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外装构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78159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7:42
能够在不损害设计性的情况下提高车辆的行驶特性、操纵稳定性,具备自除电功能的车辆用外装构件具有含有针刺无纺布或编织物的纤维成形体。构成纤维成形体的纤维中含有导电性纤维。纤维。纤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外装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机动车等车辆的车辆用外装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机动车等车辆中,已知该车身的带静电对操纵稳定性等产生影响(专利文献1)。通过车辆在路面上行驶,车身一般带正电。这是因为车辆通常通过橡胶制的轮胎在路面上行驶,从而路面与轮胎的剥离带电而使车身整体带电。另外,由于环境中的空气通常带正电,所以行驶时在车身的周围流动的空气流也带正电。静电带正电的车身和带正电的空气流相互电排斥,其结果是,沿着车身流动的空气流容易从车身的外表面剥离。空气流从车身的外表面剥离,由此在车辆中不能得到所希望的空气动力特性,并且车辆的行驶特性、操纵稳定性等有可能降低。
[0003]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车辆的行驶时可能引起空气流从车身剥离的部位,设置通过自放电对车身侧的正带电进行中和除电的自放电式除电器,由此防止空气流的剥离,提高车辆的行驶特性、操纵稳定性。在可能发生空气流的剥离的部位,不仅包括车身的顶板(车顶)部分,还包括设置在车身的下表面的底罩的表面、即朝向路面侧的表面。专利文献1还公开了作为自放电式除电器而使用具有产生自放电的锐利或尖的角部的导电性金属的覆膜,作为一例,列举了以具有锐利或尖的角部的方式加工外缘部的导电性铝粘接带。并且,专利文献1公开了以朝向车室的内部的方式设置自放电式除电器对于减少车身的顶板部分的带电量而提高操纵稳定性等也是有效的。
[0004]专利文献1公开了为了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等而降低车身的带电的技术,但作为车身的内部的除电相关的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2~5所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2公开了在基材上经由缓冲材料而层叠表皮材料并装配于机动车的室内顶板等的内装材料中,通过在表皮材料中混入导电性纤维,实现防止对表皮材料的静电气的带电。
[0005]专利文献3公开了作为为了去除人体的带电而设置于车室内的带电防止用垫而具有含有导电性纤维的绒头的技术。
[0006]专利文献4公开了在具有电磁波控制功能的机动车用隔音材料中,通过在基材中混入导电性材料而使体积电阻率为104~107Ω
·
cm,并且在与音源
·
电磁波源相反侧的面上设置表面电阻率为103Ω/

以下的导电性膜。该机动车用防音构件以面向发动机的方式例如安装于车身的底罩的发动机侧。
[0007]专利文献5公开了在用于构成车辆的座位的绒头织物的片材表面材料中,为了防止就座的人的带电,在绒头中混入0.01~5质量%的芯部分含有碳且鞘部分为聚酯的芯鞘结构的导电性纤维。
[0008]现有技术文献
[0009]专利文献
[0010]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168157号公报
[0011]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1

145649号公报
[0012]专利文献3:日本实用新案注册第2528917号公报
[0013]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1

180395号公报
[0014]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257303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5]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16]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自放电式除电器为了对车身的带电进行除电而安装于车辆的外装构件上,从车辆的制造的观点出发,另外需要用于安装自放电式除电器的工序,相应地成为成本的上升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自放电式除电器通过例如由导电性铝构成的粘合带等构成,因此还存在难以安装于车辆的外装的外观面上的课题。因此,优选构成车辆的外装的外装构件本身具有利用自放电的除电功能。
[001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为了提高车辆的行驶特性、操纵稳定性而具备除电功能的车辆用外装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0018]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9]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外装构件是用于车辆的外装的车辆用外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外装构件具有含有针刺无纺布或编织物的纤维成形体,在构成纤维成形体的纤维中含有导电性纤维。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外装构件的制造方法中,所述车辆用外装构件用于车辆的外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外装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通过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含有导电性纤维的聚丙烯纤维实施针刺加工而形成表皮层的工序;层叠表皮层和含有玻璃纤维垫(mat)的基材层而成为层叠体的工序;对层叠体实施加热及冷压加工而形成规定的形状的工序,构成表皮层的纤维中的导电性纤维的含有率为0.5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
[0021]专利技术效果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车辆用外装构件本身具备利用自放电的中和除电功能,因此不受外观面的限制,能够抑制车辆的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实现车辆的操纵稳定性等的提高。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外装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0024]图2是对电荷衰减度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0025]图3是表示比较例1的外装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接着,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外装构件在机动车等车辆中用作外装构件,由纤维成形体构成。纤维成形体的至少一部分中含有针刺无纺布或编织物,并且构成纤维成形体的纤维中含有导电性纤维。该外装构件适于构成车身的外表面的与路面相对的部分,例如,可以用作设置在车身下表面的底罩、或在车身的翼子板部分以与轮胎相向的方式设置的翼子板衬板(fender liner)。
[0027]如上所述,通过橡胶制的轮胎支承在路面上的机动车等车辆随着行驶带正电,另
外,车辆的周边的空气也通常带正电。在车辆具备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外装构件的情况下,由于纤维成形体含有导电性纤维,所以在外装构件带静电时,电场集中在导电性纤维的末端,在与周围环境之间产生电晕放电,通过该电晕放电,积存在外装构件中的电荷逃逸到大气中,外装构件被除电。即,外装构件还具备作为自放电式除电器的功能,防止外装构件本身带正电。在将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外装构件用作机动车的底罩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在车身和路面之间沿着底罩流动的空气流由于静电排斥而从底罩剥离,由此,在车身下方的空气流稳定,提高车辆的行驶特性、操纵稳定性。
[0028]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外装构件1。该外装构件1是将含有纤维的基材层2和含有纤维的表皮层3层叠而一体化的构件。基材层2例如由玻璃纤维和聚丙烯(以下也简称为PP)构成的玻璃纤维垫构成。表皮层3由针刺无纺布或者编织物构成,构成表皮层3的纤维中含有例如0.5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的导电性纤维。在由编织物构成表皮层3的情况下,以导电性纤维的末端尽可能向外部气体露出的方式,以绒头编织物或者织物的形式形成表皮层3。外装构件1通过在表皮层3中含有导电性纤维,以表皮层3与车外的空气接触而使外部气体能够侵入表皮层3的方式安装于车身上。在此,由于在基材层2的一个表面上设置有表皮层3,因此在将外装构件1用作底罩时,以表皮层3朝向路面侧且基材层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辆用外装构件,其用于车辆的外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外装构件具有含有针刺无纺布或编织物的纤维成形体,在构成所述纤维成形体的纤维中含有导电性纤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外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成形体是将含有纤维的基材层和含有纤维的表皮层层叠而一体化而成的,在构成所述表皮层的纤维中含有0.5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的所述导电性纤维,所述表皮层以面向路面侧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车辆的车身。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外装构件,其特征在于,将通过以20mm的间隙利用10kV的施加电压的电晕放电使所述表皮层的表面带电时的所述表面的带电电压作为初始带电电压,在所述电晕放电停止后,将所述表面的带电电压达到所述初始带电电压的二分之一的时间作为半衰期,用所述初始带电电压的二分之一除以所述半衰期而得到的值即电荷衰减度超过0.23kV/秒。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外装构件,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酒井贤作铃木宽山田浩史饭田基代田理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