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辉度银膜、反射片及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7220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2: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辉度银膜、反射片及背光模组,其中高辉度银膜包括:第一PET层;第一预涂层,设置于所述第一PET层;UV预涂层,设置在第一预涂层;镀银层,设置在UV预涂层;保护层,设置于镀银膜;所述镀银层的厚度为90~120nm,所述UV预涂层是采用UV光固化的丙烯酸树脂,所述UV预涂层的折射率为1.483~1.562,所述UV预涂层的厚度为1.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辉度银膜、反射片及背光模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光学膜
,特别涉及一种高辉度银膜、反射片及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0002]光学反射膜在LCD背光模组中具有反射导光板光源的作用,市面上常见规格有白反射片,以日商三菱与东丽株式会社的产品为主,我国南亚,长宏,长阳产品等公司也有类似的产品;或有采用多层堆叠挤出形式的反射片,以3M公司的ESR为代表,前者多用于大型LCD显示屏,后者则常见于中小尺寸显示屏产品,从手机到平版,笔记本电脑都有,光志光电公司采用银反射膜,主要聚焦于LCD屏的手机平板电脑的背光模组使用,国内反射片市场上具有相当大的产品份额。
[0003]我公司已公开的专利申请(公开号为CN111679508A)中描述了以镀膜堆叠方式增加反射辉度,并且在制程上进行调整,也在另一件专利申请中(公开号CN112015005A)描述了以两层金属膜反射来增强反射效率的结构;在上述专利申请(公开号CN111679508A)中公开了以3层PET功能膜层堆叠进行优化光学效益,同时也将反射辉度提升最大效能至3.05%。
[0004]为了进一步增加反射辉度,本方案考虑将研究的重点放在PET光学膜的UV预涂层上,藉由改变PET基膜(含UV预涂层)的光学性能,以进一步的提高镀银膜的反射辉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手机背光模组的高辉度银膜及反射片,以进一步的提高镀银膜的反射辉度。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辉度银膜,包括:第一PET层;第一预涂层,设置于所述第一PET层;UV预涂层,设置在第一预涂层;镀银层,设置在UV预涂层;保护层,设置于镀银膜;所述镀银层的厚度为90~120nm,所述UV预涂层是采用UV光固化的丙烯酸树脂,所述UV预涂层的折射率为1.483~1.562,所述UV预涂层的厚度为1.5

2.5μm。
[0007]其中,第一预涂层是以水性丙烯酸树脂为主体,其配方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成分:丙二醇甲醚15%,丙烯酸丁酯5%,甲基丙烯酸丁酯8%,甲基丙烯酸甲酯25%,甲基丙烯酸10%~苯乙烯5%,引发剂Tx21S 2%,二甲基乙醇胺2%,其余为乙醇28%。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高辉度银膜的一种最佳实施例,所述镀银层的厚度为90nm,UV预涂层的厚度为2.5μm,UV预涂层的折射率为1.524。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高辉度银膜的一种最佳实施例,所述镀银层的厚度为120nm,UV预涂层的厚度为1.5μm,UV预涂层的折射率为1.483或1.524。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高辉度银膜的一种最佳实施例,所述镀银层的厚度为120nm,UV预涂层的厚度为2.5μm,UV预涂层的折射率为1.524或1.547。
[0011]一种高辉度反射片,包括上述的高辉度银膜,所述高辉度银膜的保护层表面通过
一贴合层粘接有镀铝膜,所述镀铝膜包括第二PET层和设置于第二PET层的镀铝层,所述镀铝层设置于贴合层与第二PET层之间。
[0012]更具体的,所述贴合层为UV

PSA或聚氨脂胶水。
[0013]更具体的,所述第一PET层的厚度为25μm,所述第二PET层的厚度为50μm。
[0014]更具体的,所述镀铝层的厚为45nm。
[0015]一种背光膜组,包括依次设置的背板、光源、导光板、高辉度反射片,所述高辉度反射片为上述的高辉度反射片。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对UV预涂层的改进,藉由改变PET基膜(含UV预涂层)之光学性能,能进一步地增强银反射辉度,不仅高于现有光志商品膜的反射辉度,也高于本公司此前专利申请的CN11679508A反射膜的辉度,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具有光学折射率设计效果的UV预涂层,有助于入优化光源入射,减少入射光源因碰撞银膜时产生的反射损耗,即相对有效地提升了反射辉度,在本设计方案研究区间中(1.483

1.562)发现,在低于PET膜光学折射率(1.56)中,在银膜120nm厚度时,UV丙烯酸树脂预涂层厚度与折射率分别在2.5μm与1.524时能达比目前市售产品GF

80D3高5.73%,成效显著。
附图说明
[00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七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高辉度银膜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高辉度反射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2,高辉度反射片之实施例一,包括:第一PET层100;第一预涂层200,设置于所述第一PET层100;UV预涂层300,设置在第一预涂层200,镀银层400,设置在UV预涂层300;保护层500,设置于镀银层400;保护层500表面通过一贴合层600粘接有镀铝膜,所述镀铝膜包括第二PET层800和设置于第二PET层800的镀铝层700,所述镀铝层700设置于贴合层600与第二PET层800之间;所述UV预涂层300是采用UV光固化的丙烯酸树脂,所述镀银层的厚度为120nm,UV预涂层的厚度为1.5μm,UV预涂层的折射率为1.483。
[0022]高辉度反射片之实施例二,包括:第一PET层100;第一预涂层200,设置于所述第一PET层100;UV预涂层300,设置在第一预涂层200,镀银层400,设置在UV预涂层300;保护层500,设置于镀银层400;保护层500表面通过一贴合层600粘接有镀铝膜,所述镀铝膜包括第二PET层800和设置于第二PET层800的镀铝层700,所述镀铝层700设置于贴合层600与第二PET层800之间;所述UV预涂层300是采用UV光固化的丙烯酸树脂,所述镀银层的厚度为120nm,UV预涂层的厚度为1.5μm,UV预涂层的折射率为1.524。
[0023]高辉度反射片之实施例三,包括:第一PET层100;第一预涂层200,设置于所述第一
PET层100;UV预涂层300,设置在第一预涂层200,镀银层400,设置在UV预涂层300;保护层500,设置于镀银层400;保护层500表面通过一贴合层600粘接有镀铝膜,所述镀铝膜包括第二PET层800和设置于第二PET层800的镀铝层700,所述镀铝层700设置于贴合层600与第二PET层800之间;所述UV预涂层300是采用UV光固化的丙烯酸树脂,所述镀银层的厚度为120nm,UV预涂层的厚度为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辉度银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PET层;第一预涂层,设置于所述第一PET层;UV预涂层,设置在第一预涂层;镀银层,设置在UV预涂层;保护层,设置于镀银膜;所述镀银层的厚度为90~120nm,所述UV预涂层是采用UV光固化的丙烯酸树脂,所述UV预涂层的折射率为1.483~1.562,所述UV预涂层的厚度为1.5

2.5μ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辉度银膜,其特征在于,第一预涂层是以水性丙烯酸树脂为主体,其配方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成分:丙二醇甲醚15%,丙烯酸丁酯5%,甲基丙烯酸丁酯8%,甲基丙烯酸甲酯25%,甲基丙烯酸10%~苯乙烯5%,引发剂Tx21S 2%,二甲基乙醇胺2%,其余为乙醇2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辉度银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镀银层的厚度为90nm,UV预涂层的厚度为2.5μm,UV预涂层的折射率为1.52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辉度银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镀银层的厚度为120nm,UV预涂层的厚度为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建东陈明源李庆春薛海星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光志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