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以跨越地面障碍物的越障减震车轮,包括环形闭合的履带;履带内安装第一气动元件;第一气动元件的缸体固定在上悬架和下悬架之间;上悬架贴合履带的内壁;第一气动元件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行走轮组;下悬架支承第一行走轮组;下悬架上安装至少一组第三行走轮组;第三行走轮组贴合履带的内壁;第一行走轮组、上悬架、第二行走轮组和第三行走轮组涨紧履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翻越地面障碍物,能极大提高作业车的工作效率。能极大提高作业车的工作效率。能极大提高作业车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以跨越地面障碍物的越障减震车轮
[0001]本技术涉及越障与减震
,尤其是指一种可以跨越地面障碍物的越障减震车轮。
技术介绍
[0002]在自动驾驶技术逐渐完备的当下,无人驾驶也逐渐应用到工地作业车中,催生了许多种类的工地运输及开采设备。
[0003]而施工地的地形种类较多,地质较为复杂,当前的自动驾驶汽车车轮很难有效翻越如石头、土块与水泥碎片等的障碍物,因无法翻越障碍物从而造成设备停工,严重影响其通过性及稳定性,进而引发侧滑甚至倾翻等安全问题,极大降低工地作业车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以跨越地面障碍物的越障减震车轮。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可以跨越地面障碍物的越障减震车轮,包括环形闭合的履带;所述履带内安装第一气动元件;所述第一气动元件的缸体固定在上悬架和下悬架之间;所述上悬架贴合所述履带的内壁;所述第一气动元件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行走轮组;所述下悬架支承第一行走轮组;所述下悬架上安装至少一组第三行走轮组;所述第三行走轮组贴合所述履带的内壁;所述第一行走轮组、所述上悬架、所述第二行走轮组和所述第三行走轮组涨紧所述履带。
[0007]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动元件为单作用气缸。
[0008]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走轮组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安装第一车轮;所述第一车轮包括第一轮毂;由所述第一轮毂的中心在同一平面上向外伸展多根辐条;所述辐条的一端抵接第一轮辋;沿所述第一轮辋的周向设置多个齿条;所述齿条和所述履带相互啮合。
[0009]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行走轮组包括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安装第二车轮;所述第二车轮包括第二轮毂;由所述第二轮毂的中心在同一平面上向外伸展多块辐板;所述辐板的外缘抵接第二轮辋;所述第二轮辋上套有同步带;所述同步带和所述履带相互啮合。
[0010]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动元件的缸体上套设多组连接件;相连两组连接件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上悬架和所述连接件之间通过固定支架固定连接。
[0011]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包括一组夹紧片;所述夹紧片夹紧所述连接件且通过第一紧固件紧固。
[0012]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行走轮组包括行走架、第三车轮和减震抬升机构;所述减震抬升机构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下悬架上;所述减震抬升机构的活动端连接
所述行走架;所述行走架的底部安装第三车轮。
[0013]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抬升机构包括第二气动元件;所述第二气动元件之外套设减震弹簧;所述第二气动元件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下悬架上;所述第二气动元件的活动端连接所述行走架。
[0014]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弹簧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二气动元件的固定端,所述减震弹簧的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气动元件的活动端。
[0015]其进一步的技术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架包括一组套管;所述套管的一端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在所述下悬架之上,所述套管的另一端和传动轴焊接;所述传动轴的两侧固定第三车轮。
[001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7]1、本技术实时越障、有效减震,能够极大提高车体工作效率,更好保障车体正常运作。
[0018]2、本技术忽略车体在越障时质心偏移产生的影响,有效提高爬坡性能、坡地行驶稳定性。
[0019]3、本技术保证两侧履带运动状态保持一致,即同时接触台阶边缘,两侧履带受力相同。
附图说明
[0020]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的主视图。
[0024]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履带;2、第一行走轮组;3、固定支架;4、第一气动元件;5、压缩弹簧;6、上悬架;7、第二行走轮组;8、第三行走轮组;9、行走架;10、下悬架;11、第二紧固件;12、减震抬升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6]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此外,在全部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
[0027]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主视图。结合图1~图3,一种可以跨越地面障碍物的越障减震车轮,包括环形闭合的履带1,履带1位于越障减震车轮的外围,将越障减震车轮包围在内,用于整个轮体与地面产生摩擦从而前行。
[0028]履带1内安装第一气动元件4。优选地,第一气动元件4为单作用气缸,单作用气缸
的活塞杆可以来回收缩,用于越障减震车轮撞到障碍物时方便其进行减震与跨越。第一气动元件4的缸体固定在上悬架6和下悬架10之间。上悬架6贴合履带1的内壁。第一气动元件4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行走轮组7。下悬架10支承第一行走轮组2。下悬架10上安装至少一组第三行走轮组8。本实施例中,下悬架10上安装五组第三行走轮组8,相邻两组第三行走轮组8之间的间距相同,第三行走轮组8用于翻越地面障碍物与减少轮体的上下起伏的高度差,可以提高越障减震车轮的整体稳定性。第三行走轮组8贴合履带1的内壁。第一行走轮组2、上悬架6、第二行走轮组7和第三行走轮组8涨紧履带1。
[0029]第一气动元件4的缸体上套设多组连接件。本实施例中,第一气动元件4的缸体上套设四组连接件。相连两组连接件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一根或两根连接杆上套设压缩弹簧5,压缩弹簧5用于第一气动元件4的活塞杆收缩时,对第一气动元件4进行缓冲。
[0030]上悬架6和连接件之间通过固定支架3固定连接。固定支架3包括一组夹紧片。夹紧片夹紧连接件且通过第一紧固件紧固。优选地,第一紧固件为锁紧螺栓,锁紧螺栓依次穿过夹紧片和连接件,将第一气动元件4和上悬架6固定连接。
[0031]第一行走轮组2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安装第一车轮。第一车轮包括第一轮毂。由第一轮毂的中心在同一平面上向外伸展多根辐条。辐条的一端抵接第一轮辋。沿第一轮辋的周向设置多个齿条。齿条和履带1相互啮合。
[0032]第二行走轮组7包括第二连杆。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安装第二车轮。第二车轮包括第二轮毂。由第二轮毂的中心在同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以跨越地面障碍物的越障减震车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闭合的履带(1);所述履带(1)内安装第一气动元件(4);所述第一气动元件(4)的缸体固定在上悬架(6)和下悬架(10)之间;所述上悬架(6)贴合所述履带(1)的内壁;所述第一气动元件(4)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行走轮组(7);所述下悬架(10)支承第一行走轮组(2);所述下悬架(10)上安装至少一组第三行走轮组(8);所述第三行走轮组(8)贴合所述履带(1)的内壁;所述第一行走轮组(2)、所述上悬架(6)、所述第二行走轮组(7)和所述第三行走轮组(8)涨紧所述履带(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以跨越地面障碍物的越障减震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动元件(4)为单作用气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以跨越地面障碍物的越障减震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走轮组(2)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安装第一车轮;所述第一车轮包括第一轮毂;由所述第一轮毂的中心在同一平面上向外伸展多根辐条;所述辐条的一端抵接第一轮辋;沿所述第一轮辋的周向设置多个齿条;所述齿条和所述履带(1)相互啮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以跨越地面障碍物的越障减震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行走轮组(7)包括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安装第二车轮;所述第二车轮包括第二轮毂;由所述第二轮毂的中心在同一平面上向外伸展多块辐板;所述辐板的外缘抵接第二轮辋;所述第二轮辋上套有同步带;所述同步带和所述履带(1)相互啮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姝然,邓嵘,时迪,陈华强,王忠瑜,计璇,周沛桦,夏雨卿,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