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川西亚高山采伐迹地或宜林灌丛地的带状造林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79039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7:39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川西亚高山采伐迹地或宜林灌丛地的带状造林技术,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01宽带清林:沿等高线方向进行在前一年秋季带状清林,砍除箭竹、悬钩子等杂灌草;清林带宽度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川西亚高山采伐迹地或宜林灌丛地的带状造林技术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植被环境的改造
,具体为一种川西亚高山采伐迹地或宜林灌丛地的带状造林技术。

技术介绍

[0002]川西亚高山林区位于长江上游,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在 20世纪50年代,以冷杉、云杉为优势树种的原始暗针叶林是该区主要的森林类型;1950s

1990s,该区森林被大面积采伐,随后进行了以云杉为主要树种的人工更新;同时桦木等阔叶先锋树种的天然更新也普遍发生。1999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川西森林全面禁伐封育。在经历大规模采伐、人工更新及实施封育后,川西亚高山森林景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林、天然次生林、人天混林分和次生灌丛镶嵌分布。目前,部分次生林分已进入近熟林阶段,未来成熟后可再次开发利用。
[0003]20世纪后半页,川西亚高山林区主要实行留有保留带的块状或带状皆伐,由于采伐后地表裸露,暗针叶林的阴湿环境不复存在,喜阴的岷江冷杉幼苗很难在全光下更新及生长。在前期的人工更新中,主要采用全迹地人工植苗更新方法,株行距通常为1.5m
×
1.5m,由于箭竹、悬钩子等灌木生长快,云杉苗生长缓慢,需要长期全迹地抚育,抚育工作量很大,且成林后云杉密度过大,自然稀疏严重,林下植物多样性下降、针叶凋落物分解缓慢。为此,考虑到相对于阴性树种冷杉,云杉略偏中性,幼苗耐侧方庇荫,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在川西亚高山采伐迹地或宜林灌丛地的带状造林技术,保留灌丛带,节约了造林成本,水土保持功能良好,且生长速度相对全迹地造林更快。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成本高效益地将亚高山采伐迹地或宜林灌丛恢复为人工云杉林地的川西亚高山采伐迹地或宜林灌丛地的带状造林技术。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川西亚高山采伐迹地或宜林灌丛地的带状造林技术,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06]S01宽带清林:沿等高线方向进行在前一年秋季带状清林,砍除箭竹、悬钩子等杂灌草;清林带宽度4

5m,灌草保留带4

5m,二者相间分布;
[0007]S02植苗造林:前一年秋季在清林带内挖穴,苗穴规格40cm
×ꢀ
40cm
×
30cm,株行距2m
×
2m。当年春季植苗,苗木采用本地培育的健壮、无病虫害、3

4年生云杉移床苗:苗高15

30cm、地径0.3

0.5cm,根系无明显损伤。每穴1株。栽苗时要做到苗正根伸,栽后用手适当按压,灌水定根。栽苗后立即用苔藓、杂灌小枝杈或杂草覆盖穴面,覆盖度半阳坡不少于80%,阴坡不少于60%;
[0008]S03幼林抚育:在植苗一个月后,对新植苗木周围0.4m范围内新长出的杂草、杂灌进行清除;在植苗后5年内的每个春季,对清林带进行抚育、砍除杂灌,并对栽植苗木周围0.4m范围内新长出的杂草进行清除,以利于苗木的生长。5年抚育期内对造林地进行补植,
补植后五年成活率要达到90%以上。
[0009]本专利技术积极效果为:通过宽带清林、带状造林,在大幅度降低抚育工作量的同时,有效提高林地水土保持功能,提高云杉人工更新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林木生长。该技术在川西亚高山采伐迹地及宜林灌丛改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带状造林和全迹地造林云杉生长情况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实施例:实施地点位于中国四川省理县米亚罗镇317国道西侧距离成都283km的采伐迹地,该迹地坡向东偏北25
°
,坡度35
°
,采伐前为箭竹岷江冷杉原始林,1989

1991年采伐,索道集运材,采伐剩余物堆腐。1993年迹地主要为箭竹灌丛,灌丛高度2

2.5m。
[0012](1)宽带清林
[0013]1993年秋季在采伐迹地进行清林,沿上坡方向每隔4

5m设置一条宽4m平行于等高线方向的清林带,砍除箭竹等杂灌。清林带与保留灌丛带相间分布。
[0014](2)植苗造林
[0015]1993年秋季清林后挖穴,苗穴规格40cm
×
40cm
×
30cm,株行距2m
×
2m。1994年春季4月初至5月初选择阴天、雨后或土壤墒情较好时植苗,苗木采用本地培育的健壮、无病虫害、4年生粗枝云杉实生苗,每穴1株。栽苗后灌水半斤左右定根,用苔藓、杂草或灌木枝桠覆盖穴面,穴面覆盖度60%。
[0016](3)幼林抚育
[0017]在植苗一个月后,对新植苗木周围0.4m范围内新长出的杂草、杂灌进行清除;在植苗后5年内的每个春季,对清林带进行抚育、砍除杂灌,对栽植苗木周围0.4m范围内新长出的杂草进行清除,对缺失苗进行补植。栽植5年后(1998年秋季)保存率在95.3%以上。
[0018]2003年7月和2020年11月分别对该造林地进行了2次抽样复查。
[0019]2003年7月设置20m
×
20m样地2个,造林带内云杉树高1

6.5m,平均树高3.7m;胸径0

5.2cm,平均胸径3.1cm。造林带内云杉个体生长开始出现分化,保存率92%以上。灌丛保留带内密生箭竹,密度可达100株/m2以上,平均高2.5左右,郁闭度达95%以上。造林地外观表现为灌丛,中间带状分布云杉小树。
[0020]2020年11月设置10m
×
35m样地一个,垂直等高线方向长35m,平行等高线方向长10m,包括5个造林带和4个灌丛保留带。云杉胸径10

30cm,平均18.5cm;树高7

24m,平均16.3m。造林带云杉树冠朝着灌丛保留带上方扩展,相邻造林带之间冠层已经相连接。灌丛保留带处于云杉林冠下,受光条件变差,箭竹等灌木盖度下降,从 2003年95%下降到50%左右。造林地外观为云杉林,从林外已经看不见灌丛保留带。
[0021]如图1所示,对比26年生带状造林和全迹地造林的林木生长状况,带状造林地云杉平均胸径18.5
±
5.7cm,显著高于全迹地造林12.1
ꢀ±
5.8cm(P<0.05);带状造林地云杉平均树高16.3
±
3.2m,显著高于全迹地造林13.7
±
4.9m(P<0.05)。
[0022]该技术通过带状抚育提高成活率,减少抚育工作量;云杉高生长超过灌丛后则充分利用边缘效应,促进林木生长;最终通过林冠侧向生长,使得整个迹地冠层郁闭。在森林
恢复过程中,整个迹地植被覆盖率始终高于50%,可以有效保持水土。
[0023]以上列举的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若干个具体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川西亚高山采伐迹地或宜林灌丛地的带状造林技术,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01宽带清林:沿等高线方向进行在前一年秋季带状清林,砍除箭竹、悬钩子等杂灌草;清林带宽度4

5m,灌草保留带4

5m,二者相间分布;S02植苗造林:前一年秋季在清林带内挖穴,苗穴规格40cm
×
40cm
×
30cm,株行距2m
×
2m,当年春季植苗,苗木采用本地培育的健壮、无病虫害、3

4年生云杉移床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远东刘世荣董生刚刘兴良缪宁李维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