);所述的在正离子检测模式下进行检测的抗氧化剂包括1,3

二邻甲苯胍、1,3

二苯基
‑2‑
硫脲、2,2'

亚乙基

双(4,6

二叔丁基苯酚)、甲基
‑2‑
巯基苯并咪唑、11

甲基十二烷基3

[4

羟基

3,5

双(2

甲基
‑2‑
丙烷基)苯基]丙酸酯、二苄基羟胺、三(4

叔丁基
‑3‑
羟基

2,6

二甲基苄基)异氰脲酸酯、1,3,5

三甲基

2,4,6

三(3,5

二叔丁基
‑4‑
羟基苄基)苯、2,6

二叔丁基
‑4‑
(二甲氨基

甲基)苯酚、三(2,4

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磺基二基二

2,1

乙二基双[3

(4

羟基

3,5

双(2

甲基
‑2‑
丙烷基)苯基)丙酸酯]、2,2'

硫代双(6

叔丁基

对甲酚)、N,N'

1,6

己二基双[3

[4

羟基

3,5

双(2

甲基
‑2‑
丙烷基)苯基]丙酰胺]、1,2

乙二基双(氧

2,1

乙二基)双[3

[4

羟基
‑3‑
甲基
‑5‑
(2

甲基
‑2‑
丙烷基)苯基]丙酸酯]、1,6

己二基双[3

[4

羟基

3,5

双(2

甲基
‑2‑
丙烷基)苯基]丙酸酯]、4

[[4,6

双(辛基硫烷基)

1,3,5

三嗪
‑2‑
基]氨基]

2,6

二叔丁基苯酚、n

苯基
‑1‑
萘胺、双[4

(2

苯基
‑2‑
丙基)苯基]胺、N,N'

二苯基

1,4

苯二胺、(1,2

二氧代

1,2

乙二基)双(亚氨基

2,1

乙二基)双[3

[4

羟基

3,5

双(2

甲基
‑2‑
丙烷基)苯基]丙酸酯]、N,N'

二乙基硫脲和1,3

二苯基胍;所述的增塑剂(plasticizers)包括丁二酸二乙酯、己二酸二甲酯、己二酸二乙酯、壬二酸二甲酯、2,2,4

三甲基

1,3

戊二醇二异丁酸酯、富马酸二丁酯、癸二酸二甲酯、肉豆蔻酸异丙酯、柠檬酸三乙酯、二甘醇二苯甲酸酯、癸二酸二丁酯、棕榈酸异丙酯、乙酰柠檬酸三乙酯、油酸丙酯、马来酸二(2

乙基己基)酯、二苯甲酸二聚丙二醇酯、甘油单油酸酯、壬二酸二己酯、硬脂酸甘油酯、柠檬酸三丁酯、(Z)

油酸
‑2‑
四氢呋喃甲酯、12

乙酰氧基

[R

(Z)]
‑9‑


十八酸丁酯、壬二酸二异辛酯、乙酰柠檬酸三正丁酯、癸二酸二异辛酯、丁酰柠檬酸三正己酯、己二酸庚基壬基酯、己二酸二丁酯、己二酸二异癸烷基酯、环己烷1,2

二甲酸二异壬基酯和偏苯三酸三辛酯;所述的全氟化合物包括全氟正辛酸、全氟辛烷磺酸、全氟正丁酸、全氟正庚酸、全氟正己酸、全氟正癸酸、全氟正十二烷酸、全氟正壬酸、全氟正十一烷酸、全氟正戊酸、全氟正十四烷酸、全氟正十三烷酸、全氟
‑1‑
丁烷磺酸钾、全氟
‑1‑
癸烷磺酸钠、全氟
‑1‑
庚烷磺酸钠、全氟
‑1‑
己磺酸钠、全氟
‑1‑
辛烷磺酰胺、N

甲基全氟
‑1‑
辛磺酰胺、N

乙基全氟
‑1‑
辛烷磺酰胺、1H,1H,2H,2H

全氟己烷磺酸钠(4:2)、1H,1H,2H,2H

全氟辛烷磺酸钠(6:2)、1H,1H,2H,2H

全氟癸烷磺酸钠(8:2)、氯十六烷


‑3‑
氧杂戊烷
‑1‑
磺酸钾、11

氯二十碳氟
‑3‑
氧十一烷
‑1‑
磺酸钾和全氟

2,5

二甲基

3,6

二恶烷酸;所述的有机磷农药包括毒死蜱、二嗪农、甲基对硫磷、对硫磷、马拉硫磷、乐果、敌敌畏、3

甲基
‑4‑
硝基苯酚、香豆磷、二恶唑磷、杀灭磷、2

异丙基
‑6‑
甲基
‑4‑
嘧啶醇、异灭磷、美卡巴姆、杀虫剂、磷酮、吡唑磷和对硝基苯酚;所述的拟除虫菊酯包括3

苯氧基苄醇、4


‑3‑
苯氧基苯甲酸、顺
‑3‑
(2



3,3,3

三氟
‑1‑
丙烯基)

2,2

二甲基

环丙烷羧酸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所述的新烟碱类农药包括啶虫脒、呋虫胺、吡虫啉、噻虫啉和噻虫嗪;所述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包括多菌灵、呋喃丹、氯丙胺、非诺威、异威威、灭多威、抗蚜
威和苯胺灵;所述的酸性除草剂包括2,4

二氯苯氧丁酸、2,4,5

涕丙酸、2,4,5

三氯苯氧乙酸、2,4

滴丙酸、2

甲基
‑4‑
氯苯氧乙酸、2

甲基
‑4‑
氯戊氧基丙酸和2

甲基
‑4‑
氯苯氧基丁酸;所述的唑类农药包括联苯三唑醇、环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环唑、芬布康唑、氟硅唑、抑菌灵、丁苯胺、戊康唑、丙氯灵、戊唑醇、四康唑和噻菌灵;所述的三唑酮类农药包括氯唑草酮、己嗪酮、苯嗪草酮、嗪草酮、苯胺、阿特拉顿、阿特拉津、扑灭通、扑草净、扑灭津、仲丁通、西玛津、西草净和特丁净;所述的尿素类农药包括氯磺隆、氯脲酮、1

(3,4

二氯苯基)
‑3‑
甲基脲、1

(3,5

二氯苯基)脲、甲基苯噻隆、溴谷隆、甲氧隆、敌草隆、3

苯基

1,1

二甲基脲、异丙隆和利谷隆;所述的酰胺类农药包括甲草胺、二甲草胺、N,N

二甲基氨基

N

甲苯和环酰菌胺;所述的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包括嘧菌酯、嘧螨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所述的其他杀虫剂包括氟担菌宁、啶酰菌胺、恶唑菌酮、甲霜灵、氟苯嘧啶醇和苄草丹;所述的有机氯农药包括二氯丙酸、ALPHA

六六六、BETA

六六六、林丹、δ

六六六、Ε

六六六、顺式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达虞飞翔汤书琴刘晓途
申请(专利权)人:暨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