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3900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4: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器,包括壳体、半导体制冷装置、隔热装置和散热装置,壳体设有安装腔,半导体制冷装置、隔热装置、散热装置、第二散热风扇以及第二散热鳍片模块均设于安装腔内,其中,半导体制冷装置设于隔热装置中,半导体制冷装置的冷端和热端分别外露于隔热装置的相对两侧,冷端用于与外部热源连接,以吸收外部热源的热量而对外部热源进行散热,冷端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转移至热端,散热装置紧贴或贴近热端,以将热端的热量传导至外界,实现对热端进行散热。其能够有效减少半导体制冷装置中的热端和冷端的逆向热量交换,从而有助于提高冷端的散热效率。于提高冷端的散热效率。于提高冷端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散热
,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方式主要有主动散热和被动散热,主动散热适用于热流密度较低的电子元器件散热,被动散热主要分为:风冷散热、液冷散热、热管散热以及半导体制冷散热。
[0003]其中,半导体制冷散热式的散热器主要包括半导体制冷片、第一散热风扇以及第二散热风扇,第一散热风扇和第二散热风扇分置于半导体制冷片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一散热风扇用于将电子元器件的热量传导至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第二散热风扇用于将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的热量传导至外界环境。
[0004]然而,目前的半导体制冷散热器存在半导体制冷片中的热端与冷端之间的逆向热量交换过大的问题,导致冷端的散热效率较低,因此,亟需对现有的半导体制冷散热式散热器进行结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其能够有效减少半导体制冷装置中的热端和冷端的逆向热量交换,从而有助于提高冷端的散热效率。
[0006]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散热器,包括:
[0008]壳体,具有安装腔;
[0009]半导体制冷装置,设于所述安装腔内,设有冷端以及热端,所述冷端用于与外部热源连接,所述冷端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转移至所述热端;
[0010]隔热装置,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设于所述隔热装置中,且所述冷端和所述热端分别外露于所述隔热装置的相对两侧;
[0011]散热装置,设于所述安装腔内,紧贴或贴近所述热端,用于将所述热端的热量传导至外界,以对所述热端进行散热。
[0012]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装置为第一散热鳍片模块,所述第一散热鳍片模块包括第一承托底板以及间隔设于所述第一承托底板上的多个第一鳍片,所述第一承托底板紧贴或贴近所述热端。
[0013]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装置为第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与所述热端间隔设置,用于将所述热端的热量扩散至外界;或,所述散热装置为紧贴所述热端的水冷散热器。
[0014]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鳍片模块以及第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鳍片模块包括第一承托底板以及间隔设于所述第一承托底板上的多个第一鳍片,所述第一承托底板紧贴所述热端;所述第一散热风扇与所述第一鳍片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散热风扇用于将所述第一散热鳍片模块的热量扩散至外界;
[0015]或,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鳍片模块以及水冷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鳍片模块包括第一承托底板以及间隔设于所述第一承托底板上的多个第一鳍片,所述第一承托底板紧贴所述热端;所述水冷散热器与所述第一鳍片紧贴,所述水冷散热器用于吸收所述第一散热鳍片模块的热量。
[0016]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腔内还设有第一导热涂层,所述第一导热涂层的两侧分别紧贴所述热端和所述第一散热鳍片模块。
[0017]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腔内还设有第二散热风扇,所述第二散热风扇与所述冷端间隔设置,并用于将外部热源的热量以对流的方式传导至所述冷端。
[0018]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腔内还设有位于所述冷端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之间的第二散热鳍片模块,所述第二散热鳍片模块紧贴所述冷端,所述第二散热鳍片模块与所述第二散热风扇间隔设置。
[0019]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腔内还设有第二导热涂层,所述第二导热涂层的相对两侧分别紧贴所述冷端和所述第二散热鳍片模块。
[002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散热鳍片模块包括第二承托底板以及间隔设于所述第二承托底板上的多个第二鳍片,所述第二承托底板紧贴所述冷端,所述第二鳍片与所述第二散热风扇间隔设置。
[0021]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罩体以及第二罩体,所述第一罩体与所述隔热装置的第一侧面可拆卸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罩体开设有多个与其内部相连通的第一散热孔,所述冷端和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均位于所述第一罩体内;所述第二罩体与所述隔热装置的第二侧面可拆卸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罩体开设有多个与其内部相连通的第二散热孔,所述热端和所述散热装置均位于所述第二罩体内。
[0022]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3]该散热器通过增设隔热装置,并将半导体制冷装置设于该隔热装置当中,以对半导体制冷装置进行包覆住而实现对半导体制冷装置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避免热端的热量通过空气逆向转移至冷端而导致冷端的吸热制冷效果降低,或,降低从热端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自身而逆向转移至冷端的热量,同时,利用散热装置对热端进行热量传导而实现对热端进行及时散热降温,从而可实现减少半导体制冷装置中的热端和冷端之间的逆向热量交换,有助于提高冷端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所示的散热器的剖视图;
[0026]图3为图1所示的散热器的分解图。
[0027]图中:10、壳体;11、第一罩体;111、第一散热孔;12、第二罩体;121、第二散热孔;13、支撑板;14、第一连接柱;15、紧固螺母;16、第二连接柱;17、定位螺母;20、半导体制冷装置;30、隔热装置;40、第一导热涂层;50、第一散热鳍片模块;51、第一承托底板;52、第一鳍片;60、第一散热风扇;70、第二导热涂层;80、第二散热鳍片模块;81、第二承托底板;82、第二鳍片;90、第二散热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29]参见图1

图3,示出了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壳体10、半导体制冷装置20、隔热装置30、散热装置、第二散热鳍片模块80以及第二散热风扇90,壳体10设有安装腔,半导体制冷装置20、隔热装置30、散热装置、第二散热鳍片模块80以及第二散热风扇90均设于安装腔内,其中,半导体制冷装置20设于隔热装置30中,半导体制冷装置20的冷端和热端分别外露于隔热装置30的相对两侧,冷端用于与外部热源连接,以吸收外部热源的热量而对外部热源进行散热,冷端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转移至热端,散热装置紧贴或贴近热端,以将热端的热量传导至外界,实现对热端进行散热。
[0030]该散热器通过增设隔热装置30,并将半导体制冷装置20设于该隔热装置30当中,以对半导体制冷装置20进行包覆住而实现对半导体制冷装置20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避免热端的热量通过空气逆向转移至冷端而导致冷端的吸热制冷效果降低,或,降低从热端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20自身而逆向转移至冷端的热量,同时,利用散热装置对热端进行热量传导而实现对热端进行及时散热降温,从而可实现减少半导体制冷装置20中的热端和冷端之间的逆向热量交换,有助于提高冷端的散热效率。
[0031]继续参见图2以及图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有安装腔;半导体制冷装置,设于所述安装腔内,设有冷端以及热端,所述冷端用于与外部热源连接,所述冷端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转移至所述热端;隔热装置,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设于所述隔热装置中,且所述冷端和所述热端分别外露于所述隔热装置的相对两侧;散热装置,设于所述安装腔内,紧贴或贴近所述热端,用于将所述热端的热量传导至外界,以对所述热端进行散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为第一散热鳍片模块,所述第一散热鳍片模块包括第一承托底板以及间隔设于所述第一承托底板上的多个第一鳍片,所述第一承托底板紧贴或贴近所述热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为第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与所述热端间隔设置,用于将所述热端的热量扩散至外界;或,所述散热装置为紧贴所述热端的水冷散热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鳍片模块以及第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鳍片模块包括第一承托底板以及间隔设于所述第一承托底板上的多个第一鳍片,所述第一承托底板紧贴所述热端;所述第一散热风扇与所述第一鳍片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散热风扇用于将所述第一散热鳍片模块的热量扩散至外界;或,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鳍片模块以及水冷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鳍片模块包括第一承托底板以及间隔设于所述第一承托底板上的多个第一鳍片,所述第一承托底板紧贴所述热端;所述水冷散热器与所述第一鳍片紧贴,所述水冷散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方鸿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宏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