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随机振动性能的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5842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随机振动性能的继电器,包括基座、动簧衔铁部件、磁路部分和静簧部分,动簧衔铁部件以跷跷板形式设置在基座上,并与磁路部分、静簧部分配合;动簧衔铁部件包括绝缘件和设置于该绝缘件的衔铁、动簧片,动簧片包括设置于绝缘件的主片体和与该主片体一体相连的一个或若干接触端,该接触端设置动触点;所述接触端与主片体不共面,所述接触端低于主片体,或者,所述接触端低于主片体的最高部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同等动簧片变形量条件下,能够产生更大的压力,在同等触点超行程的条件下,能够获得更大的触点压力,从而不需要改变吸力或有限吸力,即可提高继电器在动簧片垂直方向上的随机振动性能。片垂直方向上的随机振动性能。片垂直方向上的随机振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随机振动性能的继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提高随机振动性能的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的兴起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子系统用到信号继电器。为保证车载应用的可靠性,对继电器的随机振动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0003]为提升继电器的随机振动性能,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增加整体的反力,以提升常闭端的触点压力,进而提升常闭端的随机振动性能;同时通过增加整体吸力,增大吸力和反力的差值,以提升常开触点的压力,进而提升常开触点的随机振动性能。但第三代、第四代信号继电器体积小,在有限的体积空间内,继电器吸力受限,为满足继电器的生产工艺性和效率,在设计之初,已充分考虑了在有限的体积内如何获得最大的吸力,基本上无改进提升的空间,无法通过上述一般方案提升随机振动性能;同时,因吸力受限,相应匹配的反力也受限,最终导致继电器的触点压力受限,随机振动性能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提高随机振动性能的继电器,在不需要改变吸力或有限吸力的条件下,提高继电器的随机振动性能。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随机振动性能的继电器,包括基座、动簧衔铁部件、磁路部分和静簧部分,动簧衔铁部件以跷跷板形式设置在基座上,并与磁路部分、静簧部分配合;动簧衔铁部件包括绝缘件和设置于该绝缘件的衔铁、动簧片,动簧片包括设置于绝缘件的主片体和与该主片体一体相连的一个或若干接触端,该接触端设置动触点;所述接触端与主片体不共面,所述接触端低于主片体,或者,所述接触端低于主片体的最高部位。
[0006]进一步的,所述接触端与主片体以折弯部进行过渡。
[0007]进一步的,所述折弯部呈台阶状。
[0008]进一步的,所述折弯部呈倾斜状,且其高端与所述主片体对应,其低端与所述接触端对应。
[0009]进一步的,所述绝缘件将所述衔铁、动簧片注塑在一起,且所述动簧片位于所述衔铁一侧。
[0010]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的数量为两个,该两动簧片分别位于所述衔铁相对的两侧。
[0011]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的主片体背对所述衔铁的一侧设有露在所述绝缘件外并用于连接所述基座的若干连接端。
[0012]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的主片体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处分别设置所述接触端。
[0013]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的主片体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处分别设置至少两个呈并列分布的所述接触端。
[001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由于动簧片的各接触端分别与主片体不共面,且动簧片的各接触端分别低于主片体,或者,动簧片的各接触端分别低于主片体的最高部位,使得本技术在同等动簧片变形量条件下,能够产生更大的压力,在同等触点超行程的条件下,能够获得更大的触点压力,从而不需要改变吸力或有限吸力,即可提高继电器在动簧片垂直方向上的随机振动性能。此外,本技术可减小动触点厚度,从而降低了动触点的重量,可节约触点材料用量,并在继电器簧片垂直方向上随机振动时,可减小触点的抖动,从而进一步提高随机振动性能;动触点重量的减小,还可以提高继电器的动作速度,减小动作时间。
[0016]2、所述动簧片的各接触端分别与主片体以折弯部进行过渡,使得动簧片加工便捷、易于成型。
[0017]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一种提高随机振动性能的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传统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的动簧衔铁部件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的吸反力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实施例,请参见2

图5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提高随机振动性能的继电器,包括基座1、动簧衔铁部件、磁路部分和静簧部分,动簧衔铁部件以跷跷板形式设置在基座1上,并与磁路部分、静簧部分配合;动簧衔铁部件包括绝缘件4和设置于该绝缘件4的衔铁5、动簧片2,动簧片2包括设置于绝缘件4的主片体21和与该主片体21一体相连(即一体成型)的若干接触端22,各接触端22分别设置动触点3;动簧片2的各接触端22分别与主片体21不共面,且动簧片2的各接触端22分别低于主片体21,或者,动簧片2的各接触端22分别低于主片体21的最高部位。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动簧包括一个所述接触端。
[0024]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2的各接触端22分别与主片体21以折弯部23进行过渡,该折弯部23呈倾斜状,且其高端与所述主片体21对应,其低端与所述接触端22对应。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折弯部呈台阶状。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件4将所述衔铁5、动簧片2注塑在一起,且所述动簧片2位于所述衔铁5一侧。所述动簧片2的数量为两个,该两动簧片2分别位于所述衔铁5相对的两侧。
[0026]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2的主片体21背对所述衔铁5的一侧设有露在所述绝缘件4外并用于连接所述基座1的若干连接端24。所述动簧片2的主片体21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处分别设置所述接触端22,具体,所述动簧片2的主片体21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处分别设置至少两个呈并列分布的所述接触端22。
[0027]本技术的一种提高随机振动性能的继电器,其在动簧片2的主片体21与接触端22之间设置往触点方向的Z字形折弯部23,以此结构改变动簧片2的整体屈服强度,即在同等动簧片2变形量条件下,能够产生更大的压力,在同等触点超行程的条件下,能够获得
更大的触点压力,提高继电器的动簧片2在垂直方向上的随机振动性能。因此,本技术可在不改变吸力和中间段继电器反力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继电器动作末段吸力提升继电器的随机振动性能。
[0028]如图5所示,其中曲线a为75%的吸力曲线,曲线b为反力曲线,曲线c为10%的吸力曲线。反力曲线本身为三段式,包括在静合触点处的反力曲线b1、在间隙运动时的反力曲线b2和在动合触点处的反力曲线b3,动簧片2设置往触点方向的Z字形折弯部23后,在同等动簧片2变形量条件下,能够产生更大的压力,在同等触点超行程的条件下,能够获得更大的触点压力,因此,反力曲线在静合触点处的反力曲线b1、在动合触点处的反力曲线b3分别变为新的反力曲线b4、反力曲线b5。
[0029]动簧片2设置往触点方向的Z字形折弯部23后,其折弯垂直方向的位移为h1,在同等触点超行程下,动触点3的厚度将由原来的h0(如图1所示,传统继电器的动簧片2'未设置Z字形折弯部,动簧片2'整体共面,动触点3'的厚度为h0)减小至h2,如图2、图3所示,h0和h2的高度差为h1,h1即为动簧片2的接触端22与主片体21之间的高度差。
[0030]随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随机振动性能的继电器,包括基座、动簧衔铁部件、磁路部分和静簧部分,动簧衔铁部件以跷跷板形式设置在基座上,并与磁路部分、静簧部分配合;动簧衔铁部件包括绝缘件和设置于该绝缘件的衔铁、动簧片,动簧片包括设置于绝缘件的主片体和与该主片体一体相连的一个或若干接触端,该接触端设置动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与主片体不共面,所述接触端低于主片体,或者,所述接触端低于主片体的最高部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随机振动性能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与主片体以折弯部进行过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随机振动性能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呈台阶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随机振动性能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呈倾斜状,且其高端与所述主片体对应,其低端与所述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连新平郭齐岳林俊庆林佳宾董欣赏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信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