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转向行车记录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4173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公开了一种双转向行车记录仪,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上方设置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约束板,第一表面设置在本体顶面的左侧,第二表面设置在本体顶面的右侧,第二表面的中心处开设有固定圆槽,约束板位于本体的上方,约束板顶面的右侧开设有固定槽,约束板的上方设置有固定件,固定件的部分外壁分别位于固定槽与固定圆槽的内部,约束板通过固定件和固定圆槽将约束板底面的右侧固定在第二表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调节组件,通过调节组件内结构之间的配合,本体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拍摄方向需求,向任意方向进行调节,不仅简化了操作步骤,缩短了操作时间,还有效提升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验。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转向行车记录仪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车电子设备
,尤其涉及具体为一种双转向行车记录仪。

技术介绍

[0002]车记录仪可说是汽车使用的黑匣子,通过发动引擎随时可透过高清镜头进行录像和摄影,记录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像和声音,有的甚至可设置冲击力的敏感度,当外界的冲击力大于所设置值时,导致该冲击力的现场数据将被记录下来,一旦有意外发生,便可作为处理事故的依据,保障驾驶人员的自我权利。
[0003]现有行车记录仪通过安装直接安装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上,安装后的行车记录仪拍摄的方向便固定,需要调整行车记录仪的拍摄方向时,必须重新安装行车记录仪,使用不便,用户体验差,为此提出一种双转向行车记录仪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转向行车记录仪,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06]一种双转向行车记录仪,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上方设置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约束板,第一表面设置在本体顶面的左侧,第二表面设置在本体顶面的右侧,第二表面的中心处开设有固定圆槽,约束板位于本体的上方,约束板顶面的右侧开设有固定槽,约束板的上方设置有固定件,固定件的部分外壁分别位于固定槽与固定圆槽的内部,约束板通过固定件和固定圆槽将约束板底面的右侧固定在第二表面上。
[0007]优选的,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有约束块、螺纹槽、螺纹形槽和螺纹圆槽,约束块呈六边形形状,约束块的厚度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高度差相等,螺纹槽开设在第一表面的中心处,螺纹形槽开设在约束块顶面的中心处,螺纹圆槽开设在约束板顶面的左侧,螺纹圆槽的内部设置有螺纹杆,螺纹杆的下端贯穿螺纹圆槽和螺纹形槽的内部延伸至螺纹槽的内部,螺纹杆的表面分别与螺纹圆槽螺纹形槽和螺纹槽内部的内侧壁螺纹连接,螺纹圆槽、螺纹形槽和螺纹槽的内部直径均相等。
[0008]优选的,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有连接杆和承接座,连接杆的直径大于螺纹杆的直径,连接杆的底面固定连接在螺纹杆的顶面,承接座位于连接杆的上方,承接座底面的中心处开设有连接圆槽,承接座通过连接圆槽活动套入在连接杆的表面。
[0009]优选的,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有两个调节圆槽和转动座,两个调节圆槽分别开设在承接座内部的左右侧壁,转动座位于承接座的内部,转动座的部分外壁位于承接座的外部,每个调节圆槽的内部均活动套入有转动轴,两个转动轴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在转动座左右两面的下侧,转动座的顶面设有粘贴面。
[0010]优选的,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有凹槽,凹槽开设在本体背面的后侧,凹槽内部的前侧壁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
[0011]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0012]其一,通过设置调节组件,通过调节组件内结构之间的配合,本体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拍摄方向需求,向任意方向进行调节,不仅简化了操作步骤,缩短了操作时间,还有效提升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0013]其二,通过设置连接杆、螺纹杆、连接圆槽、螺纹圆槽、螺纹形槽和螺纹槽,通过连接杆、螺纹杆、连接圆槽、螺纹圆槽、螺纹形槽和螺纹槽,在连接杆和螺纹杆磨损严重时,可以将连接杆和螺纹杆取下进行更换,有效延长了调节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5]图1为本技术正视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调节组件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承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主体的后视示意图。
[0019]图中:1、本体;2、调节组件;201、第一表面;202、第二表面;203、约束板;204、固定圆槽;205、固定槽;206、固定件;207、约束块;208、螺纹槽;209、螺纹形槽;210、螺纹圆槽;211、螺纹杆;212、连接杆;213、承接座;214、连接圆槽;215、调节圆槽;216、转动座;217、转动轴;218、粘贴面;219、凹槽;220、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1]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0022]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双转向行车记录仪技术方案:包括本体1,本体1的上方设置有调节组件2,调节组件2包括有第一表面201、位于第一表面201上方的第二表面202和约束板203,第一表面201设置在本体1顶面的左侧,第二表面202设置在本体1顶面的右侧,第二表面202的中心处开设有固定圆槽204,约束板203位于本体1的上方,约束板203顶面的右侧开设有与固定圆槽204位置相对应的固定槽205,约束板203的上方设置有固定件206,固定件206的部分外壁分别位于固定槽205与固定圆槽204的内部,约束板203通过固定件206和固定圆槽204将约束板203底面的右侧固定在第二表面202上。
[0023]调节组件2还包括有位于第一表面201与约束板203之间的约束块207、螺纹槽208、与螺纹槽208位置相对应的螺纹形槽209和与螺纹形槽209位置相对应的螺纹圆槽210,螺纹槽208开设在第一表面201的中心处,螺纹形槽209开设在约束块207顶面的中心处,螺纹圆槽210开设在约束板203顶面的左侧,螺纹圆槽210的内部设置有螺纹杆211,螺纹杆211的下端贯穿螺纹圆槽210和螺纹形槽209的内部延伸至螺纹槽208的内部,螺纹杆211的表面分别与螺纹圆槽210螺纹形槽209和螺纹槽208内部的内侧壁螺纹连接。
[0024]约束块207呈六边形形状,约束块207的厚度与第一表面201与第二表面202之间的高度差相等。
[0025]调节组件2还包括有连接杆212和呈C字型形状的承接座213(如图3所示),连接杆212的底面固定连接在螺纹杆211的顶面,承接座213位于连接杆212的上方,承接座213底面的中心处开设有连接圆槽214,承接座213通过连接圆槽214活动套入在连接杆212的表面。
[0026]连接杆212的直径大于螺纹杆211的直径,螺纹圆槽210、螺纹形槽209和螺纹槽208的内部直径均相等。
[0027]调节组件2还包括有两个调节圆槽215和底面呈圆弧形状的转动座216,两个调节圆槽215分别开设在承接座213内部的左右侧壁,转动座216位于承接座213的内部,转动座216的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转向行车记录仪,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上方设置有调节组件(2),调节组件(2)包括有第一表面(201)、第二表面(202)和约束板(203),第一表面(201)设置在本体(1)顶面的左侧,第二表面(202)设置在本体(1)顶面的右侧,第二表面(202)的中心处开设有固定圆槽(204),约束板(203)位于本体(1)的上方,约束板(203)顶面的右侧开设有固定槽(205),约束板(203)的上方设置有固定件(206),固定件(206)的部分外壁分别位于固定槽(205)与固定圆槽(204)的内部,约束板(203)通过固定件(206)和固定圆槽(204)将约束板(203)底面的右侧固定在第二表面(20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转向行车记录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2)还包括有约束块(207)、螺纹槽(208)、螺纹形槽(209)和螺纹圆槽(210),螺纹槽(208)开设在第一表面(201)的中心处,螺纹形槽(209)开设在约束块(207)顶面的中心处,螺纹圆槽(210)开设在约束板(203)顶面的左侧,螺纹圆槽(210)的内部设置有螺纹杆(211),螺纹杆(211)的下端贯穿螺纹圆槽(210)和螺纹形槽(209)的内部延伸至螺纹槽(208)的内部,螺纹杆(211)的表面分别与螺纹圆槽(210)螺纹形槽(209)和螺纹槽(208)内部的内侧壁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转向行车记录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块(207)呈六边形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齐飞李磊叶大腾邓俊彬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爱培科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