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危岩岩块的转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1496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具体是一种危岩岩块的转运装置,固定在岩体上,包括有多个门架部分和导运部分组成;所述门架部分由两根立柱和一根横梁组成,所述立柱安装在岩体上设有的钻孔内,所述横梁固定在两根立柱上使转运装置内部形成一定空间;所述导运部分由柔性网、钢丝绳和竹架板组成,所述柔性网固定在门架部分上;所述钢丝绳固定在门架部分四角,从顶部门架部分进入,一直延伸至底部门架部分;所述竹架板设置在柔性网上,并固定在立柱与横梁上。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柔性网和竹架板组成的通道,以及固定通道的立柱,在转运岩块时能吸收岩块的大部分冲击能量,使转运岩块时安全可靠;而且整个装置结构简单,可拆除重复利用。除重复利用。除重复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危岩岩块的转运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危岩岩块的转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是一个高山、高原、丘陵、盆地较多的国家,尤其是西南地区,而川渝地形主要以山区和丘陵为主,地形高差悬殊,河谷深切,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地震活动频发,加之极端异常气候,持续强降雨,人类活动,工程建设等影响,地质灾害频发,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使其成为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约占全国地灾灾害的30%

40%以上。
[0003]危岩具有坡度陡,高度大,破坏性高的特点,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危岩的治理包括清除、支撑、锚固、被动拦挡等措施。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出现了不同的治理措施,而清除从始至终都是危岩治理的重要治理措施,但是由于危岩往往发育于地势陡峻的位置,机械不能到达,材料及机械均需要人工转运,施工极其困难,而清除形成的岩块及弃渣如果不进行及时转运处理,将带来更大的次生灾害。而目前危岩清除后的岩块及弃渣都是人工通过搭建几十米乃至几百米的脚手架进行分级转运至坡底,存在周期长,费用高,安全性不足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危岩岩块的转运装置,以解决传统人工搭建脚手架装运岩块、弃渣的方式,装运周期长、费用高、安全性不足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危岩岩块的转运装置技术手段如下:包括有多个门架部分和导运部分组成;所述门架部分由两根立柱和一根横梁组成,所述立柱安装在岩体上设有的钻孔内,所述横梁固定在两根立柱上使转运装置内部形成一定空间;所述导运部分由柔性网、钢丝绳和竹架板组成,所述柔性网固定在门架部分上(两侧及顶部);所述钢丝绳固定在门架部分四角,从顶部门架部分进入,沿着柔性网内部一直延伸至底部门架部分;所述竹架板逐个并排设置在柔性网上(两侧及顶部),并固定在立柱与横梁上。
[0006]上述技术方案的危岩岩块的转运装置具有如下的技术优点:该技术能利用现场的实际地形,能对危岩清除形成的岩体的快速有效的转运,采用钢丝绳、柔性网、脚手架、竹架板等常用材料进行组合安装,它不仅能安全、快速的将岩块从坡顶转运到坡底,而且组装构件简单,可利用性高,具有施工方便、操作简单、适应性强等优点,施工完成后可拆除重复利用;具有柔性网和竹架板组成的转运通道,在岩块下落时吸收损耗岩块的大部分冲击能量,使岩块从转运通道顶部平稳的转运滚落到通道底部,加上固定在岩体钻孔中的立柱,能保证转运通道的安全可靠。
[000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横梁与两侧立柱为脚手架,所述横梁与两侧立柱通过脚手架
构件进行固定连接;脚手架为建筑领域非常普遍通用的工具,来源方便,便于更换,而且容易组装。
[000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钻孔根据现场转运路径确定成孔位置,所述安装路径横向设置2个钻孔,所述钻孔间距1.2m;根据转运路径确定成孔位置,有利于在岩块下落的过程中合理的最大损耗岩块的冲击能量。
[000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立柱安装固定在钻孔中部,所述钻孔与立柱的孔隙之间填充有混凝土;使立柱固定更加稳固,同时节约材料。
[00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横梁和两侧立柱通过脚手架构件进行固定后形成1.2m
×
1.2m的空间;在横梁和立柱的强度范围内下,为转运岩石通道提供较大的通过截面积。
[00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相邻门架部分的对应立柱之间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位于竹架板的外侧,该固定杆采用32钢筋;有利于固定支撑两侧竹架板,同时增加竹架板的稳定性。
[00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柔性网采用主动防护网,所述柔性网通过铁丝固定在门架部分的立柱和横梁上;用铁丝固定柔性网,不但方便固定柔性网,还有利于将岩块的冲击传递给立柱和横梁。
[00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竹架板采用规格尺寸为3.0m
×
25cm
×
40mm,逐个并排设置与柔性网上面(两侧及顶部)并与门架部分的立柱与横梁进行固定;方便固定的同时保护柔性网,使柔性网不容易被落下岩块冲击损坏。
[0014]作为优选方案,最下方的所述门架部分出口位置还设有落石坑,所述落石坑的长宽高为1.5m
×
2.0m
×
1.5m;有利于吸收转运落下的岩块的冲击能量,收集落下的岩块。
[00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落石坑旁边还设有拦石堤,所述拦石堤由开挖土石方回填于落石坑外侧形成,所述拦石堤的高度为1.0m;有利于将落下冲过落石枕的岩块拦住,消耗岩块的冲击能量的同时,将岩块挡回落石坑内。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中某一段的连接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中B

B剖视图。
[0019]图中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0020]1、门架部分;11、立柱;12、横梁;13、钻孔;
[0021]2、导运部分;21、柔性网;22、钢丝绳;23、竹架板;24、固定杆;
[0022]4、地面;5、落石坑;6、拦石堤。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4]如图1、2和3所示,危岩岩块的转运装置包括有多个门架部分1和导运部分2组成;相邻门架部分1的对应立柱11之间设有固定杆24,固定杆24位于竹架板23的外侧,该固定杆24优选为32钢筋;门架部分1由两根立柱11和一根横梁13组成,立柱11安装在岩体上设有的
钻孔13内,横梁12通过脚手架构件固定在两根立柱11上,横梁12与立柱11使转运装置内部形成一定空间;导运部分2由柔性网21、钢丝绳22和竹架板23组成,柔性网21固定在门架部分1上(两侧及顶部),柔性网21优选为主动防护网,该柔性网21通过铁丝绑扎固定在门架部分1的立柱11和横梁12上;钢丝绳22固定在门架部分1四角,从顶部门架部分1进入,沿着柔性网21内部一直延伸至底部门架部分1,将顶部及底部的钢丝绳22锚固在岩体上;竹架板23逐个并排设置在柔性网21上(两侧及顶部),并固定在立柱11与横梁12上。
[0025]工作原理及其方法如下:
[0026](1)根据平面图,在图纸上大概确定出2

3条转运路径,在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后确定最终转运路径。对转运路径进行实地测量,用于室内使用。转运路径的选择需要合适的坡度(30
°‑
60
°
),保证岩体运动具有合适的速度;需要仅可能少及小的平面转折,保证岩块运动时仅可能少的对转运装置的侧面形成撞击;需要选择尽可能的基岩路径,保证门架部分基础的稳定及岩块的运动速度。
[0027](2)根据现场测量绘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危岩岩块的转运装置,固定在岩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多个门架部分和导运部分组成;所述门架部分由两根立柱和一根横梁组成,所述立柱安装在岩体上设有的钻孔内,所述横梁固定在两根立柱上使转运装置内部形成一定空间;所述导运部分由柔性网、钢丝绳和竹架板组成,所述柔性网固定在门架部分上;所述钢丝绳固定在门架部分四角,从顶部门架部分进入,沿着柔性网内部一直延伸至底部门架部分;所述竹架板逐个并排设置在柔性网上,并固定在立柱与横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危岩岩块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与两侧立柱通过脚手架构件进行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危岩岩块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安装固定在钻孔中部,所述钻孔与立柱的孔隙之间填充有混凝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危岩岩块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和两侧立柱通过脚手架构件进行固定后形成1.2m
×
1.2m的空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危岩岩块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清山覃菊清吴叔刚刘黎安亚芳揭晶廖学海李永利郭宇王翰李滨锷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