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清理用水下机器人防碰撞保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4354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船舶清理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船舶清理用水下机器人防碰撞保护结构,包括机器人保护壳,所述机器人保护壳的外侧活动连接有缓冲柱,所述机器人保护壳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连接部,所述机器人保护壳整体呈圆弧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弹簧压缩,对冲击力进行缓冲减震,同时冲击力进一步传递到机器人保护壳内部的套筒中,此时套筒内部的减震环左右晃动并冲撞中心柱和套筒的内壁,从而对冲击力进行进一步消减,此时传递到机器人上的冲击较小;利用缓冲柱、弹簧和套筒、中心柱和减震环进行双重减震缓冲,这样的结构使得机器人保护壳最大限度的发挥保护并且防碰撞冲击效果,机器人的使用更加安全。机器人的使用更加安全。机器人的使用更加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清理用水下机器人防碰撞保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船舶清理机器人
,特别是一种船舶清理用水下机器人防碰撞保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河道环境通常存在脏、乱、差的现象,河道积淤较为严重,这使得河道的通常运行受到严重的影响,如何有效地确保河道清洁畅通,充分发挥河道综合效益,有效改善农村水环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已经被全国各地政府提上日程。另外,随着“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行动的开展也使得原本就被人们重视的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水路。河道内经常存在垃圾杂物,需要进行清理,现有的清理方式是利用船舶清理,并放下水下机器人对河道内垃圾进行清洁。
[0003]现有的船舶清理用水下机器人的缺点是:
[0004]在河道内部经常存在暗礁、暗石,现有水下机器人的防护措施不强,抗冲击能力差,得不到较好的防护,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船舶清理用水下机器人防碰撞保护结构。
[0006]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船舶清理用水下机器人防碰撞保护结构,包括机器人保护壳,所述机器人保护壳的外侧活动连接有缓冲柱,所述机器人保护壳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连接部,所述机器人保护壳整体呈圆弧形,所述缓冲柱位于机器人保护壳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固定连接在机器人保护壳的内部;
[0007]所述机器人保护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中心柱,所述中心柱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环,所述中心柱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有减震环,所述减震环位于套筒的内部,所述中心柱、限位环和减震环均位于套筒的内部,所述弹簧的一端顶接在套筒的外表面上。
[0008]可选的,所述缓冲柱的上半部露出机器人保护壳,所述缓冲柱环形阵列在机器人保护壳的外侧上。
[0009]可选的,所述缓冲柱的下半部位于机器人保护壳内部,所述缓冲柱受冲击时往机器人保护壳内部收缩,此时弹簧压缩。
[0010]可选的,所述套筒横向并顺直安装在机器人保护壳内部,所述套筒圆周阵列在机器人保护壳内部。
[0011]可选的,一个所述套筒对应一横排的缓冲柱和弹簧,这样双重减震结构配合设置,并且双重减震结构均能够发挥作用,所述中心柱的直径小于限位环的直径。
[0012]可选的,所述减震环位于两个限位环之间,所述减震环受冲击时碰撞中心柱和套筒的内部,对冲击力进行进一步消减,此时传递到机器人上的冲击较小,能够较好的保护机
器人。
[0013]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4]1、该船舶清理用水下机器人防碰撞保护结构,机器人保护壳的外侧活动连接有缓冲柱,机器人保护壳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机器人保护壳整体呈圆弧形,缓冲柱位于机器人保护壳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弹簧固定连接在机器人保护壳的内部,机器人保护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套筒,套筒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中心柱,中心柱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环,中心柱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有减震环,减震环位于套筒的内部,中心柱、限位环和减震环均位于套筒的内部,弹簧的一端顶接在套筒的外表面上,机器人保护壳通过连接部连接机器人,机器人的两侧均可安装机器人保护壳,机器人保护壳为圆弧形,保护面大,保护机器人侧面的同时也能对顶部和底部的部分进行保护,同时在机器人保护壳受到冲击时,缓冲柱受冲击并往机器人保护壳内部收缩,此时弹簧压缩,对冲击力进行缓冲减震,同时冲击力进一步传递到机器人保护壳内部的套筒中,此时套筒内部的减震环左右晃动并冲撞中心柱和套筒的内壁,从而对冲击力进行进一步消减,此时传递到机器人上的冲击较小,能够较好的保护机器人。
[0015]2、该船舶清理用水下机器人防碰撞保护结构,利用了弧状的机器人保护壳对机器人进行保护,同时机器人保护壳受冲击时,无论是否冲击点位于缓冲柱上,都能利用内部的套筒、中心柱和减震环进行减震,而冲击点位于缓冲柱上时,则能够利用缓冲柱、弹簧和套筒、中心柱和减震环进行双重减震缓冲,这样的结构使得机器人保护壳最大限度的发挥保护并且防碰撞冲击效果,机器人的使用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内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中心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套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

机器人保护壳,2

缓冲柱,3

连接部,4

弹簧,5

套筒,6

中心柱,7

限位环,8

减震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0023]如图1

5所示,一种船舶清理用水下机器人防碰撞保护结构,它包括机器人保护壳1,机器人保护壳1的外侧活动连接有缓冲柱2,机器人保护壳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连接部3,其特征在于:机器人保护壳1整体呈圆弧形,缓冲柱2位于机器人保护壳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4,弹簧4固定连接在机器人保护壳1的内部;
[0024]机器人保护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套筒5,套筒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中心柱6,中心柱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环7,中心柱6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有减震环8,减震环8位于套筒5的内部,中心柱6、限位环7和减震环8均位于套筒5的内部,弹簧4的一端顶接在套筒5的外
表面上。
[002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缓冲柱2的上半部露出机器人保护壳1,缓冲柱2环形阵列在机器人保护壳1的外侧上,缓冲柱2的下半部位于机器人保护壳1内部,缓冲柱2受冲击时往机器人保护壳1内部收缩,此时弹簧4压缩,对冲击力进行缓冲减震,同时冲击力进一步传递到机器人保护壳1内部的套筒5中;
[0026]套筒5横向并顺直安装在机器人保护壳1内部,套筒5圆周阵列在机器人保护壳1内部,一个套筒5对应一横排的缓冲柱2和弹簧4,这样双重减震结构配合设置,并且双重减震结构均能够发挥作用;
[0027]中心柱6的直径小于限位环7的直径,减震环8位于两个限位环7之间,减震环8受冲击时碰撞中心柱和套筒5的内部,对冲击力进行进一步消减,此时传递到机器人上的冲击较小,能够较好的保护机器人。
[0028]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
[0029]S1、水下机器人通过连接部3和螺栓等安装结构与机器人保护壳1连接,机器人保护壳1位于水下机器人的两侧;
[0030]S2、在机器人保护壳1受到冲击时,缓冲柱2受冲击并往机器人保护壳1内部收缩,此时弹簧4压缩,对冲击力进行缓冲减震,同时冲击力进一步传递到机器人保护壳1内部的套筒5中,此时套筒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清理用水下机器人防碰撞保护结构,包括机器人保护壳(1),所述机器人保护壳(1)的外侧活动连接有缓冲柱(2),所述机器人保护壳(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连接部(3),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保护壳(1)整体呈圆弧形,所述缓冲柱(2)位于机器人保护壳(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4),所述弹簧(4)固定连接在机器人保护壳(1)的内部;所述机器人保护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套筒(5),所述套筒(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中心柱(6),所述中心柱(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环(7),所述中心柱(6)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有减震环(8),所述减震环(8)位于套筒(5)的内部,所述中心柱(6)、限位环(7)和减震环(8)均位于套筒(5)的内部,所述弹簧(4)的一端顶接在套筒(5)的外表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清理用水下机器人防碰撞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柱(2)的上半部露出机器人保护壳(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苟玲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洪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