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7583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增压机构,包括:嵌套设置且覆盖有同一底板的内筒和外筒,底板开设有与内筒腔体连通的封液孔、与外筒腔体连通的至少一组冷却孔;依次贯穿外筒、内筒的压缩杆,压缩杆的末端形成有与内筒的内侧密封贴合并将内筒腔体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的活塞部;其中,外筒与内筒之间形成的环形腔体内配置有环绕于内筒外侧壁的盘管,至少一组冷却孔与环形腔体连通并与盘管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增加缸内的密封介质温度过高而影响密封效果甚至影响增加缸内密封件使用寿命的问题。命的问题。命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压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增压缸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增压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液压缸是将液压能转变为机械能且做直线往复运动(或摆动运动)的液压执行元件。对于工作在机械密封辅助系统中的液压缸其主要用于使管路处于保压状态。但是,一般液压缸中的密封介质温度过高时会影响液压缸的密封效果,甚至会影响液压缸内密封件的使用寿命。
[0003]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增压机构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增压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增加缸内的密封介质温度过高而影响密封效果甚至影响增加缸内密封件使用寿命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增压机构,包括:
[0006]嵌套设置且覆盖有同一底板的内筒和外筒,所述底板开设有与内筒腔体连通的封液孔、与外筒腔体连通的至少一组冷却孔;
[0007]依次贯穿所述外筒、所述内筒的压缩杆,所述压缩杆的末端形成有与所述内筒的内侧密封贴合并将所述内筒腔体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的活塞部;
[0008]其中,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形成的环形腔体内配置有环绕于内筒外侧壁的盘管,所述至少一组冷却孔与所述环形腔体连通并与所述盘管相连。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还可开设有与所述环形腔体连通的补给孔,所述内筒的上腔体与所述环形腔体连通。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筒的顶部覆盖有一盖板,所述盖板上形成有供所述内筒的上腔体与所述环形腔体连通的敞口。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筒的顶部覆盖有一顶板,顶板底部部分贯穿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盖板的固定件。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板开设有与所述环形腔体连通的循环管路通孔,其中,所述循环管路通孔由形成于所述顶板侧壁的横向通孔、与所述横向通孔连通且与所述环形腔体连通的纵向通孔构成。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板上形成有套设于所述压缩杆上的套筒,所述套筒的纵向长度不小于所述压缩杆的纵向长度。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板上形成有环绕于所述套筒的外侧并与所述套筒的外侧壁相贴合的液位计,且所述液位计形成有固定孔,且所述压缩杆配置有与所述液位计的指示器匹配的磁铁。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上形成有环绕于所述外筒的外侧且与所述外筒的外侧壁相贴合的环形凸起部,所述环形凸起部上对称布置有贯穿至其中并贯穿所
述底板的螺栓组件。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盘管的数量配置为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所述冷却孔的组数与所述盘管的数量相匹配。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本技术的增压机构通过依次贯穿外筒、内筒的压缩杆的活塞部在内筒腔体内的位置,确保活塞部上方形成的上腔体压力与活塞部下方形成的下腔体压力保持相同,以实现与增压机构外部循环管路的压力平衡。并且,通过底板设置的冷却孔向环绕于内筒外侧的盘管注入冷却介质对内筒及外筒进行冷却,以防增压机构内的密封介质温度过高而影响密封效果甚至影响增压机构内密封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增压机构的示意性立体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增压机构的示意性剖视结构图;
[0021]图3为图1的示意性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正方向”、“负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请参图1至图3所示出的本技术一种增压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5]结合图1至图3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增压机构包括:嵌套设置且覆盖有同一底板30的内筒10和外筒20,底板30开设有与内筒腔体100连通的封液孔31(该封液孔31与待冷却密封设备相连)、与外筒腔体连通的至少一组冷却孔(冷却进液孔321和冷却出液孔322);依次贯穿外筒20、内筒10的压缩杆40,压缩杆40的末端形成有与内筒10的内侧密封贴合并将内筒腔体100分隔为上腔体101和下腔体102的活塞部41。其中,外筒20与内筒10之间形成的环形腔体200内配置有环绕于内筒10外侧壁的盘管50,至少一组冷却孔即冷却进液孔321和冷却出液孔322均分别与环形腔体200连通并分别与盘管50的进液端口51和出液端口52相连。
[0026]其中,盘管50的数量配置为一个或两个或三个及以上,冷却孔的组数与盘管50的数量相匹配,即冷却出液孔322与冷却进液孔321的数量分别与盘管50的数量相匹配。在图2的实施例中,仅示出了一个盘管50环绕于内筒10的外侧壁。对于设置有两个以及以上数量的盘管50的实施例,则将第二、第三及以上盘管依次叠加环绕于内筒10的外侧壁,以进一步提高对外筒20及内筒10中密封介质的散热效率。即,盘管50的数量可根据具体实际工况需
求进行设置,不限于本实施例所限定的范围。
[0027]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增压机构通过依次贯穿外筒20、内筒10的压缩杆40的活塞部41在内筒腔体100内的位置,确保活塞部上方形成的上腔体101压力与活塞部下方形成的下腔体102压力保持平衡,以实现增压机构外部循环管路的压力平衡。并且,通过底板30设置的冷却孔向环绕于内筒10外侧的盘管50注入冷却介质对内筒10及外筒20进行冷却,以防增压机构内的密封介质温度过高而影响密封效果甚至影响增压机构内密封件的使用寿命。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增加缸内的密封介质温度过高而影响密封效果甚至影响增加缸内密封件(如活塞部41中与内筒10内侧密封贴合的导向圈或密封圈等部件)使用寿命的问题。
[0028]本实施例的外筒20顶部覆盖有一顶板21,顶板21开设有与环形腔体200连通的循环管路通孔。需要说明的是,循环管路通孔配置有至少一个,对于配置有两个及以上循环管路通孔的情形,在正常使用时,除保留其中一个循环管路通孔之外,其他循环管路通孔以塞头等部件堵住,以作备用。而被保留的循环管路通孔与外部循环管路相连,在外部循环管路内的压力大于预设值时自动排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嵌套设置且覆盖有同一底板的内筒和外筒,所述底板开设有与内筒腔体连通的封液孔、与外筒腔体连通的至少一组冷却孔;依次贯穿所述外筒、所述内筒的压缩杆,所述压缩杆的末端形成有与所述内筒的内侧密封贴合并将所述内筒腔体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的活塞部;其中,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形成的环形腔体内配置有环绕于内筒外侧壁的盘管,所述至少一组冷却孔与所述环形腔体连通并与所述盘管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还可开设有与所述环形腔体连通的补给孔,所述内筒的上腔体与所述环形腔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的顶部覆盖有一盖板,所述盖板上形成有供所述内筒的上腔体与所述环形腔体连通的敞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的顶部覆盖有一顶板,顶板底部部分贯穿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盖板的固定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必柱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博伊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