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浮动车桥路面自适应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辅助浮动车桥路面自适应系统,包括:液压控制系统以及对称设置在车桥两侧的行走机构;行走机构包括:车架、轮胎、转向架、弯梁及浮动油缸;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泵和两组分别与行走机构对应设置的浮动油缸控制单元。浮动油缸控制单元包括:电液比例换向阀、载荷自适应阀组及压力传感器;所述泵与油箱连接,所述泵与电液比例换向阀管路连接;所述电液比例换向阀与载荷自适应阀组管路连接,且电液比例换向阀还与控制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当底盘辅助车桥经过障碍物或地面凹陷时整机的侧倾稳定性。整机的侧倾稳定性。整机的侧倾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辅助浮动车桥路面自适应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车桥浮动控制
,尤其涉及一种辅助浮动车桥路面自适应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对于底盘长度较大,尤其是车桥间距很长的产品,为了增加整机的侧倾稳定性及适当减小接地比压,在底盘设计中通常安装有辅助车桥。在整机实际运行中,当底盘辅助车桥经过障碍物或地面凹陷处时,辅助车桥轮胎所受到的载荷将会产生较大变化,影响整机的侧倾稳定性。现有技术中只有液压系统,而没有辅助浮动车桥路面自适应系统。现有的车桥不能保证两个轮胎以合理的受力接触地面,导致整机的侧倾稳定性较差、接地比压很大。
[0003]因此,急需一种具有浮动自适应特点的辅助车桥系统,在底盘辅助车桥经过障碍物或地面凹陷处且浮动油缸无杆腔压力因辅助车桥轮胎载荷改变而发生较大变化时,辅助浮动车桥连接的两个轮胎下降与上升来保障行车的平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主要解决现有技术的车桥不能很好适应路面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辅助浮动车桥路面自适应系统,以达到轮胎以合理的受力接触地面,从而时刻满足整机的侧倾稳定性及较小的接地比压的目的。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辅助浮动车桥路面自适应系统,包括:液压控制系统以及对称设置在车桥两侧的行走机构。
[0006]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车架12、轮胎13、转向架14、弯梁11及浮动油缸10;所述浮动油缸10一端与弯梁11连接,另一端通过销轴与车架12连接;所述弯梁11与转向架14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轮胎13设置在转向架14下方;所述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2、泵3和两组分别与行走机构对应设置的浮动油缸控制单元。
[0007]所述浮动油缸控制单元,包括:电液比例换向阀4、载荷自适应阀组5及压力传感器9;所述泵3与油箱连接,所述泵3与电液比例换向阀4管路连接;所述电液比例换向阀4与载荷自适应阀组5管路连接,且电液比例换向阀4还与控制器2连接;所述载荷自适应阀组5与所述浮动油缸10管路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9与所述浮动油缸10的无杆腔油路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载荷自适应阀组5,包括:单向阀6、溢流阀7及两组平衡阀8。
[0009]其中一个平衡阀8两端油路分别连接浮动油缸10的无杆腔和所述电液比例换向阀4,另一个平衡阀8两端油路分别连接浮动油缸10的有杆腔和所述电液比例换向阀4;所述溢流阀7的一端油路连接压力传感器9,溢流阀7的另一端油路连接所述单向阀6的一端,所述单向阀6的另一端油路连接电液比例换向阀4和平衡阀8。
[0010]进一步的,所述载荷自适应阀组5的第一油口通过阀组安装板与浮动油缸10的无杆腔连通。
[0011]所述载荷自适应阀组5的第二油口通过阀组安装板与浮动油缸10的有杆腔连通。
[001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辅助浮动车桥路面自适应系统,通过增设液压控制系统实现车辆行走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车辆在底盘辅助车桥经过障碍物或地面凹陷处时的稳定性。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3]1、对于底盘长度较长,尤其是车桥间距很长的产品,在底盘设计中安装有辅助浮动车桥,增加了整机的侧倾稳定性,减小了接地比压。
[0014]2、在辅助浮动车桥行驶在障碍物上或路面凹陷处时,能通过辅助车桥的浮动特点,自动控制轮胎的上升与下降,保证辅助车桥连接的两个轮胎以合理的受力接触地面,从而时刻满足整机的侧倾稳定性及较小的接地比压。
[0015]3、增设浮动油缸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浮动油缸的伸缩,保证车辆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辅助浮动车桥路面自适应系统的行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辅助浮动车桥路面自适应系统的液压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1、浮动油缸有杆腔;2、控制器;3、泵;4、电液比例换向阀;5、载荷自适应阀组;6、单向阀;7、溢流阀;8、平衡阀;9、压力传感器;10、浮动油缸;11、弯梁;12、车架;13、轮胎;14、转向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
[0020]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辅助浮动车桥路面自适应系统,包括:液压控制系统以及对称设置在车桥两侧的行走机构。
[0021]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车架12、轮胎13、转向架14、弯梁11及浮动油缸10;所述浮动油缸10一端与弯梁11连接,另一端通过销轴与车架12连接;所述弯梁11与转向架14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轮胎13设置在转向架14下方;所述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2、泵3和两组分别与行走机构对应设置的浮动油缸控制单元。
[0022]具体的,如图2所示,浮动油缸控制单元分为左侧与右侧两组,浮动油缸控制单元分别连接控制器2和泵3。左侧与右侧的浮动油缸控制单元结构一致,不再赘述。
[0023]所述浮动油缸控制单元,包括:电液比例换向阀4、载荷自适应阀组5及压力传感器9;所述泵3与油箱连接,所述泵3与电液比例换向阀4管路连接;所述电液比例换向阀4与载荷自适应阀组5管路连接,且电液比例换向阀4还与控制器2连接;所述载荷自适应阀组5与所述浮动油缸10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9与所述浮动油缸10的无杆腔油路连接。
[0024]具体的,控制器2可以是可编程控制器,油箱位于所述泵3的下方。
[0025]进一步的,所述载荷自适应阀组5,包括:单向阀6、溢流阀7及两组平衡阀8。
[0026]其中一个平衡阀8两端油路分别连接浮动油缸10的无杆腔和所述电液比例换向阀4,另一个平衡阀8两端油路分别连接浮动油缸10的有杆腔和所述电液比例换向阀4;所述溢流阀7的一端油路连接压力传感器9,溢流阀7的另一端油路连接所述单向阀6的一端,所述单向阀6的另一端油路连接电液比例换向阀4和平衡阀8。
[0027]进一步的,所述载荷自适应阀组5的第一油口通过阀组安装板与浮动油缸10的无杆腔连通。
[0028]所述载荷自适应阀组5的第二油口通过阀组安装板与浮动油缸10的有杆腔连通。
[0029]具体的,浮动车桥油缸无杆腔可以通过溢流阀7、单向阀6与浮动车桥油缸有杆腔连接。压力传感器9检测无杆腔压力并实时反馈至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2对压力信号进行处理后输出控制信号,控制电液比例换向阀4动作。在底盘辅助车桥经过障碍物或地面凹陷处且浮动油缸无杆腔压力因辅助车桥轮胎载荷改变而发生较大变化时,能够根据浮动油缸10无杆腔压力自动调节活塞杆的伸缩,控制辅助浮动车桥连接的两个轮胎下降与上升。
[0030]原理如下:泵3能够输出高压油至电液比例换向阀4,控制系统2的程序控制电液比例换向阀4的油液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浮动车桥路面自适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控制系统以及对称设置在车桥两侧的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车架(12)、轮胎(13)、转向架(14)、弯梁(11)及浮动油缸(10);所述浮动油缸(10)一端与弯梁(11)连接,另一端通过销轴与车架(12)连接;所述弯梁(11)与转向架(14)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轮胎(13)设置在转向架(14)下方;所述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2)、泵(3)和两组分别与行走机构对应设置的浮动油缸控制单元;所述浮动油缸控制单元,包括:电液比例换向阀(4)、载荷自适应阀组(5)及压力传感器(9);所述泵(3)与油箱连接,所述泵(3)与电液比例换向阀(4)管路连接;所述电液比例换向阀(4)与载荷自适应阀组(5)管路连接,且电液比例换向阀(4)还与控制器(2)连接;所述载荷自适应阀组(5)与所述浮动油缸(10)连接;所述压力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晓光,王盼盼,申展超,李万里,徐宏,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益利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