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74684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57
在与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连结的第1旋转部件(RT1)以及液力联轴器(TC)的旋转壳体(44)沿着周向(C)设置有多个紧固部(6),第1旋转部件(RT1)与旋转壳体(44)在各紧固部(6)中被紧固部件(F2)紧固,各紧固部(6)具有形成于第1旋转部件(RT1)的第1紧固孔(H1)与形成于旋转壳体(44)的第2紧固孔(H2),在第1旋转部件(RT1)以及旋转壳体(44)的一方的外周部设置有被卡止部(7a),在第1旋转部件(RT1)以及旋转壳体(44)的另一方的外周部设置有卡止部(7b),卡止部(7b)相对于被卡止部(7a)沿轴向(L)被插入,以相对于被卡止部(7a)限制周向(C)的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卡止,第1紧固孔(H1)与第2紧固孔(H2)配置为在卡止部(7b)卡止于被卡止部(7a)的状态下在轴向观察时重叠。的状态下在轴向观察时重叠。的状态下在轴向观察时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用驱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成为车轮的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与液力联轴器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以下,在该
技术介绍
的说明中,在括弧内引用专利文献1中的附图标记。
[0003]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6)中,经由内燃机分离用卡合装置(26)选择性地连结第1旋转部件(66)与第2旋转部件(64)。在第1旋转部件(66)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有相对于该第1旋转部件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的挠性板(68)。挠性板(68)被连结为能够相对于液力联轴器(22)的旋转壳体一体地旋转。具体而言,在挠性板(68)以及旋转壳体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紧固部,在该多个紧固部的每一个中,通过紧固部件(78)将挠性板(68)与旋转壳体紧固。
[0004]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5/0166049号说明书(第0033段、第0034段、第2图以及第4图)
[0005]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6)的制造工序中,通过外壳(60)的开口部(80)进行多个紧固部的每一个的紧固作业。此时,需要使挠性板(68)以及旋转壳体旋转,使成为作业对象的紧固部的周向的位置与开口部(80)的周向的位置对应。
[0006]作为其第1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内燃机分离用卡合装置(26)形成卡合状态,使容易从外壳(60)的外部进行访问的第2旋转部件(64)旋转,而使第1旋转部件(66)以及挠性板(68)旋转,由此使多个紧固部中的成为作业对象的紧固部的周向的位置与开口部(80)的周向的位置对应。
[0007]另外,作为第2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挠性板(68)的外周部以恒定的间隔设置多个凹口(76),通过外壳(60)的开口部(80),将撬棍、一字形螺丝刀等工具(84)插入凹口(76),在释放了内燃机分离用卡合装置(26)的状态下,通过工具(84)使挠性板(68)以及第1旋转部件(66)旋转。
[0008]但是,即使在上述任意的方法中,在紧固部一个也未被紧固的状态下,由于挠性板(68)与旋转壳体相互相对旋转,所以使多个紧固部中的成为作业对象的紧固部的周向的位置与开口部(80)的周向的位置对应的作业也容易变得繁琐。其结果,存在车辆用驱动装置(16)的制造工时增加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9]因此,期望能够将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制造工时抑制为较少的技术的实现。
[0010]鉴于上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
[0011]旋转电机,其成为车轮的驱动力源;
[0012]第1旋转部件,其与上述旋转电机的转子连结;以及
[0013]液力联轴器,其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配置于轴向的一侧亦即轴向第1侧,并具有旋转壳体,
[0014]在上述第1旋转部件以及上述旋转壳体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紧固部,
[0015]上述第1旋转部件与上述旋转壳体在多个上述紧固部的每一个中被紧固部件紧固,
[0016]多个上述紧固部的每一个具有:第1紧固孔,上述第1紧固孔以沿着上述轴向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第1旋转部件,并供上述紧固部件插入;以及第2紧固孔,上述第2紧固孔以沿着上述轴向的方式形成于上述旋转壳体,并供上述紧固部件插入,
[0017]在上述第1旋转部件以及上述旋转壳体的一方的外周部设置有被卡止部,
[0018]在上述第1旋转部件以及上述旋转壳体的另一方的外周部设置有卡止部,
[0019]上述卡止部相对于上述被卡止部沿上述轴向被插入,以相对于上述被卡止部限制上述周向的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卡止,
[0020]上述第1紧固孔与上述第2紧固孔配置为在上述卡止部卡止于上述被卡止部的状态下在沿着上述轴向的轴向观察时重叠。
[0021]根据该特征结构,形成卡止部(7b)卡止于被卡止部(7a)的状态,由此即使在紧固部(6)一个也未被紧固部件(F2)紧固的状态下,也能够限制第1旋转部件(RT1)与旋转壳体(44)的周向(C)的相对移动。因此,即使在紧固部(6)一个也未被紧固部件(F2)紧固的状态下,也能够维持第1紧固孔(H1)与第2紧固孔(H2)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时重叠的状态。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紧固部(6)紧固的作业。其结果,能够将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制造工时抑制为较少。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结构图。
[0023]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沿着轴向的剖视图。
[0024]图3是第1旋转部件的轴部件的侧视图。
[0025]图4是第1旋转部件的轴部件的主视图。
[0026]图5是第1旋转部件的挠性板的主视图。
[0027]图6是扭矩转换器中的旋转壳体的连结部的主视图。
[0028]图7是卡止部卡止于被卡止部的状态下的挠性板以及连结部的主视图。
[0029]图8是从径向的外侧观察卡止部卡止于被卡止部的状态下的挠性板以及连结部的主视图。
[0030]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0031]图10是表示旋转夹具的图。
[0032]图11是表示旋转工序的图。
[0033]图12是表示紧固工序的图。
[0034]图13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收容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车辆用
驱动装置100具备成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MG、与该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连结的第1旋转部件RT1以及扭矩转换器TC。扭矩转换器TC设置于旋转电机MG与输出轴O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O经由差动齿轮装置DF与一对车轮W驱动连结。因此,传递至输出轴O的旋转以及扭矩被差动齿轮装置DF分配至一对车轮W。
[0036]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除了特别区别并明记的情况之外,“轴向L”、“径向R”以及“周向C”以旋转电机MG的轴心为基准进行定义。而且,相对于轴向L的旋转电机MG,将扭矩转换器TC侧(图2中的右侧)设为“轴向第1侧L1”,将其相反的一侧(图2中的左侧)设为“轴向第2侧L2”。另外,在径向R,将旋转电机MG的轴心侧设为“径向内侧R1”,将其相反的一侧设为“径向外侧R2”。
[0037]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00构成为也能够使内燃机EN的扭矩传递至车轮W而使车辆行驶。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100具备与内燃机EN驱动连结的第2旋转部件RT2以及配置于动力传递路径的第2旋转部件RT2与第1旋转部件RT1之间并将内燃机EN与旋转电机MG选择性地连结的卡合装置CL。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00构成为作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而使用内燃机EN以及旋转电机MG的一方或者双方的所谓1马达并联方式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
[003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旋转部件RT1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旋转电机,其成为车轮的驱动力源;第1旋转部件,其与所述旋转电机的转子连结;以及液力联轴器,其相对于所述旋转电机配置于轴向的一侧亦即轴向第1侧,并具有旋转壳体,在所述第1旋转部件以及所述旋转壳体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紧固部,所述第1旋转部件与所述旋转壳体在多个所述紧固部各自中被紧固部件紧固,多个所述紧固部各自具有:第1紧固孔,所述第1紧固孔以沿着所述轴向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第1旋转部件,并供所述紧固部件插入;以及第2紧固孔,所述第2紧固孔以沿着所述轴向的方式形成于所述旋转壳体,并供所述紧固部件插入,在所述第1旋转部件以及所述旋转壳体的一方的外周部设置有被卡止部,在所述第1旋转部件以及所述旋转壳体的另一方的外周部设置有卡止部,所述卡止部相对于所述被卡止部沿所述轴向被插入,以相对于所述被卡止部限制所述周向的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卡止,所述第1紧固孔与所述第2紧固孔配置为在所述卡止部卡止于所述被卡止部的状态下在沿着所述轴向的轴向观察时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彼此卡止的所述卡止部与所述被卡止部的所述周向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第1紧固孔与所述第2紧固孔配置为在所述卡止部从所述周向的一侧与所述被卡止部抵接的状态下在所述轴向观察时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轴向的所述第1旋转部件以及所述旋转壳体的一方,将另一方的一侧设为突出侧,将该突出侧的相反一侧设为突出相反侧,在所述第1旋转部件以及所述旋转壳体的一方的外周部设置有向所述突出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被卡止部形成为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突出侧的端缘向所述突出相反侧切开,并且从所述突出部的内周面向径向的外侧切开,所述卡止部形成为从所述第1旋转部件以及所述旋转壳体的另一方的外周部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太田浩史清水健冈泽廉池邨将史谭国栋大木崇生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