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装置以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68204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凝装置以及车辆,冷凝装置包括:第一冷凝机构,第一冷凝机构限定出冷媒流道,第一冷凝机构设有与冷媒流道连通的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第二冷凝机构,第二冷凝机构设于第一冷凝机构的外侧,第二冷凝机构限定出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第二换热腔套设于第一换热腔的外侧,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与第一换热腔或第二换热腔连通;过滤件,过滤件设于第一换热腔或第二换热腔。由此,通过设置第二冷凝机构,可以将汽车空调系统在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导入第二冷凝机构,可以使冷凝装置具有二次过冷的环境,从而可以提高冷凝装置的过冷度,降低冷凝装置的耗电量,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冷凝水的冷量,从而避免造成能源浪费。能源浪费。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凝装置以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冷凝装置以及具有该冷凝装置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汽车空调系统所使用的冷凝装置基本为一次过冷式的冷凝装置,为了获得足够的制冷量需要消耗大量的整车电量,而汽车空调系统在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沿水滴管直接排除车外,该冷凝水具有的冷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会造成能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冷凝装置,该冷凝装置可以使冷凝装置具有二次过冷的环境,可以提高冷凝装置的过冷度,降低冷凝装置的耗电量,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冷凝水的冷量,从而避免造成能源浪费。
[0004]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5]根据本技术的冷凝装置包括:第一冷凝机构,所述第一冷凝机构限定出冷媒流道,所述第一冷凝机构设有与所述冷媒流道连通的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第二冷凝机构,所述第二冷凝机构设于所述第一冷凝机构的外侧,所述第二冷凝机构限定出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二换热腔套设于所述第一换热腔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或所述第二换热腔连通;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设于所述第一换热腔或所述第二换热腔。
[0006]根据本技术的冷凝装置,通过设置第二冷凝机构,可以将汽车空调系统在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导入第二冷凝机构,可以使冷凝装置具有二次过冷的环境,从而可以提高冷凝装置的过冷度,降低冷凝装置的耗电量,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冷凝水的冷量,从而避免造成能源浪费。
[000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腔连通,所述过滤件设于所述第一换热腔,以对流入所述第一换热腔内的冷媒进行过滤。
[000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冷凝机构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的外侧且与所述内管间隔开,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间连接有换热件。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换热腔设有干燥剂;所述第一换热腔设有堵帽,所述堵帽位于所述过滤件的下方;所述第二换热腔设有排气口。
[001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冷凝装置还包括:排液橡胶阀,所述第二换热腔的下端敞开,所述排液橡胶阀设于所述外管的下端。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冷媒流道包括:第一冷媒流道、第二冷媒流道和连接流道,所述连接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冷媒流道和所述第二冷媒流道,所述第一冷媒流道或所述第二冷媒流道与所述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凝机构包括:第一
本体、第二本体和连通管,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连通管分别限定出所述第一冷媒流道、所述第二冷媒流道和所述连接流道。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冷凝装置还包括:冷媒隔板,所述第一冷媒流道、所述第二冷媒流道内均设有多个所述冷媒隔板,所述第一冷媒流道内的多个所述冷媒隔板在所述第一冷媒流道的长度方向间隔开;所述第二冷媒流道内的多个所述冷媒隔板在所述第二冷媒流道的长度方向间隔开。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冷媒流道与所述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连通;在所述第二冷媒流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二连接口间隔开,且所述第二冷媒流道内的多个所述冷媒隔板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二连接口之间。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连通管为多个,多个所述连通管连通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且多个所述连通管在所述第一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多个所述连通管中至少相邻的两个所述连通管间设有换热翅片。
[0015]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的冷凝装置。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凝装置的示意图;
[0019]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冷凝机构的剖视图;
[0020]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件、内管和外管的装配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冷凝装置100;
[0023]进口1;出口2;冷媒隔板3;换热翅片4;进液口5;
[0024]第一冷凝机构10;冷媒流道11;第一连接口12;第二连接口13;第一冷媒流道14;第二冷媒流道15;连接流道16;第一本体17;第二本体18;连通管19;
[0025]第二冷凝机构20;第一换热腔21;第二换热腔22;内管23;外管24;换热件25;干燥剂26;堵帽27;排气口28;排液橡胶阀29;
[0026]过滤件30。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下面参考图1

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凝装置100。
[0029]如图1

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凝装置100包括:第一冷凝机构10、第
二冷凝机构20和过滤件30。第一冷凝机构10限定出冷媒流道11,第一冷凝机构10设置有与冷媒流道11连通的第一连接口12和第二连接口13,需要说明的是,冷媒流道11设置在第一冷凝机构10内,冷媒可以在冷媒流道11内流动,第一连接口12和第二连接口13设置在第一冷凝机构10上,在如图1所示的高度方向上,第一连接口12可以位于第二连接口13的上方,第一连接口12和第二连接口13可以与冷媒流道11连通。
[0030]第二冷凝机构20设置于第一冷凝机构10的外侧,第二冷凝机构20限定出第一换热腔21和第二换热腔22,第二换热腔22套设于第一换热腔21的外侧,第一连接口12、第二连接口13与第一换热腔21或第二换热腔22连通,需要解释的是,在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二冷凝机构20可以设置于第一冷凝机构10的左侧,第二冷凝机构20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冷凝机构10的右侧,第二冷凝机构20也可以设置于其他位置,第二冷凝机构20内设置有第一换热腔21和第二换热腔22,第一换热腔21可以穿过第二换热腔22设置,即第一换热腔21可以位于第二换热腔22内侧,第一连接口12、第二连接口13可以与第一换热腔21或第二换热腔22连通,当第一连接口12与第一换热腔21连通时,第二连接口13也与第一换热腔21连通,当第一连接口12与第二换热腔22连通时,第二连接口13也与第二换热腔22连通。过滤件30设置于第一换热腔21或第二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凝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冷凝机构(10),所述第一冷凝机构(10)限定出冷媒流道(11),所述第一冷凝机构(10)设有与所述冷媒流道(11)连通的第一连接口(12)和第二连接口(13);第二冷凝机构(20),所述第二冷凝机构(20)设于所述第一冷凝机构(10)的外侧,所述第二冷凝机构(20)限定出第一换热腔(21)和第二换热腔(22),所述第二换热腔(22)套设于所述第一换热腔(21)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口(12)、所述第二连接口(13)与所述第一换热腔(21)或所述第二换热腔(22)连通;过滤件(30),所述过滤件(30)设于所述第一换热腔(21)或所述第二换热腔(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口(12)、所述第二连接口(13)与所述第一换热腔(21)连通,所述过滤件(30)设于所述第一换热腔(21),以对流入所述第一换热腔(21)内的冷媒进行过滤。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凝机构(20)包括:内管(23)和外管(24),所述外管(24)套设于所述内管(23)的外侧且与所述内管(23)间隔开;所述外管(24)和所述内管(23)间连接有换热件(2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腔(21)设有干燥剂(26);所述第一换热腔(21)设有堵帽(27),所述堵帽(27)位于所述过滤件(30)的下方;所述第二换热腔(22)设有排气口(28)。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装置(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液橡胶阀(29),所述第二换热腔(22)的下端敞开,所述排液橡胶阀(29)设于所述外管(24)的下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流道(11)包括:第一冷媒流道(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凯民姜楠田小平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