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螺线管式新型线性振动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5781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螺线管式新型线性振动马达,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定子、振子和弹性连接件,所述定子包括N个轴线平行且间隔设置的螺线管组件,N为≥2的整数,所述振子包括与所述螺线管组件轴线平行的N+1个轴向磁钢单元,所述轴向磁钢单元与所述螺线管组件交替间隔设置,所述轴向磁钢单元包括与所述螺线管组件正对的中部区域和两个分别位于所述中部区域的两端的外部区域,所述中部区域靠近所述螺线管组件一侧的磁极极性与所述外部区域靠近所述螺线管组件一侧的磁极极性相反,相邻所述轴向磁钢单元同极相对设置,相邻所述螺线管组件的通电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线性振动马达,提高了磁场利用率,提高了磁场驱动力。高了磁场驱动力。高了磁场驱动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螺线管式新型线性振动马达


[0001]本技术涉及振动马达领域,尤其涉及线性振动马达。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的线性振动马达的磁路多为单螺线管组件结构,单螺线管组件中音圈匝数较多,在大电流时铁芯容易达到磁饱和,磁路驱动力弱。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多螺线管式新型线性振动马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螺线管式新型线性振动马达,通过增加螺线管组件数量,提高磁场利用率,进而提高驱动力,减小铁芯磁饱和的度。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螺线管式新型线性振动马达,包括具有容置内腔的壳体,以及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定子、振子和将所述振子悬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弹性连接件,所述定子包括N个轴线平行且间隔设置的螺线管组件,N为≥2的整数,所述振子包括与所述螺线管组件轴线平行的N+1个轴向磁钢单元,所述轴向磁钢单元与所述螺线管组件交替间隔设置,所述轴向磁钢单元的长度大于所述螺线管组件的长度,所述轴向磁钢单元包括与所述螺线管组件正对的中部区域和两个分别位于所述中部区域的两端的外部区域,所述轴向磁钢单元的充磁方向垂直于所述螺线管组件的轴线方向,所述中部区域靠近所述螺线管组件一侧的磁极极性与所述外部区域靠近所述螺线管组件一侧的磁极极性相反,相邻所述轴向磁钢单元同极相对设置,相邻所述螺线管组件的通电方向相反。
[0006]进一步的,所述轴向磁钢单元为一体的多极性充磁的磁钢或由多个分体磁钢并排排列组合形成。
[0007]进一步的,所述螺线管组件的设置数量为两个,所述轴向磁钢单元的设置数量为三个。
[0008]进一步的,所述振子还包括一对与所述螺线管组件轴线垂直的端部磁钢单元,所述端部磁钢单元包括N个分别与各所述螺线管组件对应的端部区域,所述端部磁钢单元的充磁方向平行于所述螺线管组件的轴线方向,所述轴向磁钢单元的中部区域面向与之相邻的所述螺线管组件的磁极极性与所述端部磁钢单元的端部区域面向该所述螺线管组件的磁极极性相反,所述一对端部磁钢单元同极相对设置并分别设置在所述螺线管组件的两端。
[0009]进一步的,所述端部磁钢单元为一体的多极性充磁的磁钢或由多个分体磁钢并排排列组合形成。
[0010]进一步的,位于两相邻所述螺线管组件之间的所述轴向磁钢单元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对端部磁钢单元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螺线管组件的设置数量为两个,所述轴向磁钢单元的设置数量为三个。
[0012]进一步的,所述振子还包括质量块,所述一对端部磁钢单元与所述质量块固定连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振子还包括质量块,所述质量块为框形结构,位于最外侧的所述轴向磁钢单元通过极芯与所述框形结构的质量块的内壁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基板和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基板端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基板为弯折过渡连接,一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质量块固定连接,另一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壳体内壁固定连接,一对所述弹性连接件对称设置在所述质量块的相对两侧。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设置一组螺线管组件,采用多螺线管组件结构,与单螺线管组件相比,可有效减小铁芯在大电流时引起的磁饱和现象,同时,轴向磁钢单元布置在螺线管组件周围,提高了磁场利用率,增强了磁路驱动力。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分解结构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定子与振子的分解结构图;
[0019]图4为图1的A

A剖视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磁极分布图;
[0021]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磁路原理图;
[0022]图7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图;
[0023]图8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分解结构图;
[0024]图9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定子与振子的分解结构图;
[0025]图10为图7的B

B剖视图;
[0026]图11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磁极分布图;
[0027]图1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磁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9]如附图1

5所示,实施例一的一种多螺线管式新型线性振动马达100,包括具有容置内腔的壳体1,以及安装在壳体1内的定子2、振子3和弹性连接件4。壳体1包括外壳11和盖板12,盖板12上设有与定子2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121。盖板12与外壳11扣合形成密闭的空腔,定子2、振子3和弹性连接件4均设置在该空腔内,定子2固定安装在外壳11的内壁上。
[0030]定子2包括N个轴线平行且间隔设置的螺线管组件21,N为≥2的整数。螺线管组件21由音圈211和铁芯212组成。螺线管组件21固定安装在外壳11的内壁上,盖板12盖合时,音圈211与柔性电路板121电连接,音圈211的电流方向与系统的磁场布置相配合。相邻螺线管组件21之间留有足够的间隙,便于振子3的部分组件安装。
[0031]振子3包括与螺线管组件21轴线平行的N+1个轴向磁钢单元32,轴向磁钢单元32设置在螺线管组件21的音圈211的侧面,轴向磁钢单元32与螺线管组件21交替间隔设置,轴向磁钢单元32匀布设置在相邻螺线管组件21之间以及螺线管组件21与壳体1内壁之间。
[0032]轴向磁钢单元32的长度大于螺线管组件21的长度,轴向磁钢单元32包括与螺线管组件21正对的中部区域321和两个分别位于中部区域321的两端的外部区域322,中部区域321为轴向磁钢单元32与螺线管组件21沿轴线垂直方向重叠的区域。轴向磁钢单元32的充磁方向垂直于螺线管组件21的轴线方向,中部区域321靠近螺线管组件21一侧的磁极极性与外部区域322靠近螺线管组件21一侧的磁极极性相反。磁场布置以遵循形成封闭的磁回路为原则,相邻轴向磁钢单元21同极相对设置,即螺线管组件21的音圈211两侧的轴向磁钢单元32面向音圈211的极性相同。相邻螺线管组件21的通电方向相反。轴向磁钢单元32为一体的多极性充磁的磁钢或由多个分体磁钢并排排列组合形成。本实施例的轴向磁钢单元32在一块磁钢上设置多极性,既可节省成本,还能减小磁阻,获得更好的磁回路,增大了驱动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将多个磁钢组装形成符合本实施例极性要求的轴向磁钢单元32。螺线管组件21的设置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本实施例优选的螺线管组件21的设置数量为两个,轴向磁钢单元32的设置数量为三个,轴向磁钢单元32与螺线管组件21交替间隔设置。
[0033]本实施例优选的振子3还包括质量块31,质量块31为框形结构,轴向磁钢单元32与质量块3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的位于最外侧的轴向磁钢单元32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螺线管式新型线性振动马达,包括具有容置内腔的壳体,以及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定子、振子和将所述振子悬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弹性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包括N个轴线平行且间隔设置的螺线管组件,N为≥2的整数,所述振子包括与所述螺线管组件轴线平行的N+1个轴向磁钢单元,所述轴向磁钢单元与所述螺线管组件交替间隔设置,所述轴向磁钢单元的长度大于所述螺线管组件的长度,所述轴向磁钢单元包括与所述螺线管组件正对的中部区域和两个分别位于所述中部区域的两端的外部区域,所述轴向磁钢单元的充磁方向垂直于所述螺线管组件的轴线方向,所述中部区域靠近所述螺线管组件一侧的磁极极性与所述外部区域靠近所述螺线管组件一侧的磁极极性相反,相邻所述轴向磁钢单元同极相对设置,相邻所述螺线管组件的通电方向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螺线管式新型线性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磁钢单元为一体的多极性充磁的磁钢或由多个分体磁钢并排排列组合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螺线管式新型线性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线管组件的设置数量为两个,所述轴向磁钢单元的设置数量为三个。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多螺线管式新型线性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还包括一对与所述螺线管组件轴线垂直的端部磁钢单元,所述端部磁钢单元包括N个分别与各所述螺线管组件对应的端部区域,所述端部磁钢单元的充磁方向平行于所述螺线管组件的轴线方向,所述轴向磁钢单元的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志勇毛路斌马杰李子昂刘柯佳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