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振幅响应结构及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9630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振幅响应结构,所述微振幅相应结构包括连接件与第一缸筒,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缸筒通过螺纹连接,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缸筒之间形成内腔体,所述内腔体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与内腔体相匹配的阀组件与浮动活塞;所述阀组件与所述浮动活塞将内腔体从上至下依次分割为第一子内腔体、第二子内腔体以及第三子内腔体,所述阀组件镶嵌在所述第一缸筒上,且所述阀组件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连通第一子内腔体与第二子内腔体,所述第一缸筒底部设有第二通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减震器内部设置微振幅结构,减小了油液的阻尼力,增加了其相应速度;提高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且同时不会影响车辆的操控性能。响车辆的操控性能。响车辆的操控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振幅响应结构及减震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减震
,尤其涉及一种微振幅响应结构及减震器。

技术介绍

[0002]常规油液减震器复原端没有微振幅响应机构,当车辆行驶时,遇到鹅卵石路等坑洼不平的路面时,减震器无法完全吸收路面传递的振动,剩余的振动传递到车身,会对车辆的舒适性造成较大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振幅响应结构及减震器,通过在减震器中增加一个微振幅响应结构,在将活塞杆设置第三通孔的方式,将微振幅响应结构与减震器复原阀并联在一起,增加了油液通路,提高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
[0004]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微振幅响应结构,包括连接件与第一缸筒,所述连接件底部与所述第一缸筒顶部连接,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缸筒之间形成内腔体,所述内腔体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与内腔体相匹配的阀组件与浮动活塞;所述阀组件与所述浮动活塞将内腔体从上至下依次分割为第一子内腔体、第二子内腔体以及第三子内腔体,所述阀组件镶嵌在所述第一缸筒上,且所述阀组件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连通第一子内腔体与第二子内腔体,所述第一缸筒底部设有第二通孔,
[0006]当微振幅响应结构在复原时,油液流入所述第一子内腔体内,第一子内腔体中的液压力增大,在液压力的作用下,经阀组件上的第一通孔流入到所述第二子内腔体中,所述阀组件用于减缓油液流动产生阻尼力,所述第二子内腔体油液增多,与所述第三子内腔体形成的压力差增大,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所述第二子内腔体的油液推动所述浮动活塞向下运动,直到所述浮动活塞与所述第一缸筒底部接触,所述浮动活塞停止运动,所述第一子内腔体的液压力与所述第二子内腔体液压力相等,复原结束;
[0007]当微振幅响应结构在压缩时,油液经所述第二通孔流入微振幅结构中,并在所述浮动活塞与所述第一缸筒之间形成所述第三子内腔体,所述第三子内腔体与所述第二子内腔体形成压力差,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推动所述浮动活塞向上运动,直到所述浮动活塞顶部与所述阀组件底部接触,所述浮动活塞停止运动,所述第三子内腔体的液压力与所述第二子内腔体的液压力与所述第一子内腔体压力相等,压缩结束。
[0008]传统的汽车减震器中,没有设置专门单独的结构用于对汽车经过凹凸不平路面时,对汽车产生的振动的热量进行吸收,会对车辆的使用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本专利技术采用一种微振幅结构及减震器,通过在减震器中增加一个微振幅响应结构,在将活塞杆设置第三通孔的方式,能够在提高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的同时不会影响车辆的操控性能。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缸筒底部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
[0010]第二通孔用于将第三子内腔体与第二子外腔体连接,且设置多个第三通孔能够增
加第三子内腔体与第二子外腔体之间的油液流动速度。
[0011]优选地,所述阀组件包括阀体、第一阀片以及第二阀片,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阀体上,所述第一阀片与所述第二阀片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阀体的两端,且覆盖在所述第一通孔上,所述第一阀片、所述阀体以及所述第二阀片通过螺纹连接固定设置。
[0012]优选地,所述阀组件设有若干所述第一阀片与若干所述第二阀片。
[0013]设置不同数量的第一阀片与第二阀片,增加或者减少油液流过第一通孔时的阻尼力。
[0014]优选地,所述阀体上设有若干第一通孔。
[0015]优选地,所述浮动活塞包括缓冲块以及浮动活塞本体,所述缓冲块镶嵌在所述浮动活塞本体底部。
[0016]优选地,所述浮动活塞本体上设有所述滑动轴承,所述第三子腔体侧壁设有与所述滑动轴承相匹配的滑轨。
[0017]在浮动活塞与第一缸筒内的第三子内腔体设置滑动轴承,主要是通过滑动的方式使得浮动活塞在油液压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
[0018]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减震器,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微振幅响应结构以及第二缸筒,所述微振幅响应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缸筒内部,且与所述第二缸筒形成外腔体,所述微振幅响应结构通过螺纹连接方式与活塞杆连接,,所述复原阀外径与所述第二缸筒内径相匹配,且所述复原阀将所述外腔体从上至下依次分割为第一子外腔体以及第二子外腔体,所述活塞杆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子外腔体与所述微振幅响应结构中的第一子内腔体。
[0019]优选地,所述复原阀设置在所述微振幅响应结构顶端,且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所述微振幅响应结构固定连接。
[0020]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21]1、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微振幅响应结构及减震器,通过在减震器内部设置微振幅结构,减小了油液的阻尼力,增加了其相应速度;
[0022]2、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微振幅响应结构及减震器,提高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且同时不会影响车辆的操控性能。
附图说明
[002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0024]图1为微振幅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阀组件在拉伸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阀组件在压缩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浮动活塞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减震器在复原行程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减震器在压缩行程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
[0031]1、连接件;2、阀组件;3、第一缸筒;4、第二通孔;5、第一子内腔体;6、第一通孔;7、
第二子内腔体;8、浮动活塞;9、第三子内腔体;10、第一阀片;11、第二阀片;12、浮动活塞本体;13、滑动轴承;14、缓冲块;15、第三通孔;16、第一子外腔体;17、复原阀;18、第二缸筒;19、第二子外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3]实施例一
[0034]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微振幅响应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连接件1与第一缸筒3,连接件1与第一缸筒3通过螺纹连接,且连接件1与所述第一缸筒3之间形成内腔体,内腔体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与内腔体相匹配的阀组件2与浮动活塞8;阀组件2与浮动活塞8将内腔体从上至下依次分割为第一子内腔体5、第二子内腔体7以及第三子内腔体9,阀组件2镶嵌在第一缸筒3上,且阀组件2上设有第一通孔6,第一通孔6用于连通第一子内腔体5与第二子内腔体7,当减震器做活塞运动时,油液通过活塞杆的第三通孔15流入第一子内腔体5中,因阀组件2的阻挡,使得第一子内腔体5与第二子内腔体7之间形成压力差,油液通过阀组件2的第一通孔6或阀组件2张开产生阻尼力,吸收复原阀17系不能完全吸收的机械能,并将其转换为热能,第一缸筒3底部设有第二通孔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振幅响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件(1)与第一缸筒(3),所述连接件(1)底部与所述第一缸筒(3)顶部连接,且所述连接件(1)与所述第一缸筒(3)之间形成内腔体,所述内腔体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与内腔体相匹配的阀组件(2)与浮动活塞(8);所述阀组件(2)与所述浮动活塞(8)将内腔体从上至下依次分割为第一子内腔体(5)、第二子内腔体(7)以及第三子内腔体(9),所述阀组件(2)镶嵌在所述第一缸筒(3)上,且所述阀组件(2)上设有第一通孔(6),所述第一通孔(6)用于连通第一子内腔体(5)与第二子内腔体(7),所述第一缸筒(3)底部设有第二通孔(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振幅响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缸筒(3)底部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振幅响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组件(2)包括阀体、第一阀片(10)以及第二阀片(11),所述第一通孔(6)设置在所述阀体上,所述第一阀片(10)与所述第二阀片(11)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阀体的两端,且覆盖在所述第一通孔(6)上,且所述第一阀片(10)、所述阀体以及所述第二阀片(11)通过螺纹连接固定设。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振幅响应结构,其特征在于置,所述阀组件(2)设有若干所述第一阀片(10)与若干所述第二阀片(1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飞铭兰宗太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宁江山川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