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免疫调节剂
[0001]本申请为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5年1月15日,申请号为201580000119.1(PCT/US2015/011657),专利技术名称为“免疫调节剂”。
专利
[0002]本专利技术提供特异性结合PD
‑
L1的单克隆抗体和包含利用IL15和IL15受体αsushi结构域构建的PD
‑
L1结合蛋白的双特异性融合分子、编码所述抗体和融合分子的核酸分子及其治疗性组合物。所述试剂增强T细胞和NK细胞的功能,以增强细胞和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以用于治疗各种免疫功能障碍相关病症,包括癌症和感染性疾病。
[0003]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4]本申请要求2014年1月15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号61/927,907的优先权,所述美国临时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以其整体并入本文。
[0005]专利技术背景
[0006]程序化死亡1(PD
‑
1)为CD28受体家族(包括CD28、CTLA
‑
4、PD
‑
1、ICOS和BTLA)的成员(Freeman等人(2000)J Exp Med 192:1027
‑
34;Latchman等人(2001)Nat Immunol 2:261
‑
8)。PD
‑
1是在免疫病理病况的进展过程中主要在活化T细胞和B细胞上被上调的诱导型免疫抑制受体。通过基于免疫受体酪氨酸的抑制基序(ITIM)的固有PD
‑ >1介导的负信号转导,PD
‑
1与其配体PD
‑
L1的相互作用导致TCR和BCR介导的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的抑制以及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细胞凋亡的诱导(Agata等人(1996)Int.Immunol.8:765,Unkeless和Jin.(1997)Curr.Opin.Immunol.9:338
‑
343,Okzaki等人(2001)PNAS 98:13866
‑
71,Dong等人(2002)Nat.Med.8:793
‑
800)。PD
‑
L1是细胞表面糖蛋白和PD
‑
1的主要配体。PD
‑
L1在细胞活化后在淋巴样组织和非淋巴样外周组织上也是可诱导的。PD
‑
L1在多种受累细胞类型(除了免疫细胞以外,还包括癌症和基质细胞)中被上调,并且在疾病恶化过程中在免疫抑制中起着活性作用(Iwai等人(2002)PNAS 99:12293
‑
7,Ohigashi等人(2005)Clin Cancer Res 11:2947
‑
53)。PD
‑
L1的上调已与多种癌症和病毒感染的不良临床结果相关联(Hofmeyer等人(2011)J.BioMed.Biotech.2011:1
‑
9,McDermott和Atkins.(2013)Cancer Med.2:662
‑
73)。抗体对PD
‑
1或PD
‑
L1的阻断在临床前和临床背景中促进CD8 T细胞浸润、CTL活性和增加的Th1细胞因子IFN
‑
γ的存在(Zhou等人(2010)J.Immunol.185:5082
‑
92,Nomi等人(2007)Clin Cancer Res.13:2152
‑
7,Flies等人(2011)Yale J.Bio.Med.48:409
‑
21,Zitvogel和Kroemer.(2012)OncoImmunol.1:1223
‑
25)。当作为单一疗法使用或与其它免疫抑制分子的抗体组合使用时,PD
‑
L1抗体作为免疫调节剂已被证明是有效的。
[0007]然而,针对免疫抑制因子的免疫调节干预仅部分解决了与癌症、感染和其它疾病中的受损免疫力相关的问题。仍然高度期望利用生物治疗剂来直接刺激和扩增效应子免疫细胞以提升减弱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至更有效的水平,以控制肿瘤和感染。使用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即IL
‑
2,IL
‑
12,IL15,IL
‑
21和TNFα,GM
‑
CSF等)的免疫疗法已被证明在癌症和感染的治疗中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但临床结果往往受到与获得功效所需的细胞因子的高血浓度相关的全身性毒性以及在受累细胞和组织中靶的特异性的缺乏限制。
[0008]在被评估的细胞因子中,IL15被公认为专注于刺激效应及中央记忆CD8 T细胞(由一个亚组的抗原特异性CD8细胞组成)以发挥抗肿瘤免疫,而不调节对其它T细胞群的作用。此外,与激活Treg的IL
‑
2不同,IL15经显示除了其激活天然杀伤(NK)细胞以及效应和记忆CD8 T细胞的能力以外还具有从由Treg和其它免疫抑制细胞诱导的细胞凋亡拯救T细胞的能力(Van Belle等人(2012)PLoS One 7:e45299,Obar和Lefrancois.(2010)J.Immunol.185:263
‑
72,Pelletier和Girard.(2006)J Immunol 177:100
‑
108,Elpek等人(2010)PNAS 107:21647
–
21652)。
[0009]基于其刺激鼠T细胞系CTLL
‑
2的增殖的能力,IL15在1994年被鉴定为γc细胞因子(Grabstein等人(1994)Science 264:965
‑
8,Bamford等人(1996)PNAS 93:2897
‑
902)。人IL15分别与猿猴和食蟹猴IL15共有约97%和96%的氨基酸序列同一性。人与小鼠IL15具有73%的同源性,并且对小鼠细胞的活性相当。IL15为由DC、巨噬细胞和颗粒细胞以14
‑
15kDa的糖蛋白形式分泌的12.5KD的蛋白(114个氨基酸),并且也是四种含α
‑
螺旋束的细胞因子的成员(Andderson等人(1995)J Biol Chem.270:29862
‑
9,Steel等人(2012)Trends Pharmacol.Sci.33:35
‑
41)。IL15在结合于T细胞和NK细胞上的功能性IL15受体β和γ单位之前通常与在APC上表达的IL15受体α形成复合物。IL15可通过表达其本身结合于受体α链的膜形式的细胞因子的细胞被反式呈递至表达CD122和CD132的应答细胞(Dubois等人(2002)Immunity 17:537
‑
47)。IL15受体αsushi结构域(大小为29.5KD)是在与受体β和γ正确接合(enga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离的核酸,其编码融合蛋白,所述融合蛋白包含:(i) 包含PD
‑
L1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的第一结构域,其中所述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包含SEQ ID NO: 121中所示的重链CDR
‑
1H、SEQ ID NO: 123中所示的重链CDR
‑
2H和SEQ ID NO: 125中所示的重链CDR
‑
3H以及SEQ ID NO: 127中所示的轻链CDR
‑
1L、SEQ ID NO: 128中所示的轻链CDR
‑
2L和SEQ ID NO: 129中所示的轻链CDR
‑
3L,(ii) 结合IL
‑
15受体(“IL
‑
15R”)的第二结构域,其中所述第二结构域包含IL
‑
15,或与IL
‑
15具有至少95%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或其IL
‑
15R结合片段,和(iii) IL15受体α sushi结构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的核酸,其中P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D瓦克萨尔,Z朱,Y吴,SA马托莫,Z钟,D卢,
申请(专利权)人:卡德门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