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灵敏放大器半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8161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子器件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灵敏放大器半缓冲器,包括传输模块和握手信号产生模块,所述传输模块用于数据传输,所述握手信号产生模块用于根据传输的数据,生成握手信号,采用或非门结构,其输入端与传输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设置为握手信号Lack。本发明专利技术的SAHB仅使用了11个晶体管,与现有SAHB的33个晶体管相比减小了面积;没有使用数据信号的逻辑互补信号,降低了信号的复杂度,提高了运算速度。了运算速度。了运算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灵敏放大器半缓冲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器件的
,具体涉及一种灵敏放大器半缓冲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数字电路主要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设计方法。由于同步电路较为简单,因而目前应用更为广泛。但是同步电路也有一些缺点:时钟信号持续翻转造成巨大功耗;需要严格的时序约束,难度较高;在面对工艺、电压、温度(Power

Voltage

Temperature,PVT)扰动时可能发生错误等。
[0003]而异步电路则能克服这些缺点:异步电路具有更放松的时序约束;面对PVT扰动有更好的鲁棒性;由于没有全局时钟信号,信号反转更少,功耗更低;系统性能取决于平均路径延迟而非关键路径延迟,具有更高的性能潜力。
[0004]异步电路数据通信依靠异步传输协议,可根据时序方法分为三种类型:1)延迟不灵敏(delay

insensitive,DI);2)数据捆绑(bundled

data,BD);3)准延时不灵敏(Quasi

Delay

Insensitive,QDI)/时间流水线(timed

pipeline,TP)/单轨(single

track,ST)。对于DI电路,由于它们不假设门、线延迟,导致电路仅包含缓冲单元和C

Muller单元,所以并不实用。对于BD电路,它们的实现依赖于与同步电路类似的捆绑门、线延迟,因此在设计上有一定挑战性。对于TP和ST电路,它们需要时序约束,较为复杂。而QDI电路无需对逻辑门和信号线进行时序约束,设计简单;根据实际工作负载和操作条件检测数据的完成情况,最为实用;适应未知的PVT变化,鲁棒性较强。
[0005]在QDI电路中,有PCHB(Precharged Half Buffer,预充电半缓冲器)和SAHB(Sense Amplifier Half

Buffer,灵敏放大器半缓冲器)等电路类型。PCHB标准单元采用异步QDI协议,在LCD和功能块F之间的线叉(wire fork)是等时的假设下工作。PCHB有功耗低、鲁棒性强等优点,并且已经成功商业化实现,但它也有面积大、速度不够快、不适合亚阈值操作等缺点。
[0006]现有的SAHB是异步QDI四相协议,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SAHB与PCHB相比具有面积小、能耗低等优点,但缺点也很明显:已有的SAHB由两部分组成,即运算块和放大块,因而面积不够小;其上拉网络由nMOS组成,且串联的晶体管数目比较大,因此速度不够快。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灵敏放大器半缓冲器,解决了现有灵敏放大器半缓冲器的面积大、速度慢等问题。
[0008]本专利技术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9]一种灵敏放大器半缓冲器,包括传输模块和握手信号产生模块,所述传输模块用于数据传输,所述握手信号产生模块用于根据传输的数据,生成握手信号,采用或非门结构,其输入端与传输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设置为握手信号Lack,
[0010]所述传输模块包括多个握手信号晶体管和多个逻辑晶体管,所述握手信号晶体管
包括:第一握手信号晶体管M1、第二握手信号晶体管M4、第三握手信号晶体管M7;所述逻辑晶体管包括:第一逻辑晶体管M2、第二逻辑晶体管M3、第三逻辑晶体管M5、第四逻辑晶体管M6;
[0011]其中,第一逻辑晶体管M2的栅极设置为输入数据A.F端口,源极与第一握手信号晶体管M1的漏极相连,漏极与第二握手信号晶体管M4的漏极、第三逻辑晶体管M5的漏极及输出端Q.T相连,同时还与第四逻辑晶体管M6的栅极连接;
[0012]第二逻辑晶体管M3的栅极设置为输入数据A.T端口,源极与第一握手信号晶体管M1的漏极相连,漏极与第四逻辑晶体管M6的漏极、第三握手信号晶体管M7的漏极及输出端Q.F相连,同时还与第三逻辑晶体管M5的栅极连接;
[0013]第三逻辑晶体管M5的栅极与输出端Q.F相连,源极接地,漏极与第一逻辑晶体管M2的漏极、第二握手信号晶体管M4的漏极相连;
[0014]第四逻辑晶体管M6的栅极与输出端Q.T相连,源极接地,漏极与第二逻辑晶体管M3的漏极、第三握手信号晶体管M7的漏极相连;
[0015]第一握手信号晶体管M1的栅极与握手信号Rack相连,源极与电源VDD相连,漏极与第一逻辑晶体管M2的源极、第二逻辑晶体管M3的源极相连;
[0016]第二握手信号晶体管M4的栅极与握手信号Rack相连,源极接地,漏极与第一逻辑晶体管M2的漏极、第三逻辑晶体管M5的漏极相连;
[0017]第三握手信号晶体管M7的栅极与握手信号Rack相连,源极接地,漏极与第二逻辑晶体管M3的漏极、第四逻辑晶体管M6的漏极相连;
[0018]所述握手信号Rack设置为同一线路上相邻的上一个异步模块的握手输出信号。
[0019]进一步,所述握手信号产生模块包括第四握手信号晶体管M8、第五握手信号晶体管M9、第六握手信号晶体管M10、第七握手信号晶体管M11,其输入端与输出端Q.T和Q.F连接。
[0020]本专利技术有益的技术效果在于:
[0021]本专利技术的SAHB仅使用了11个晶体管,与现有SAHB的33个晶体管相比减小了面积;没有使用数据信号的逻辑互补信号,降低了信号的复杂度,提高了运算速度。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现有灵敏放大器半缓冲器的总体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灵敏放大器半缓冲器的总体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逻辑晶体管M2、M3、M5、M6组成灵敏放大器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6]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灵敏放大器半缓冲器,包括传输模块和握手信号产生模块,所述传输模块用于数据传输,其输入端除了连接待传输的输入数据,还连接同一线路上相邻的上一个异步模块的握手输出信号;所述握手信号产生模块用于根据传输的数据,生成握手信号,采用或非门结构,其输入端与传输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设置为握手信号Lack,具体如下:
[0027]所述传输模块包括多个握手信号晶体管和多个逻辑晶体管,所述握手信号晶体管包括:第一握手信号晶体管M1、第二握手信号晶体管M4、第三握手信号晶体管M7;所述逻辑晶体管包括:第一逻辑晶体管M2、第二逻辑晶体管M3、第三逻辑晶体管M5、第四逻辑晶体管M6;
[0028]其中,第一逻辑晶体管M2的栅极设置为输入数据A.F端口,源极与第一握手信号晶体管M1的漏极相连,漏极与第二握手信号晶体管M4的漏极、第三逻辑晶体管M5的漏极及输出端Q.T相连,同时还与第四逻辑晶体管M6的栅极连接;
[0029]第二逻辑晶体管M3的栅极设置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灵敏放大器半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传输模块和握手信号产生模块,所述传输模块用于数据传输,所述握手信号产生模块用于根据传输的数据,生成握手信号,采用或非门结构,其输入端与传输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设置为握手信号Lack,所述传输模块包括多个握手信号晶体管和多个逻辑晶体管,所述握手信号晶体管包括:第一握手信号晶体管M1、第二握手信号晶体管M4、第三握手信号晶体管M7;所述逻辑晶体管包括:第一逻辑晶体管M2、第二逻辑晶体管M3、第三逻辑晶体管M5、第四逻辑晶体管M6;其中,第一逻辑晶体管M2的栅极设置为输入数据A.F端口,源极与第一握手信号晶体管M1的漏极相连,漏极与第二握手信号晶体管M4的漏极、第三逻辑晶体管M5的漏极及输出端Q.T相连,同时还与第四逻辑晶体管M6的栅极连接;第二逻辑晶体管M3的栅极设置为输入数据A.T端口,源极与第一握手信号晶体管M1的漏极相连,漏极与第四逻辑晶体管M6的漏极、第三握手信号晶体管M7的漏极及输出端Q.F相连,同时还与第三逻辑晶体管M5的栅极连接;第三逻辑晶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福张云芳马策王国兴连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