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管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8537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0:29
一种软管连接器(100),具有主体(102),该主体具有第一主体部分(106)和第二主体部分。第一主体部分和第二主体部分在其之间限定一间隙,使得该间隙适于在其中接收软管。进一步地,第二主体部分具有朝向间隙的进入部分的端部区段。软管连接器(100)还包括具有多个夹持爪的夹持元件。软管连接器(100)还包括螺纹耦接到第二主体部分的夹持螺母(140)。软管连接器(100)还包括限定在第二主体部分上的至少一个开口(132)。该至少一个开口(132)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延伸。此外,为了使软管与软管连接器(100)完全锁定,软管至少呈现在第一端部处。进一步地,为了使软管与软管连接器(100)完全锁定,夹持螺母(140)覆盖第二端部。夹持螺母(140)覆盖第二端部。夹持螺母(140)覆盖第二端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软管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软管连接器,更具体地是一种软管连接器的耦接机构。

技术介绍

[0002]自置居所的必需条件之一是用于给草坪浇水、洗车等的软管。软管连接至供水源,诸如水龙头或泵,使得水可通过软管传送。软管连接器允许软管与供水源的快速耦接。软管连接器典型地包括主体、夹持螺母和夹持元件。为了将软管与软管连接器耦接,推动软管使得软管被软管连接器的主体接收。在一些情况下,主体没有接收达到适当长度的软管。这通常是因为主体与软管之间的摩擦。如果软管未被主体适当地接收,则存在软管在操作期间可能滑出连接的可能。例如,如果软管经受交变负载,则软管可能滑出连接的可能性高。因此,重要的是用户要知道软管是否已经完全被主体接收。当前可用的软管连接器不提供任何指示关于是否软管已经被主体完全接收。
[0003]EP2644959A2描述了用于接收和保持管的管耦接件。耦接件包括耦接主体,该耦接主体具有通路以接收管的一部分。耦接主体中的夹头具有支柱,该支柱具有的外表面与耦接主体中的锥形表面接合,该锥形表面向内推动支柱以抵抗管的抽出。偏置构件在不插入管情况下提供偏置力,以将支柱轴向地推动到锥形表面上。该夹头可以夹持多种管道直径。该耦接器可以配备有用于与管的内径进行密封的多个插入件,这些插入件具有不同的直径。为了密封的目的,管在插入到耦接主体中之前,将插入件装配到管的端部中。插入件具有通道,在插入时该通道与耦接主体中的通道对准。插入件在朝向其距管的端部最远的端部处设置有O形环密封件,该O形环密封件抵靠耦接主体密封。为此,耦接主体呈现为狭窄区段,使得插入件上的O形环通过被推入其中而密封抵靠耦接主体的内环形壁。耦接主体还包括窗口,该窗口允许检查插入的管并因此确定管的通过。虽然管的通过是成功进入的良好指示,但是它不能保证用户已经将管足够远地插入以实现管与耦接主体之间的不透水密封。这是因为,当O形环尚未进入耦接主体的狭窄区段以进行密封时,窗口已经被管完全覆盖。因此,当该O形环到达该狭窄区段的前部时,使用者体验到该反作用力可能倾向于认为他已经完全进入该软管中并且因此停止进一步推动。然后这导致不适当的密封并且因此导致错误的连接。仅通过观察窗口,没有机会在由于O形环到达耦接主体的狭窄区段而引起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与由于管被完全推入耦接主体中而引起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之间进行区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内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或至少减少以上讨论的缺点。该目的至少部分地通过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软管连接器实现。软管连接器具有主体。该主体包括第一主体部分和第二主体部分,该第二主体部分布置为同中心地围绕第一主体部分。第一主体部分和第二主体部分在它们间限定一间隙,使得所述间隙适于在其中接收软管。进一步地,第二主体部分具有朝向间隙的进入部分的端部区段。软管连接器也包括夹持元件,该夹持元件耦接到第二主体部分。夹持元件包括多个夹持爪。软管连接器还包括夹持螺母,该夹持螺
母螺纹耦接到第二主体部分。
[0005]软管连接器还包括限定在第二主体部分上的至少一个开口。该至少一个开口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延伸。该至少一个开口的第一端部限定为距第二主体部分的端部区段的最近外围点,并且第二端部限定为距第二主体部分的端部区段最远的外围点。此外,为了使软管与软管连接器完全锁定,夹持螺母适于螺纹耦接到第二主体部分之后,使得夹持螺母覆盖第二端部。
[0006]至少一个开口指示用户该软管是否已经由第二主体部分适当地接纳,并且还指示夹紧螺母是否与第二主体部分适当地接合。所以,本专利技术的软管连接器提供了改进的功能可靠性。软管连接器还允许简单的组装和拆卸并且易于使用。进一步地,至少一个开口可以设置在第二主体部分中而没有任何附加成本。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第二主体部分包括外螺纹,该外螺纹与夹持螺母上的内螺纹接合,以使夹持螺母和第二主体部分螺纹耦接。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至少一个开口设置邻近第二主体部分上的外螺纹。
[0009]在可替代的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开口不干涉内螺纹,例如通过将开口定位成邻近内螺纹,还可以通过将至少一个开口至少部分地形成在外螺纹内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如这个实施例,不需要用于与软管连接器的螺纹相邻的额外间隔的开口,该软管连接器能够制造为更短的版本。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至少一个开口是三角形的。还可以考虑该三角形的特定定向。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可以选择三角形的定向,使得三角形指向端部区段的最远的外围点。由此,直观地指示软管连接器的用户使软管进入软管连接器足够远,至少直到在开口中看到软管。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第二主体部分包括多个开口,这些开口周向地彼此隔开。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第二主体部分包括至少四个开口。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软管至少在至少一个开口的第一端部处的呈现是软管在第一主体部分上的准确安装的指示。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软管覆盖由至少一个开口限定的总长度的至少一半,以指示软管在第一主体部分上的准确安装。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至少一个开口的第二端部的覆盖是软管的准确夹持的指示。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第二主体部分包括邻近至少一个开口限定的止动边缘。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止动边缘实施为从第二主体部分的外表面延伸的环形肋部。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当夹持螺母与第二主体部分耦接时,设置在夹持螺母上的第一肋部抵靠止动边缘。更具体地,当夹持螺母抵靠止动边缘时,使用者意识到夹持螺母与第二主体部分完全接合并且软管由夹持元件适当地夹持。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第一肋部抵靠止动边缘时,夹持螺母适于完全覆盖至少一个开口的第二端部。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至少一个开口的形状是矩形、圆形和椭圆形中的至少一种。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当夹持螺母与第二主体部分耦接时,夹持螺母适于限制异物通过并进入至少一个开口、第二主体部分的外螺纹,以及夹持螺母的内螺纹中。所以,消除了第二主体部分的外螺纹由于灰尘的进入而污染的任何可能性。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夹持元件包括至少一个齿。
[0024]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的特征和方面将从以下描述和附图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0025]本专利技术将参考附图更详细地,在附图中:
[0026]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软管连接器的截面图;
[0027]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软管连接器的主体和夹持元件的透视图;
[0028]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软管连接器和由软管连接器接收的软管的侧视图;以及
[0029]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夹持螺母处于接合状态下的软管连接器的侧视图。
[0030]图5示出了开口的可替代实施例和开口的放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软管连接器(100),包括;主体(102),包括:第一主体部分(106);以及第二主体部分(112),设置为同心地围绕所述第一主体部分(106);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分(106)和所述第二主体部分(112)在它们之间限定一间隙(114),使得所述间隙(114)适于在其中接收软管(108);其中,所述第二主体部分(112)具有端部区段(118),该端部区段朝向所述间隙(114)的进入部分(120);夹持元件(124),结合到所述第二主体部分(112),其中,所述夹持元件(124)包括多个夹持爪(126);以及夹持螺母(140),螺纹耦接到所述第二主体部分(112);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连接器(100)还包括限定在所述第二主体部分(112)上的至少一个开口(132),所述至少一个开口(132)在第一端部(150)与第二端部(152)之间延伸,其中,所述第一端部(150)限定为距所述第二主体部分(112)的所述端部区段(118)最近的外围点,并且所述第二端部(152)限定为距所述第二主体部分(112)的所述端部区段(118)最远的外围点;其中,为了使所述软管(108)与所述软管连接器(100)完全锁定:所述软管(108)适于接收在所述间隙(114)中,使得所述软管(108)至少呈现在所述第一端部(150)处;并且所述夹持螺母(140)适于在螺纹耦接到所述第二主体部分(112)之后,使得所述夹持螺母(140)覆盖所述第二端部(15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连接器(100),其中,所述第二主体部分(112)包括外螺纹(116),该外螺纹与在所述夹持螺母(140)上的内螺纹(142)接合以使所述夹持螺母(140)和所述第二主体部分(112)螺纹耦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管连接器(100),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开口(132)设置为邻近所述第二主体部分(112)上的所述外螺纹(116)。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管连接器(100),其中,所述开口(132)实现为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外螺纹(116)内。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软管连接器(100),其中,所述开口(132)是三角形的形状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管连接器(100),其中,所述三角形的定向使得所述三角形指向所述端部区段(118)的最远的外围点。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软管连接器(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托马斯
申请(专利权)人:胡斯华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