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压过滤筛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78249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负压过滤筛网装置,包括导气管、顶部支架、夹持板、硅胶密封圈、密封球、底面硬塑料筛网、筛网支架、滤液导流罩、限位栅以及滤液收集容器,滤液收集容器上端面设置有顶部支架,顶部支架下端面粘接有硅胶密封圈,顶部支架环形侧面右侧设置有夹持板,筛网支架内部卡装有底面硬塑料筛网,底面硬塑料筛网内部中间位置穿插有导气管,导气管内部上侧设置有限位栅,导气管内部上侧设置有密封球,导气管下端面粘接有滤液导流罩,该设计解决了原有过滤筛网不仅过滤速度慢,而且不方便操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过滤迅速,构造简单,操作方便。操作方便。操作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负压过滤筛网装置


[0001]本技术是一种负压过滤筛网装置,属于组织消化提取用具


技术介绍

[0002]在组织消化提取的无菌实验操作中,经常设计的一项操作就是过滤,当前简单过滤的主要是采用筛网直接过滤,将带有大块组织的混悬液直接倒入筛网中,搅拌过滤。
[0003]然而在这类实验操作中,这种操作会有如下弊端。
[0004]1.筛网过滤过程中,与筛网孔径大小类似的组织会直接堵塞在筛网中,导致过滤无法正常进行,即使通过搅拌也无法使此类组织通过筛网孔径,相反,搅拌施加的压力只是在筛网的正面,越压越紧的组织碎片会完全堵塞筛网孔,使实验难以进行。
[0005]2.很多实验中,过滤的组织混悬液往往包含提取液和被提取组织,在此类实验中,提取时间有严格的限制,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提取液和被提取物质分离,进行下一步的实验,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分离并进入到下一步的工作,则提取液中所提取的活性物质可能失活,且被提取物由于过长时间浸泡在提取液中也会溶解释放出大量干扰实验的物质包括杂质蛋白,杂质细胞等等。在此类实验中如不能迅速将提取液和被提取物分离,将导致实验的失败。
[0006]3.在无菌操作中,如果采用真空泵进行真空过滤,由于真空泵较大,无菌操作难度较大,且真空泵过滤一般要求过滤悬液体积较大,而很多组织无菌提取实验涉及的悬液体积较少,且过滤系统所连接的的三角瓶要求无菌无热原,这种情况下真空过滤操作就更为繁琐,实验准备工作大大增加,实验的不稳定性也加剧,现在急需一种负压过滤筛网装置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负压过滤筛网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结构合理,过滤迅速,构造简单,操作方便。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负压过滤筛网装置,包括导气管、顶部支架、夹持板、硅胶密封圈、侧支架、密封球、底面硬塑料筛网、筛网支架、滤液导流罩、限位栅以及滤液收集容器,所述滤液收集容器上端面设置有顶部支架,所述顶部支架下端面粘接有硅胶密封圈,所述顶部支架环形侧面右侧设置有夹持板,所述顶部支架下端面左右两侧和前后两侧均对称设置有侧支架,所述侧支架下端面设置有筛网支架,所述筛网支架内部卡装有底面硬塑料筛网,所述底面硬塑料筛网内部中间位置穿插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内部上侧设置有限位栅,所述导气管内部上侧设置有密封球,所述导气管下端面粘接有滤液导流罩。
[0009]进一步地,所述导气管内环形侧面上侧与外界注射器环形侧面下侧相匹配,所述导气管为上粗下细结构。
[0010]进一步地,所述顶部支架和筛网支架均为圆形结构。
[0011]进一步地,所述滤液导流罩为锥形结构,所述滤液导流罩上端面开设有贯穿孔,且贯穿孔与导气管下端面相贯通。
[0012]进一步地,所述筛网支架上端面开设有限位凹槽,且限位凹槽与底面硬塑料筛网相匹配。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负压过滤筛网装置,因本技术添加了导气管、顶部支架、夹持板、硅胶密封圈、侧支架、密封球、底面硬塑料筛网、筛网支架、滤液导流罩、限位栅以及滤液收集容器,该设计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分离提取液和组织残渣,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流程的精准性、实验操作的可重复性、生产工艺的稳定性,解决了原有过滤筛网不仅过滤速度慢,而且不方便操作的问题,提高了本技术的便于过滤效果。
[0014]因导气管内环形侧面上侧与外界注射器环形侧面下侧相匹配,导气管为上粗下细结构,上粗下细结构避免密封球出现掉落情况,因滤液导流罩为锥形结构,滤液导流罩上端面开设有贯穿孔,且贯穿孔与导气管下端面相贯通,贯穿孔方便滤液导流罩内部空气流入导气管中,本技术结构合理,过滤迅速,构造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0015]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负压过滤筛网装置的正视剖面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种负压过滤筛网装置的正视图;
[0018]图3为图1中A的放大图;
[0019]图中:1

导气管、2

顶部支架、3

夹持板、4

硅胶密封圈、5

侧支架、6

密封球、7

底面硬塑料筛网、8

筛网支架、9

滤液导流罩、10

限位栅、11

滤液收集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1]请参阅图1

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负压过滤筛网装置,包括导气管1、顶部支架2、夹持板3、硅胶密封圈4、侧支架5、密封球6、底面硬塑料筛网7、筛网支架8、滤液导流罩9、限位栅10以及滤液收集容器11,滤液收集容器11上端面设置有顶部支架2,顶部支架2下端面粘接有硅胶密封圈4,顶部支架2环形侧面右侧设置有夹持板3,顶部支架2下端面左右两侧和前后两侧均对称设置有侧支架5,侧支架5下端面设置有筛网支架8,筛网支架8内部卡装有底面硬塑料筛网7,底面硬塑料筛网7内部中间位置穿插有导气管1,导气管1内部上侧设置有限位栅10,导气管1内部上侧设置有密封球6,导气管1下端面粘接有滤液导流罩9,该设计解决了原有过滤筛网不仅过滤速度慢,而且不方便操作的问题。
[0022]导气管1内环形侧面上侧与外界注射器环形侧面下侧相匹配,导气管1为上粗下细结构,上粗下细结构避免密封球6出现掉落情况,顶部支架2和筛网支架8均为圆形结构,该设计方便对顶部支架2和筛网支架8进行拿取拆装,滤液导流罩9为锥形结构,滤液导流罩9上端面开设有贯穿孔,且贯穿孔与导气管1下端面相贯通,贯穿孔方便滤液导流罩9内部空气流入导气管1中,筛网支架8上端面开设有限位凹槽,且限位凹槽与底面硬塑料筛网7相匹
配,该设计方便将底面硬塑料筛网7卡装在筛网支架8上端面。
[0023]作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工作人员首先借助外界镊子夹住夹持板3,将顶部支架2按压固定在滤液收集容器11上端面,因粘接有硅胶密封圈4,使顶部支架2与滤液导流罩9之间密封性更好;然后工作人员便可以将外界混悬液倒在底面硬塑料筛网7上端面,而后再把外界注射器插入导气管1上端面,并拉动外界注射器,此时注射器的抽吸力会使密封球6向上移动,因设置有限位栅10,避免密封球6从导气管1中脱落,而滤液收集容器11内部的空气会流经贯穿孔和导气管1被抽吸至外界注射器中;当外界注射器被拉动至顶部时,密封球6会滑落至原位,此时滤液收集容器11内会形成负压,在气压作用下外界混悬液会通过底面硬塑料筛网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压过滤筛网装置,包括导气管、顶部支架、夹持板、硅胶密封圈、侧支架、密封球、底面硬塑料筛网、筛网支架、滤液导流罩、限位栅以及滤液收集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液收集容器上端面设置有顶部支架,所述顶部支架下端面粘接有硅胶密封圈,所述顶部支架环形侧面右侧设置有夹持板,所述顶部支架下端面左右两侧和前后两侧均对称设置有侧支架,所述侧支架下端面设置有筛网支架,所述筛网支架内部卡装有底面硬塑料筛网,所述底面硬塑料筛网内部中间位置穿插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内部上侧设置有限位栅,所述导气管内部上侧设置有密封球,所述导气管下端面粘接有滤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春雷王军霞殷鉴强刘定生朱建荣
申请(专利权)人:领航干细胞再生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