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70162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涉及术后肢体康复训练技术领域。该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包括训练床体机构,训练床体机构包括上床体,上床体的后端左右两侧为斜面,上床体的后端下侧固定连接有下床体,下床体的的上表面低于上床体的上表面,上床体的上表面左右两端中部均开设有侧环槽,上床体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中心横槽,中心横槽的中部固定卡接有头板,中心横槽的前内壁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侧弧槽,侧弧槽的形状包括弧形,该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使得按摩外柱对大腿板和搭脚槽上方搭放的腿部进行滚动的按摩,从而可以对腿部肌肉进行放松和激活。从而可以对腿部肌肉进行放松和激活。从而可以对腿部肌肉进行放松和激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术后肢体康复训练
,具体为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康复训练是指损伤后进行有利于恢复或改善功能的身体活动。除严重的损伤需要休息治疗外,一般的损伤不必完全停止身体练习。适当的、科学的身体练习对于损伤的迅速愈合和促进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0003]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一般都只注重训练的重要性,在对训练的目的上完成装置的结构,但是对于训练完成后肌肉的放松都有所欠缺,经常会导致患者在训练完成之后,会产生抽筋和痉挛的现象,从而使得患者的痛苦增加,同时还需要护士进行辅助按摩,还是需要使用到人力资源且锻炼效果不明显,使用起来十分的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包括训练床体机构,所述训练床体机构包括上床体,所述上床体的后端左右两侧为斜面,所述上床体的后端下侧固定连接有下床体,所述下床体的的上表面低于上床体的上表面,所述上床体的上表面左右两端中部均开设有侧环槽,所述上床体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中心横槽,所述中心横槽的中部固定卡接有头板,所述中心横槽的前内壁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侧弧槽,所述侧弧槽的形状包括弧形,两个所述侧弧槽向着相互接近的那方弯曲。
[0006]优选的,所述上床体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弧板,两个所述弧板分别处于两个所述侧弧槽相背离的那一方,两个所述弧板对称设置,所述弧板的形状包括弧形且与侧弧槽适配,所述弧板的上表面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弧柱。
[0007]优选的,所述下床体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腿部训练机构,所述腿部训练机构包括底盒,所述底盒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下床体,两个所述底盒相背离的那一面上开设有侧槽,所述侧槽的下内壁上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下齿,所述底盒的前表面上端固定连接有小柱一,所述底盒的内部设置有训练柱,所述训练柱的左右两端外侧均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外侧齿柱,接近侧槽的所述训练柱和外侧齿柱插入侧槽中,所述外侧齿柱与下齿啮合。
[0008]优选的,所述训练柱的中部外侧通过轴承活动套接有中部转筒,所述中部转筒的中部开设有切换槽,所述切换槽的上侧壁上等距均匀的开设有切换孔,所述训练柱在接近侧槽的这一端与联动齿轮一固定连接,所述底盒的上方设置有大腿板,所述大腿板的前端
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小柱一,所述大腿板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小柱二,所述小柱二的后端通过扭簧活动连接有小腿板,所述小腿板的上表面开设有搭脚槽。
[0009]优选的,所述搭脚槽的下表面后端中部开设有球槽一,所述球槽一的内部活动卡接有球柱一,所述球柱一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小杆,所述小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切换板,所述切换板与切换槽正对且适配,所述切换板的下内壁上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切换柱,所述切换柱与切换孔正对且适配。
[0010]优选的,所述大腿板和搭脚槽均处于底盒的上端口处,所述大腿板和搭脚槽的下表面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侧板,左右两侧设置的所述侧板的中部设置有按摩柱,所述大腿板的两端通过轴承与侧板活动连接,所述按摩柱的外侧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按摩外柱。
[0011]优选的,所述训练床体机构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联动训练机构,所述联动训练机构包括联动带,所述联动带的材质包括弹性材质,所述联动带在接近联动齿轮一的那一端套接在联动齿轮一的外侧且与联动齿轮一啮合,所述联动带在远离联动齿轮一的那一端套接有联动齿轮二,所述联动齿轮二与联动带啮合,所述联动齿轮二的表面中部开设有中心槽,所述中心槽的内壁上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凸柱一,所述凸柱一的材质包括弹性材质,两个所述联动齿轮二相对的那一面外侧开设有连接环槽,所述连接环槽的内部插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通过轴承与连接环槽活动连接,所述连接环在接近上床体的那一端插入固定连接侧环槽且与侧环槽适配。
[0012]优选的,所述上床体的上方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手部训练机构,所述手部训练机构处于联动训练机构的内侧,所述手部训练机构包括滑动柱,所述滑动柱的下端插入中心横槽中且与中心横槽和侧弧槽均适配,所述滑动柱的上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在远离滑动柱的那一端固定连接有球柱二,所述球柱二在远离连接柱的那一方设置有手腕环,所述手腕环的在接近连接柱的那一面下侧开设有球槽二,所述球槽二活动卡接球柱二,所述手腕环的外侧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凸柱二,所述手腕环和凸柱二与联动齿轮二和凸柱一适配且正对,所述手腕环的内侧壁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气囊,所述手腕环在远离连接柱的那一面上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在远离手腕环的那一端固定连接有套环,所述套环通过轴承活动套接有手指柱,所述手指柱与手腕环的中心正对,所述手指柱的前后两端外侧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手指板,所述手指板的材质包括弹性材质。
[0013]优选的,所述手指柱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旋转齿轮一,所述旋转齿轮一的前表面中心开设有球槽三,所述球槽三的内部通过扭簧活动卡接有球柱三,所述球柱三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弯柱,所述弯柱的形状包括弧形,所述弯柱在远离旋转齿轮一的那一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旋转齿轮二,所述旋转齿轮二与旋转齿轮一啮合,所述滑动柱处于中心横槽中且与侧弧槽正对的时候,所述旋转齿轮一与弧柱啮合。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该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通过腿部训练机构的存在,在联动齿轮一被联动带的移动所带动的时候,训练柱也会在联动齿轮一的带动下进行旋转,由于训练柱外侧设置的外侧齿柱与下齿啮合,所以在训练柱转动的同时,训练柱会沿着侧槽进行前进,前进中转动的外侧齿柱会在前进的过程中与按摩柱外侧的按摩外柱进行啮合,从而使得按摩外柱发生转动,从而使得按摩外柱对大腿板和搭脚槽上方搭放的腿部
进行滚动的按摩,从而可以对腿部肌肉进行放松和激活。
[0016](2)、该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通过切换板的设计,在联动齿轮一带动训练柱进行转动之前,腿部用力将搭脚槽后端的部分按压下,从而使得切换板卡接在切换槽中,同时切换柱插入到切换孔的内部,此时在训练柱进行转动的时候,便会在切换柱和切换孔的嵌合中带动搭脚槽的后端向前运动,从而对腿部进行弯曲运动的康复锻炼,通过在训练柱运动之前,患者可以通过是否通过腿部按压搭脚槽的后端来进行按摩和训练的切换,患者可以自行进行选择。
[0017](3)、该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通过联动带的存在,首先联动带具有一定的弹性,在患者进行腿部锻炼的时候可以作为压力带而存在,从而使得患者对腿部进行自行的锻炼,另外还可以通过将手腕处放入到手腕环中进行装备,在将手腕环伸入到联动齿轮二中,也可以通过手臂的转动,带动联动齿轮二转动,从而通过联动带对联动齿轮一进行带动,从而使用手臂对腿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包括训练床体机构(1),所述训练床体机构(1)包括上床体(101),所述上床体(101)的后端左右两侧为斜面,所述上床体(101)的后端下侧固定连接有下床体(102),所述下床体(102)的的上表面低于上床体(101)的上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床体(101)的上表面左右两端中部均开设有侧环槽(103),所述上床体(101)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中心横槽(104),所述中心横槽(104)的中部固定卡接有头板(105),所述中心横槽(104)的前内壁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侧弧槽(106),所述侧弧槽(106)的形状包括弧形,两个所述侧弧槽(106)向着相互接近的那方弯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床体(101)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弧板(107),两个所述弧板(107)分别处于两个所述侧弧槽(106)相背离的那一方,两个所述弧板(107)对称设置,所述弧板(107)的形状包括弧形且与侧弧槽(106)适配,所述弧板(107)的上表面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弧柱(10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床体(102)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腿部训练机构(2),所述腿部训练机构(2)包括底盒(201),所述底盒(20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下床体(102),两个所述底盒(201)相背离的那一面上开设有侧槽(202),所述侧槽(202)的下内壁上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下齿(203),所述底盒(201)的前表面上端固定连接有小柱一(204),所述底盒(201)的内部设置有训练柱(205),所述训练柱(205)的左右两端外侧均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外侧齿柱(206),接近侧槽(202)的所述训练柱(205)和外侧齿柱(206)插入侧槽(202)中,所述外侧齿柱(206)与下齿(203)啮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柱(205)的中部外侧通过轴承活动套接有中部转筒(207),所述中部转筒(207)的中部开设有切换槽(208),所述切换槽(208)的上侧壁上等距均匀的开设有切换孔(209),所述训练柱(205)在接近侧槽(202)的这一端与联动齿轮一(210)固定连接,所述底盒(201)的上方设置有大腿板(211),所述大腿板(211)的前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小柱一(204),所述大腿板(211)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小柱二(212),所述小柱二(212)的后端通过扭簧活动连接有小腿板(213),所述小腿板(213)的上表面开设有搭脚槽(21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搭脚槽(214)的下表面后端中部开设有球槽一(215),所述球槽一(215)的内部活动卡接有球柱一(216),所述球柱一(216)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小杆(217),所述小杆(217)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切换板(218),所述切换板(218)与切换槽(208)正对且适配,所述切换板(218)的下内壁上等距均匀的固定连接有切换柱(219),所述切换柱(219)与切换孔(209)正对且适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腿板(211)和搭脚槽(214)均处于底盒(201)的上端口处,所述大腿板(211)和搭脚槽(214)的下表面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侧板(220),左右两侧设置的所述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娜李海燕张桂红
申请(专利权)人: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