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关电源自供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7351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8: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开关电源自供电电路,包括PWM时序控制芯片U1,变压器T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稳压二极管ZV1,三极管Q1,三极管Q2,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开关电源自供电电路


[0001]本技术属于电气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开关电源自供电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兴起,与之配套的电源适配器也越来越多,每个电源适配器内部都有一个控制芯片,芯片的VCC供电部分基本都是通过辅助绕组整流后给芯片供电,故而在设置变压器时需要设置三个绕组,而多设置的一个绕组将极大的提高了电路所需要占用的体积,不符合如今电路结构精简化的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开关电源自供电电路,通过设置PMOS三极管来替代辅助绕组,很好的实现了电源的自主供电工作,有效的降低了变压器占用的空间,更好的降低了电路所需占用的空间,更符合如今电路结构精简化的趋势,很好的促进了企业与行业的进步。
[0004]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开关电源自供电电路,包括PWM时序控制芯片U1,变压器T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稳压二极管ZV1,三极管Q1,三极管Q2,P

MOS 管Q3,一端与变压器T1的1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K极相连接的电阻R1,与电阻R1并联设置的电容C1,正极与二极管D1的K极相连接、负极与变压器T1的9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E1,正极与变压器T1的1管脚相连接、负极与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E2,一端与二极管D2的A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B极相连接的电阻R2,一端与三极管Q1的E极相连接、另一端与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S1,正极与P

MOS管Q3的D极相连接、负极与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E3,以及串接在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FB管脚和GND管脚之间的电容C2组成。
[0006]作为优选,所述二极管D2的A极同时与变压器T1的3管脚、三极管Q1 的C极和三极管Q2的C极相连接,变压器T1的6管脚与二极管D1的A极相连接,三极管Q1的B极与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GATE管脚相连接,稳压二极管ZV1的K极与三极管Q2的B极相连接,稳压二极管ZV1的P极与PWM 时序控制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二极管D3的A极与三极管Q2的E极相连接,二极管D3的K极与P

MOS管Q3的S极相连接,P

MOS管Q3的G 极与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VCCK管脚相连接,极性电容CE3的正极与PWM 时序控制芯片U1的VCCIN管脚相连接,极性电容CE2的正极接300VDC电源,极性电容CE2的负极接地。
[0007]作为优选,所述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FB管脚上连接有光耦合器反馈端U2B的4管脚,光耦合器反馈端U2B的3管脚与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 GND管脚相连接。
[0008]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09]本技术提供一种开关电源自供电电路,通过设置PMOS三极管来替代辅助绕组,很好的实现了电源的自主供电工作,有效的降低了变压器占用的空间,更好的降低了电
路所需占用的空间,更符合如今电路结构精简化的趋势,很好的促进了企业与行业的进步。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12]实施例
[0013]如图1所示,一种开关电源自供电电路,包括PWM时序控制芯片U1,变压器T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稳压二极管ZV1,三极管Q1,三极管Q2,P

MOS管Q3,一端与变压器T1的1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 D2的K极相连接的电阻R1,与电阻R1并联设置的电容C1,正极与二极管D1 的K极相连接、负极与变压器T1的9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E1,正极与变压器T1的1管脚相连接、负极与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E2,一端与二极管D2的A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B极相连接的电阻R2,一端与三极管Q1的E极相连接、另一端与PWM时序控制芯片 U1的GND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S1,正极与P

MOS管Q3的D极相连接、负极与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E3,以及串接在 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FB管脚和GND管脚之间的电容C2组成。
[0014]所述二极管D2的A极同时与变压器T1的3管脚、三极管Q1的C极和三极管Q2的C极相连接,变压器T1的6管脚与二极管D1的A极相连接,三极管Q1的B极与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GATE管脚相连接,稳压二极管ZV1 的K极与三极管Q2的B极相连接,稳压二极管ZV1的P极与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二极管D3的A极与三极管Q2的E极相连接,二极管D3的K极与P

MOS管Q3的S极相连接,P

MOS管Q3的G极与PWM 时序控制芯片U1的VCCK管脚相连接,极性电容CE3的正极与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VCCIN管脚相连接,极性电容CE2的正极接300VDC电源,极性电容CE2的负极接地。
[0015]所述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FB管脚上连接有光耦合器反馈端U2B的4 管脚,光耦合器反馈端U2B的3管脚与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
[0016]电路原理为:
[0017]开机时300VDC电源正电压经极性电容CE2滤波,加到变压器T1的1和3 管脚、4管脚和5管脚之间的绕组,该电压经电阻R2和稳压二极管ZV1组成的稳压基准给三极管Q2的B极提供一个6.2V的导通电压,三极管Q2导通后电流经二极管D3给P

MOS管Q3的S极,此时由于PWM时序控制芯片U1未上电,其VCCK管脚出低电平,使得P

MOS管Q3导通,对极性电容CE3进行充电并通过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VCCIN管脚给PWM时序控制芯片U1供电, PWM时序控制芯片U1完成启动工作。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GATE脚输出PWM波形使得三极管Q1导通,从而使得整个电源开始工作。
[0018]PWM时序控制芯片U1同时控制GATE管脚和VCCK管脚,每次三极管 Q1导通时输出低电平使三极管Q3也导通,使上述电路工作在导通的零点电路时开通降低自供电电路的损耗。
[0019]如上所述,便可很好的实现本技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关电源自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PWM时序控制芯片U1,变压器T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稳压二极管ZV1,三极管Q1,三极管Q2,P

MOS管Q3,一端与变压器T1的1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K极相连接的电阻R1,与电阻R1并联设置的电容C1,正极与二极管D1的K极相连接、负极与变压器T1的9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E1,正极与变压器T1的1管脚相连接、负极与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E2,一端与二极管D2的A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B极相连接的电阻R2,一端与三极管Q1的E极相连接、另一端与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S1,正极与P

MOS管Q3的D极相连接、负极与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E3,以及串接在PWM时序控制芯片U1的FB管脚和GND管脚之间的电容C2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电源自供电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继浩何远健贾红叶
申请(专利权)人:东科半导体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