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极柱端部注液的电池结构,其电池壳体表面仅于其上表面中心位置处设置用于装配电极柱的孔位,该电池结构包括一电极柱,其预留有贯穿于其上下表面的注液孔,此注液孔上端设置锥形端口,通过注液孔由上至下而向电池壳体内部空腔注入电解液,使得电解液直接由注液孔经过电芯的中部空间区域分散引导至电芯表面的各个区域;还包括锥形密封组件,其设置于锥形端口,并且使注液孔封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仅利用电极柱来配置注液孔进行注液,并且利用内部电芯中心位置处的空间来提高电池注液操作的流畅性以及确保电芯充分的浸润,且不会影响电池自身结构的稳定性与密封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极柱端部注液的电池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自极柱端部注液的电池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常见的电池注液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通过注液孔直接注液,此亦为最主流的方式,另外一种则是将电池放入到电解液之中让电解液渗入电池。本技术技术方案之研发人员针对以往同类的电池注液技术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以往电池注液技术受到其注液方式、注液具体位置、注液位置处的密封手段、以及电芯浸润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注液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0003]其一、目前大多数厂家在对电池注入电解液时,很多都是由电池上表面开孔而向下注液或由电池下表面开孔而向上注液,这样便在电池上表面或下表面形成了两个孔位,其一是用于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孔,另一个则是用于引出电极的电极孔,电池壳体上表面需要针对这两个孔位分别设置两套相互之间不关联的密封结构,这从加工成本、操作难易度、以及电池应用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等方面来分析,都是极其不利的,实际上,已经破坏了电池自身的密封性;
[0004]其二、即便很多生产厂家为了操作方便,采用直接从上方注液孔注液的方式并且分别施以密封结构,然而,却无法确保电池内部电芯能够充分的浸润,甚至还会造成电解液的浪费;
[0005]其三、经过不同阶段的试验可知,若采用电池下表面开设注液孔或电池上表面设置注液孔的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应的优化来缓解或解决电解液容易外流的问题;
[0006]其四、对于电池的加工操作,往往习惯于集中于一侧(即电池壳体上表面或下表面),如果能够集中于电极柱一侧并且利用电极柱进行注液,这便完全有利于降低设备应用成本以及提高注液操作的流畅性。
[0007]因此,对于目前电池注液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既不适合采用单独取出电芯注液的注液方式,又不适合采用电池上、下表面任意位置处随意配置注液孔进行注液的方式。
[0008]本技术技术方案之研发人员通过以上对目前常用的几种电池注液方式的可行性分析得出,如何在不影响电池自身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于电极柱同一侧的电池表面合理设置注液孔来确保电芯在顺畅的注液过程中得到充足的浸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经过对不同技术手段的论证,研发人员确定需要以合理设计电池自身结构为前提,布置相应的技术手段。
[0009]综合以上论述,本技术正是在现有常规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经验,对电池
的注液技术手段提出进一步优化,仅利用电池电极柱配置注液孔进行注液,通过巧妙地利用内部电芯中心位置处的空间并且配合相应的导流结构,来提高电池注液操作的流畅性以及确保电芯充分的浸润,且不会影响电池自身结构的稳定性与密封性。因而,所提出的技术方案能够缓解、部分解决或完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同时本技术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也是为了满足电池注液
的应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10]为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或缓减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自极柱端部注液的电池结构以及根据该电池结构设计而成的电池注液方法,其无需于电池壳体表面任意位置处另行开孔,而是仅利用电极柱来配置注液孔进行注液,并且通过巧妙地利用内部电芯中心位置处的空间并且配合相应的导流结构,来提高电池注液操作的流畅性以及确保电芯充分的浸润,且不会影响电池自身结构的稳定性与密封性。
[001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2]一种自极柱端部注液的电池结构,其电池壳体内部设置为用于装配电芯及盛装电解液的中空腔室,电池壳体表面仅于其上表面中心位置处设置用于装配电极柱的孔位,该电池结构包括:
[0013]电芯,其水平设置于电池壳体内部,此电芯中心位置处带有中部空间区域;
[0014]电极柱,其预留有贯穿于其上下表面的注液孔,此注液孔上端设置锥形端口,并且通过注液孔由上至下而向电池壳体内部空腔注入电解液,使得电解液直接由注液孔经过电芯的中部空间区域分散引导至电芯表面的各个区域,以便电芯表面充分浸润;
[0015]密封组件,其设置于所述锥形端口,并且使所述注液孔封闭。
[0016]对于以上技术方案,技术人员还可结合实际应用状况采用相适宜的技术手段进一步补充或限定,包括以下:
[0017]除设置用于装配电极柱的孔位之外,此电池壳体不再设置任意孔位;电芯浸润之后的电解液分散涌向至电芯外边缘的空间区域。
[0018]相应地,密封组件包括锥形金属组件。
[0019]相应地,技术人员还可对组件进行适配性的选择,例如,锥形密封组件可采用镍或铝金属组件,电极柱外围装配金属圈。
[0020]其中,金属圈贴紧电池壳体的顶面,并且于电极柱与金属圈之间的空隙装入绝缘层,绝缘层可采用玻璃层。
[0021]此外,电极柱还可采用钼或铜金属组件,电芯也可固定装配在电池壳体底面的支座上。
[0022]本技术所实施之电池结构无需于电池壳体表面任意位置处另行开孔,而是仅利用电极柱来配置注液孔进行注液,并且通过巧妙地利用内部电芯中心位置处的空间并且配合相应的导流结构,来提高电池注液操作的流畅性以及确保电芯充分的浸润,且不会影响电池自身结构的稳定性与密封性,相比以往单独取出电芯注液方式或由电池表面另行开孔的注液方式,能够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附图说明
[0023]下面根据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所实施的自极柱端部注液的电池结构,其外部示意图;
[0025]图2是本技术所实施的自极柱端部注液的电池结构,其俯视示意图;
[0026]图3是图2的A
‑
A方向剖面示意图;
[0027]图4是本技术所实施的自极柱端部注液的电池结构,其可实施的具体的电池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8]图5是图4的4A部分放大示意图;
[0029]图6是本技术所实施的自极柱端部注液的电池结构,其内部支座示意图;
[0030]图7是本技术所实施的自极柱端部注液的电池结构,其部分组件分解示意图。
[0031]图中:
[0032]1、电池壳体;
[0033]2、电芯;
[0034]3、金属圈;
[0035]4、绝缘层;
[0036]5、电极柱;
[0037]6、注液孔;
[0038]7、支撑组件;
[0039]8、导流支座一;
[0040]9、导流支座二;
[0041]10、中部空间区域;
[0042]11、侧部空间区域;
[0043]12、锥形密封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4]本技术拟实施的自极柱端部注液的电池结构,所实施的技术手段要达到的目的在于,解决以往电池注液操作因单独取出电芯进行注液、或由电池壳体表面随意配置注液孔进行注液,而导致无法在确保电池自身密封稳定性的基础上来提高电池注液操作的流畅性以及电芯充分的浸润。...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极柱端部注液的电池结构,其电池壳体内部设置为用于装配电芯及盛装电解液的中空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体表面仅于其上表面中心位置处设置用于装配电极柱的孔位,所述电池结构包括:电芯,其水平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内部,所述电芯中心位置处带有中部空间区域;电极柱,其预留有贯穿于其上下表面的注液孔,所述注液孔上端设置锥形端口,并且通过所述注液孔由上至下而向所述电池壳体内部空腔注入电解液,使得电解液直接由所述注液孔经过所述电芯的中部空间区域分散引导至所述电芯表面的各个区域,以便所述电芯表面充分浸润;密封组件,其设置于所述锥形端口,并且使所述注液孔封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极柱端部注液的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除设置用于装配电极柱的孔位之外,所述电池壳体不再设置任意孔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极柱端部注液的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电芯浸润之后的电解液分散涌向至电芯外边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中瑞丰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