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秸秆就地炭化还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3814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4:27
一种移动式秸秆就地炭化还田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车体的一侧壁开设有进料口,进料口与车体内部的粉碎室贯通设置,粉碎室内设有相互啮合的主动辊和从动辊,位于粉碎室下方的车体内设有动力组件,动力组件由电机和同步带构成,电机固定在车体内底壁上,电机的输山端上的带轮利用同步带与主动辊输入端上的带轮传动连接,位于粉碎室外侧的车体的内部设有秸秆抛送机构,所述的秸秆抛送机构由两组抛送风机、抛送管道和抛送绞龙构成,抛送风机固定在车体内壁上,通过采用炭化和直接还田相交替的方式来实现粉碎后秸秆的还田处理,有效提高秸秆还田效率,节省工作时间,降低使用成本。低使用成本。低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式秸秆就地炭化还田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秸秆就地炭化还田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每年春秋收获季节,都会有大量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秸秆产生。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既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也涉及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环境和食品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年来已引起各国普遍关注。
[0003]对于秸秆的处理,传统方式主要有直接焚烧和秸秆还田。其中,直接焚烧秸秆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秸秆还田影响作物生长,上季病虫害得不到有效解决,甚至导致破坏土壤肥力,重金属富集等问题,因此农作物秸秆的处理已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新源头。目前农业废弃物秸秆的处理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的必然要求。
[0004]目前针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问题,我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农林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基础上提出的秸秆炭化还田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通过生物炭还田实现土壤改良与固碳减排,从而获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一条符合国情的绿色农业发展之路。但现有秸秆炭化设备在工艺上仍存在许多不足,由于秸秆炭化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田效率较低,不能满足现有的生产需要,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秸秆还田效率的移动式秸秆就地炭化还田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的移动式秸秆就地炭化还田装置,通过采用炭化和直接还田相交替的方式来实现粉碎后秸秆的还田处理,有效提高秸秆还田效率,节省工作时间,降低使用成本;同时通过将秸秆炭化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气体经过储气罐重新输入炭化炉内进行辅助燃烧,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外界环境的污染,结构紧凑,实用可靠。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它包含车体、秸秆出口、进料口、粉碎室、出料口、储气罐、动力组件、秸秆抛送机构、点火盘、炭化炉、出风口、过滤盒、风机、输气管和送气管;车体的一侧壁开设有进料口,进料口与车体内部的粉碎室贯通设置,粉碎室内设有相互啮合的主动辊和从动辊,位于粉碎室下方的车体内设有动力组件,动力组件由电机和同步带构成,电机固定在车体内底壁上,电机的输出端上的带轮利用同步带与主动辊输入端上的带轮传动连接,位于粉碎室外侧的车体的内部设有秸秆抛送机构,所述的秸秆抛送机构由两组抛送风机、抛送管道和抛送绞龙构成,抛送风机固定在车体内壁上,每组抛送风机的主轴上均连接有抛送绞龙,两组抛送绞龙的出料口上利用抛送管道分别与秸秆出口和炭化炉贯通连接,抛送绞龙的入料口上用抛送管道与粉碎室贯通连接;上
述炭化炉由外炉体和内炉体构成;外炉体固定在车体内部,内炉体设置在外炉体内,且两者之间利用数个加强筋连接,位于内炉体下方的外炉体内固定有过滤盒,过滤盒的入气端与相邻加强筋之间份缝隙贯通设置,过滤盒的出气端利用输气管与储气罐贯通连接,储气罐固定在车体内,内炉体内底壁上固定有点火盘,点火盘利用送气管与储气罐贯通连接,内炉体环壁底部开设有若干个出风口,出风口与风机贯通连接,风机固定在车体内底壁上。
[0007]进一步地,所述的输气管上连接有单向阀。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储气罐中设有压力传感器。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送气管上设有电磁调节阀。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车体的外侧壁固定有牵引板。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粉碎室内底壁由进料口向秸秆抛送机构方向呈由高至低状倾斜设置,且粉碎室靠近秸秆抛送机构一侧的侧边中部固定有三棱柱结构式隔板,两个抛送管道分别设于三棱柱结构式隔板的两侧。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车体内位于动力组件一侧设有电控箱,位于电控箱外侧的车体上开设有开口,开口上铰接有门体;电控箱内设有控制器、控制按钮、显示屏、存储模块、蓄电池组和报警模块,控制器与蓄电池组、控制按钮、显示屏、存储模块、报警模块、电机、风机、电磁调节阀和压力传感器相连接,所述蓄电池组通过电源接口与外接电源相连接,外接电源采用市政用电和太阳能光伏组件,太阳能光伏组件通过伸缩杆和安装底板固定设置在车体顶部,太阳能光伏组件与蓄电池组连接。
[0013]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式秸秆就地炭化还田装置,通过采用炭化和直接还田相交替的方式来实现粉碎后秸秆的还田处理,有效提高秸秆还田效率,节省工作时间,降低使用成本;同时通过将秸秆炭化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气体经过储气罐重新输入炭化炉内进行辅助燃烧,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外界环境的污染,结构紧凑,实用可靠。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0017]图4是图3中A

A向剖视图。
[0018]图5是图3中B

B向剖视图。
[0019]图6是图3中C

C向剖视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车体1、秸秆出口2、进料口3、粉碎室4、主动辊4

1、从动辊4

2、牵引板5、出料口6、储气罐7、动力组件8、电机8

1、同步带8

2、秸秆抛送机构9、抛送风机9

1、抛送管道9

2、抛送绞龙9

3、点火盘10、炭化炉11、外炉体11

1、内炉体11

2、出风口12、过滤盒13、风机14、输气管15、送气管16、三棱柱结构式隔板17、电控箱18、太阳能光伏组件19、门体20。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如图1

图6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车体1、秸秆出口2、进料口3、粉碎室4、出料口6、储气罐7、动力组件8、秸秆抛送机构9、点火盘10、炭化炉11、出风口12、过滤盒13、风机14、输气管 15和送气管16;车体1的外侧壁固定有牵引板5,牵引板5与牵引车相连接,通过采用牵引方式实现车体1的整体移动,使得该车体1能够配合各种牵引车进行使用,适应性强,使用方便,有效降低了使用成本,车体1的一侧壁开设有进料口3,进料口3与车体1内部的粉碎室4贯通设置,粉碎室4内设有相互啮合的主动辊4

1和从动辊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秸秆就地炭化还田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车体(1)、秸秆出口(2)、进料口(3)、粉碎室(4)、出料口(6)、储气罐(7)、动力组件(8)、秸秆抛送机构(9)、点火盘(10)、炭化炉(11)、出风口(12)、过滤盒(13)、风机(14)、输气管(15)和送气管(16);车体(1)的一侧壁开设有进料口(3),进料口(3)与车体(1)内部的粉碎室(4)贯通设置,粉碎室(4)内设有相互啮合的主动辊(4

1)和从动辊(4

2),位于粉碎室(4)下方的车体(1)内设有动力组件(8),动力组件(8)由电机(8

1)和同步带(8

2)构成,电机(8

1)固定在车体(1)内底壁上,电机(8

1)的输出端上的带轮利用同步带(8

2)与主动辊(4

1)输入端上的带轮传动连接,位于粉碎室(4)外侧的车体(1)的内部设有秸秆抛送机构(9),所述的秸秆抛送机构(9)由两组抛送风机(9

1)、抛送管道(9

2)和抛送绞龙(9

3)构成,抛送风机(9

1)固定在车体内壁上,每组抛送风机(9

1)的主轴上均连接有抛送绞龙(9

3),两组抛送绞龙(9

3)的出料口上利用抛送管道(9

2)分别与秸秆出口(2)和炭化炉(11)贯通连接,抛送绞龙(9

3)的入料口上用抛送管道(9

2)与粉碎室(4)贯通连接;上述炭化炉(11)由外炉体(11

1)和内炉体(11

2)构成;外炉体(11

1)固定在车体(1)内部,内炉体(11

2)设置在外炉体(11

1)内,且两者之间利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健李永春齐兴赟向鹏杨少鸿丁晓宇孙强贾安石聪鲍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