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艺废水沉降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6500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5: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工艺废水沉降池,包括底座、沉降池本体、储水箱,所述底座顶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沉降池本体和储水箱,所述储水箱与沉降池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一排水管;所述沉降池本体的顶端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顶端设置有进水口、试剂口、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对称设置有若干搅拌杆,所述搅拌杆远离所述搅拌轴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刮板;所述沉降池本体的底端设置有带第二控制阀的排污管;所述储水箱内设置有过滤部件,所述储水箱的侧面设置有带第一控制阀的第二排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具有自清洁功能,且不易堵塞。易堵塞。易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艺废水沉降池


[0001]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
,具体为一种工艺废水沉降池。

技术介绍

[0002]废水处理就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净化,减少污染,以至达到废水回收、复用,充分利用水资源。废水处理被广泛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餐饮等各个领域,相应的废水处理装置也有很多,其中废水沉降池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但是现有的废水沉降池存在占地面积较大、排污口易堵塞、清理费时费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废水沉降池,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工艺废水沉降池,包括底座、沉降池本体、储水箱,所述底座的底端设置有四个支撑脚,四个支撑脚呈矩形分布在所述底座的底端;所述底座顶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沉降池本体和储水箱,所述储水箱与沉降池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两端分别与储水箱和沉降池本体连通;所述沉降池本体的顶端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顶端设置有进水口、试剂口、电机,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盖体顶端的中心位置,所述进水口和试剂口分别位于电机的左右两侧,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贯穿所述盖体并延伸进沉降池本体内部,所述搅拌轴上对称设置有若干搅拌杆,所述搅拌杆远离所述搅拌轴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刮板;所述沉降池本体的底端设置有带第二控制阀的排污管,所述排污管贯穿所述底座并与所述沉降池本体连通;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沉降池本体连通的一端内设置有过滤网;所述储水箱内设置有过滤部件,所述储水箱的侧面设置有带第一控制阀的第二排水管。
[0005]优选的,所述沉降池本体和储水箱均设置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所述沉降池本体顶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盖体底端的周向侧面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
[0006]优选的,所述沉降池本体的内部底端设置为漏斗结构,且所述排污管的顶端与所述沉降池本体内部底端的最低处连通。
[0007]优选的,所述搅拌轴靠近底端的位置设置有绞龙结构,所述绞龙结构延伸进所述排污管的内部。
[0008]优选的,所述搅拌轴靠近底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刮板,所述第二刮板通过两根相互垂直的加强杆与所述搅拌轴和所述搅拌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刮板远离所述加强杆的一侧紧贴所述沉降池本体内部底端的表面;所述第一刮板远离搅拌杆的一侧紧贴所述沉降池本体的内壁。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刮板和第二刮板均设置为矩形长条状,且所述第一刮板和第二
刮板均采用塑料板制作而成。
[0010]优选的,所述过滤部件包括钢丝框体和活性炭颗粒,所述钢丝框体设置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所述活性炭颗粒填充在所述钢丝框体内部。
[0011]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端设置有便于沉降池本体安装的第一凹槽以及便于储水箱安装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呈圆形,且所述第一凹槽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便于排污管贯穿的通孔。
[0012]优选的,所述沉降池本体的正面设置有第一观察窗,所述储水箱的正面设置有第二观察窗,且所述第一观察窗和第二观察窗均采用钢化玻璃制作而成。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通过在搅拌轴、第一刮板、第二刮板的配合使得沉降池本体具有自清洁功能,使得杂质不容易附着在沉降池本体的内壁上,减轻了后期清理维护的负担。
[0015]2、通过搅拌轴底端设置的绞龙结构与排污管的配合,避免了污泥堵塞排污管,同时绞龙结构有利于提高排污管排污的效率。
[0016]3、通过设置带过滤部件的储水箱,使得沉降处理后的废水经过过滤部件内部的活性炭颗粒的吸附处理后能够被二次利用,节约了水资源。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底座;2、支撑脚;3、沉降池本体;4、储水箱;5、第一排水管;6、盖体;7、电机;8、进水口;9、试剂口;10、第一观察窗;11、第二观察窗;12、第二排水管;13、第一控制阀;14、搅拌轴;15、搅拌杆;16、第一刮板;17、加强杆;18、第二刮板;19、绞龙结构;20、排污管;21、第二控制阀;22、第一凹槽;23、第二凹槽;24、通孔;25、过滤网;26、过滤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工艺废水沉降池,包括底座1、沉降池本体3、储水箱4,所述底座1的底端设置有四个支撑脚2,四个支撑脚2呈矩形分布在所述底座1的底端;所述底座1顶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沉降池本体3和储水箱4,所述储水箱4与沉降池本体3之间设置有第一排水管5,所述第一排水管5两端分别与储水箱4和沉降池本体3连通;所述沉降池本体3的顶端设置有盖体6,所述盖体6顶端设置有进水口8、试剂口9、电机7,所述电机7设置在所述盖体6顶端的中心位置,所述进水口8和试剂口9分别位于电机7的左右两侧,所述电机7的输出端连接有搅拌轴14,所述搅拌轴14贯穿所述盖体6并延伸进沉降池本体3内部,所述搅拌轴14上对称设置有若干搅拌杆15,所述搅拌杆15远离所述搅拌轴14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刮板16;所述沉降池本体3的底端设置有带第二控制阀21的排污管20,所述排污管20贯穿所述底座1并与所述沉降池本体3连通;所述第一排水管5与所述沉降池本体3连通的一端内设置有过滤网25;所述储水箱4内设置有过滤部件26,所述储水箱4的侧面设置有带第一控制阀13的第二排水管12。
[0025]进一步的,所述沉降池本体3和储水箱4均设置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所述沉降池本体3顶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盖体6底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艺废水沉降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沉降池本体(3)、储水箱(4),所述底座(1)的底端设置有四个支撑脚(2),四个支撑脚(2)呈矩形分布在所述底座(1)的底端;所述底座(1)顶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沉降池本体(3)和储水箱(4),所述储水箱(4)与沉降池本体(3)之间设置有第一排水管(5),所述第一排水管(5)两端分别与储水箱(4)和沉降池本体(3)连通;所述沉降池本体(3)的顶端设置有盖体(6),所述盖体(6)顶端设置有进水口(8)、试剂口(9)、电机(7),所述电机(7)设置在所述盖体(6)顶端的中心位置,所述进水口(8)和试剂口(9)分别位于电机(7)的左右两侧,所述电机(7)的输出端连接有搅拌轴(14),所述搅拌轴(14)贯穿所述盖体(6)并延伸进沉降池本体(3)内部,所述搅拌轴(14)上对称设置有若干搅拌杆(15),所述搅拌杆(15)远离所述搅拌轴(14)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刮板(16);所述沉降池本体(3)的底端设置有带第二控制阀(21)的排污管(20),所述排污管(20)贯穿所述底座(1)并与所述沉降池本体(3)连通;所述第一排水管(5)与所述沉降池本体(3)连通的一端内设置有过滤网(25);所述储水箱(4)内设置有过滤部件(26),所述储水箱(4)的侧面设置有带第一控制阀(13)的第二排水管(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艺废水沉降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池本体(3)和储水箱(4)均设置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所述沉降池本体(3)顶端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盖体(6)底端的周向侧面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艺废水沉降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池本体(3)的内部底端设置为漏斗结构,且所述排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鲁涛李志水张磊杨继锋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金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